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史地”内容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4 08:28:00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史地”内容的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就像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历史和地理的教学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轨迹又都反映在历史进程当中,而且“史地”题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因此,有效落实相关的“史地”内容教学,应当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环节。品德与社会课中“史地”题材的教学,既要符合“史地”学科的某些特点,又要与独立设置的历史课和地理课有所区别,并且要以品德教学贯穿始终。

“巨龙腾飞”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单元,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本单元的教学核心。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峡工程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变化……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昂首腾飞。本单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知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属于中国的现代史及当代史;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地理元素分布整个单元。本文笔者即以此单元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史地”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地图,化繁为简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正确引导学生,使地图成为其学习地理知识的源泉,将地图编制者蕴含其中的意图提取出来,实现文字和图像的共识。翻阅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地图在中高年级的相关课文中多次出现,它们也成了地理题材课文的重要标志。作为品德教师,应该关注地图,挖掘地图中蕴含的知识,并将其有效地利用到教学中来。

在《高峡出平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三峡工程发电能力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笔者借助“三峡电力外送覆盖范围示意图”开展了小组活动:(1)找地区:地图中三峡电力输送范围内的省及直辖市;(2)算比例:三峡电站供电范围内的人口为六亿七千多万,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几;(3)谈感受:我们就是生活在三峡输电范围内,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4)展未来:随着发电量的不断增加,三峡电站的辐射范围会更大,以三峡大坝为圆心,直线距离1000千米为半径,全国除7省区外,都将在这个输电范围内。地图的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全面地了解三峡电力供电面积之大,受益人口之多,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

而在《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解读“中国铁路分布图”,了解我国铁路交通的分布:(1)数一数: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2)找一找:每条铁路干线的起点和终点;(3)分一分:南北向、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在数、找、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与交通地图进行着一次亲密的接触,尝试着看懂简单的交通地图。青藏铁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条铁路,教学中笔者结合“青藏铁路线路图”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进而萌发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师:从青藏铁路线路图上,你找到了哪些关于这条铁路的世界之最?

生1: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生2:昆仑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生3:唐古拉车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

师: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创造了九大世界之最,我们不仅要感谢建设者的倾情奉献,更要为伟大的祖国放声歌唱!

“巨龙腾飞”主题单元中涉及的地图,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介绍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版图的频繁出现与运用让本单元的主题更加鲜明。作为“我们的国家”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涉及的地图元素主要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怀揣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感受祖国这条东方巨龙的一次次腾飞。初步学会看交通地图,是本单元让学生达成的一个技能目标,将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更好地生活服务。

二、数据对比,一目了然

不少“史地”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中会呈现许多数据,它们的出现让模糊的概念清晰化,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每项数据都会向学生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每个数据都在通过科学严谨的表达方式让教学素材多样化。如果只把这些数据作简单的处理,会让其失去应有的价值,如何将这些数据鲜活地引入品德课堂,让学生进行直接的体验,对“史地”题材课文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部大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材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四大牧场”等素材,告诉学生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这里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这为学生重新认识西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西部不再遥远,也并非是资源贫瘠之地,恰恰相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西部地区的巨大贡献!本课教学这个内容,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素材:西部大开发十年前后的变化!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哪些资源是最有利的证明材料,笔者锁定了一系列的数据,并把十年前后作了逐一对比,课堂上“数字西部”的体验活动开始了。

1.出示表格,直观变化。

2.选择数据,感受变化。

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一起走进“数字西部”。通过这一组组数据的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组谈谈你的体会!

生1:学生平均校舍面积增加了1.3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多少新校舍在这十年间落成,多少西部的孩子在崭新的教室里学习。

生2:西部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西出阳关无故人”只是古人对西部的描绘,今天西部的壮美与秀丽早已不再神秘!

生3:西部贫困人口直线下降,这是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师:十年西部让每一个中国人信心百倍,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终目标!

如果说单方面的数据能告诉我们变化的结果,那么数据对比则是一个感受变化的过程。通过数据的比较,呈现出的是一种质和量的变化,此刻再多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学生通过比较产生的内心体验才是真实的,萌生的内心情感更是真切的。对高年级学生来说,理性的判断是对社会现象作出分析的重要方式,一组组饱含深情的数据,带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与学生进行着心灵深处的碰撞。

三、对接生活,点亮经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生活。如果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剥出来,他们就会失去与学习内容对话的基础。寻找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焦点,对学习“巨龙腾飞”主题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在《西部大开发》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生长在祖国东部富裕地区的学生来说,西部确实有点遥远,这遥远不仅仅体现在距离上,更体现在心理上。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不多,因而主动关注的热情也很少,即便是自己有亲戚在西部,或者随家人去西部旅游,那也是走马观花地穿越,根本谈不上了解。“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它承载的是一段中国的当代史,从西部的变化折射出的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西部的影子,只是没有特意去发现而已,只要细心注意,教学资源无处不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将家里喝过的牛奶包装盒带到课堂上,学生觉得好玩,各大牛奶品牌应有尽有,有袋装的、盒装的,还有灌装的。在欣赏完我国四大牧场优美风光后,笔者让学生拿出牛奶包装盒,细细地找一找生产地和制造商,当学生发现大多数牛奶都产于内蒙古和新疆,一个个都睁大了双眼。此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顺利对接,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说明,一切尽在不言中。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缘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的课程。品德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生活中寻找对接点,产生没有预约的共鸣。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挖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具有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让品德教学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四、移情体验,价值引领

高年级是小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做人,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呼唤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具有历史、地理元素的品德课文,如何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品尝具有“品德味”的品德课堂显得更为重要。

在《高峡出平湖》一课的教学中,感知长江在治理前,因为洪水等突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更能让学生体会三峡工程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1)回顾灾难:1998年长江洪灾。(2)看了这一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3)长江发生的洪水岂止是这一次,两千多年来,像这样的洪水还发生过多次(补充资料)。(4)看到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听到这一声声撞击心灵的声音,如果你就是长江中下游的老百姓,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学生交流)最后一个问题的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治理长江水患的渴望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中达成了共识,为学生接下来的情感体验埋下了伏笔。

在《西部大开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寻找的情感体验点是:对今天的东部儿童来说,他们应如何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呢?笔者选定了今天的西部儿童为对象,让学生感受今天西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1)了解一个背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之后西部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希望小学拔地而起。(2)关注一个现实:西部农村学生营养摄入严重不足,成为这些孩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在极大反差的心灵撞击后,学生的心与西部儿童紧紧连在了一起,此刻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我们从小应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关爱西部儿童的健康成长,长大后投入西部的建设中!

“史地”教学内容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有些内容比较遥远,有些素材比较抽象,但是它们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小学阶段的“史地”教学内容毕竟只是一个浅显的认识和启蒙教育,它们以“散点”的方式跳跃地呈现在相关的学习主题中。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提升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教材,联系学生生活。通过“史地”题材的学习,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浸润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幽幽的品德熏香陪伴学生的一生。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三小学 313100)

上一篇: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电气化铁路负荷特性及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