浅谈如何转变作风做好民主监督工作

时间:2022-10-14 09:46:56

浅谈如何转变作风做好民主监督工作

[关键词]民主监督;机制;制约性

指出:“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同志们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的不足。中共各级党委要主动接受、真心欢迎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的讲话表明了共产党人虚心接受民主监督的博襟和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主政治运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式,新形势下如何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当前政协工作的一项战略性课题。

一、正视问题,把握症结

转变观念首先要正视当前政协工作特别是基层政协普遍存在着组织化意识不强、措施不够、办法不多、效果不佳、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够。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够表现为民主监督组织化的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对民主监督的充分认识和应有正确理解,在行为上漠视民主监督、应付民主监督、抵制民主监督。错误认为民主监督是无事多事,无事挑刺,多此一举。部分基层政协领导认为民主监督缺少法律权威,随意性大,不好操作,加之对一些决策无法监督,对热点问题不敢监督,对难点问题无力监督,普遍缺乏监督热情和监督责任。政协委员双重身份,怕越位、怕添乱、怕惹麻烦,加之民主监督本身的非强制性,监督时间随意性和监督结果的不确定性,畏难情绪大。错误认为,基层政协民主监督尚处于自发被动阶段,履行监督职能只能顺其自然,过多强调的是委员个体作用,谈民主监督组织化还为时过早。

(二)机制缺失。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监督乏力、法规不完善,制约机制、保障手段受限,组织机构不健全,履职尽责的自我约束机制不严;民主监督外部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展缓慢,监督无章可循,弹性很大,往往事后表态支持的多,事前参与主动影响的少;机制建设停留口头多,落实行动少;委员被动接受履行监督责任多,主动要求行使监督权利少。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虽有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普遍缺乏程序性、约束性、操作性的规定,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单位)更是如此。

(三)水平不高。履职实践中,基层民主监督与群众期望、社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是基层政协对委员民主监督积极性的调动缺少办法;二是政协委员由于个人自身素质和知情参政因素,对监督内容调研不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角度不高,深度不够,内容不广,对推进工作改进作风指导性不强,民主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在监督队伍建设上,重推荐,轻规范,缺少应有跟踪,委员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没有发挥。民主监督的低水平直接表现为在有序组织民主监督、发挥委员集体作用,形成政协整体优势,集众家智慧,整合不同组织层面的监督意见,提高民主监督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如何切实实施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推进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化、有效化,使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由“被动”变“主动”,由“无效”变“有效”,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保证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真正运转

首先,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明确,民主监督与咨询顾问和征求意见不一样,其中内含着批判性认同、对抗性合作、差异性包容、制约性互惠等现代民主机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监督是一种具有制约性的监督,制约性是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生命线,也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如果政协民主监督没有约束力,监督就会流于形式,也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明确,政协民主监督也是一种“力”,虽然不是法律所赋予的“力”,也不是人大所代表的国家权力机关的“力”,但必须具有约束力。政协民主监督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不等于没有约束力,政协民主监督的广泛性、灵活性不等于随意性,必须保证人民政协具有与其地位相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民主监督”。

其次,要使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真正运转起来,还必须切实加强民主监督的制约。而要加强民主监督的制约,必须从加强程序性制约、排斥性制约和回应性制约三个方面予以实现。

所谓程序性制约,是指在执政党和政府的施政过程中,必须将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程序性民主监督,它不同于随意性、偶然性的征求意见和咨询顾问,是指民主监督依照既定程序进行,已定的监督程序具有法律意义,任何政治主体都不得违反。在民主监督实践中,程序性越强、越规范,民主监督的结果就越明显、越有效。反之,在无序的状态下,民主监督时有时消,可有可无,那是不可能有效的。在这个意义讲,程序性制约是保证民主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机制,它是一种以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正义的民主机制。

所谓排斥性制约,是指政协组织和成员对于执政党和政府的行为不能采取无条件的认同,因为那样就丧失了政协民主监督的特殊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政协民主监督的特殊意义不在于如何认同执政党和政府的意见,而在于能够理性地提出排斥性甚至批判性的意见,以纠正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和失误。从民主化机理来看,“民主化在很大程度上(尽管并非绝对地)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团体的积极认知和包容过程。有时候,在包容国家生活中相应地出现这种一般性的包容过程。但是我们一定要铭记,民主化的压力和运动几乎总是源自反抗性的公民社会而非国家,因而一个充满活力的反抗性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进程至关重要。事实上,消极排斥型国家有利于这种公民社会的生长”。在决策过程中,“当公共政策提出的解决方案明显无法满足运动诉求时,运动的部分支持者就有理由抵制制度化。”

所谓回应性制约,是指凡是政协组织及其成员提出的监督意见和实施的监督行为,被监督的党政机关和成员必须有回应性答复和处理意见。必须明确,政协民主监督不只是听取解释,或简单认可和认同,而是表达异见、讨价还价,正如商议民主论者所言:“商议民主为讨价还价留出了充裕的空间。只要一场政治争议中的各方把道德互惠性原则接受为他们行动理由的一个限制条件,讨价还价就是一种解决那些否则仍将得不到解决的冲突的商议性合法方式。”所谓讨价还价,其前提是有不同意见发表,即“讨价”,但不同意见发表后还必须有回应,即“还价”。“还价”,可以是即时的回应(当场进行解释、说明等),也可以是事后的回应(对协商结果的说明以及实践结果的反馈)。无论是即时回应还是事后回应,无疑都具有制约的意义。

无论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角度,或是从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角度,抑或是从发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功能的角度,都应该明确提出增强制约的要求,同时通过对现有民主监督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之内涵更多的制约性因子,从而创造出既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内在机理,又充分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民主监督机制。(编辑/刘佳)

上一篇:TD―SCDMA到TD―LTE平滑过渡的建设方案浅析 下一篇:拓展运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