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2-10-14 08:23:56

游戏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如果能够使用好游戏的视听感染、参与互动、反馈强化功能,根据游戏的德育之塔进行青少年的全方位德育,孩子学得轻松,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中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或观众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将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种子散播出去。游戏和所有文艺作品一样对受众有理念浸染、价值引领的作用。从人数上看,游戏者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正视游戏,研究游戏的作用、意义与机理正成为学界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游戏与青少年的联系,分析其作为教育工具的优势,并根据游戏的德育作用,建立了游戏的德育层次模型,以更好地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一、教育游戏及其德育作用的研究综述

在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中,Piaget的游戏理论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认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情感认知的机会。Vygotsky以角色扮演类的象征游戏为着眼点来解释游戏的基本概念,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游戏理论大框架下,有些学者在论述游戏与德育的关系时采用宏观思路。Aypay认为游戏能使孩子学会广泛的社会技能,并使他们在游戏情景中了解民族的文化和文化价值。①戈尔维策(Gollwitzer)和梅尔泽(Melzer)通过实验数据来说明他们的观点:游戏这类的互动媒体可以有力地激感反应,可以塑造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②刘佳等人指出游戏的道德作用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的正确引领,并罗列出具体做法。③邱(Khoo)通过魔兽世界进行实验后,指出电子游戏的确可以成为道德和人格教育的有用工具。④

依据游戏在德育中表现出的作用,王志刚设计的《红领巾》游戏⑤、孙杰的《鲧计划》⑥等道德教育游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的来看,这类道德教育游戏多使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基础教育思想品德课本中的教学知识结合进入游戏情景,促进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正确思维意识的养成。王萌等人总结这类游戏以榜样、情境、环境、体验、奖赏和惩罚的形式,强化了学生从游戏中受到的道德教育。⑦

二、游戏应用于德育的优势体现

将游戏作为青少年的德育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与传统的教师教授、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引导相比,游戏的德育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主动参与,自愿地接受。自古以来,青少年在“玩”的方面总是最有话语权。游戏的形式往往比教师的课堂口头讲授形式更加生动,更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快速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刻意地设计,所有的游戏都绕不过德育这条河,所有游戏和文艺作品一样无不打上道德观念的烙印。

第二,沉浸其中,受教于无形。传统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戏剧等,往往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主题。观众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借助移情和想象,完成与作品的互动。而游戏作为一种被广泛接纳的娱乐活动形式,既有着与文艺作品类似的沉浸感受,也有以往文艺作品不具备的亲身体验的“经历感”,这是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游戏最重要的、区别于文艺作品的特点在于它的参与程度与反馈能力。文艺作品中的参与是有引导性的,即循着导演或者作者给予的情节线索来参与;而游戏的高参与程度,在于需要玩家的行动来推进,无论是传统游戏还是电子游戏,玩家都无法只作为旁观者。玩家不同的行动则会衍生出游戏的不同结局,亦有可能指向成功或者失败。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类似,在整个过程中,玩家的正确行为会接收到反馈与强化,其中蕴含的德育同样将得到强化。

第三,市场广泛,题材多样化。所有游戏都是某种观念的产物,游戏能够应用于青少年德育,从教育对象普适性来看,应用范围极广,可包含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因此从该方向进行实践投入研究极有意义。同时,游戏有其天然的优势,现有的游戏市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游戏题材从文学作品到社会时事,无一不包,并且能够及时与时俱进,获取适合的内容题材加工、测试,即可投入使用。正是这样的丰富特性才能更好地吸引青少年的参与和互动。

三、游戏中德育层次模型的构建

德育不是仅停留在行为认知层面,而且要对青少年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德育的结果不是体现在做题正确率中,而是从青少年的点滴日常行为展现。德育是全方位的、具体的。根据游戏的一般特征,关联到德育内容,可以得出游戏的德育层次模型(见图1)。

需要调,德育的包含范围较广,其中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往往不显性体现在一般游戏中,而是以隐喻的形式暗含在游戏的内容和策略选择中。本模型只讨论一般游戏都具有的性质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一)初级游戏德育:行为认知

行为与认知是最表象的、外露的,也可认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如讲文明、懂礼貌等。青少年处于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行为认知学习以模仿为主,因此列为初级游戏德育。行为认知又可被分为三个部分。

1.行为规则:自由与纪律

从青少年的个人角度出发,德育中包含行为道德。行为规则是指他们的行为表现需要遵循纪律框架、符合规则,在此基础上可自由行动。游戏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否则游戏就无法继续。例如,传统游戏“石头剪子布”中要求游戏者只能出石头、剪子或者布三种手势,其他的手势不被允许,没有意义。游戏者只可在三种手势中选择一种,是一种相对的自由。电子网络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则就更多了,如设置时可选取四个按键控制人物行动,其他按键无法对人物行动产生效用,这都是利用游戏中的实时反馈来强化学生遵守行为规则。同样,对青少年开展德育,初级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根据现实或者环境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遵守规则,不可逾越。因此,在游戏中与在现实中养成遵守规则习惯的过程机制相似度很高,但实际生活中并非都有实时的约束反馈,相对来说,游戏或许对于青少年在行为道德方面形成规则意识更为有效。

2.等级制度:规章认同

除了行为道德之外,级别制度从社会角度而言,指青少年的认知中需要有社会基本级别观念,遵守政治制度。在游戏中同样有等级差异与制度要求,例如纸牌类游戏,可以根据牌面的数值区分大小,以大胜小,不可逆转。网络游戏中的级别概念包括游戏等级高低、师徒角色等等,玩家需要能认同这类机制并且融入进去,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德育中需要青少年认同的级别制度区分也不少,如敬重师长,遵守社会规则,等等。青少年能够认同游戏制度,对于其了解社会制度、理解社会等级有着促进作用。

(二)中级游戏德育:道德品质

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存在于思想中的,是内在的涵养,包括了平时提及的众多优秀品质,如诚实、谦虚等。思想决定行为,所以道德品质是行为认知的上层建筑,控制着行为认知的发生。在这个阶段游戏德育的目标是使青少年将品质内化。在此,道德品质可分为两部分:

1.个人品质

与行为认知类似,道德品质中亦有不少以个人为视角的品质特征。这类品质着眼个人发展,是个人特性而与他人无关。由于行为是思想品质的体现,良好的行为同样可以养成优秀的个人素质。例如,在初级游戏德育中提到的自我行为约束,即是自律与自制力的体现;技能培养方面,青少年在游戏中能够不怕失败不断练习,放置于现实生活,则是意志力与百折不挠的最好说明。此外,电子游戏的任务领取与完成可以带给青少年责任感教育,并且任务的难度设置一般符合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需要他们不怕困难,勇敢挑战。由此来看,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他的游戏习惯,而游戏习惯也反作用于个人品质的形成。

2.个体与群体

青少年的成长除了个人品质的养成,还有社会性的发展。许多网络游戏都被设计为可由多人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参与者掌握并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或是集体之间的关系。传统游戏“你画我猜”需要合作完成,其魅力正在于不同的人对图文联想的差异与碰撞,善于理解别人是游戏致胜的敲门砖;网络游戏中常引入种族、部落的概念,有些时候,为了群体的利益需要个体自愿做出牺牲,有些关卡更是要求不同职业的玩家共同攻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自然得到升华。从某种程度上说,虚拟世界的游戏作为现实世界的缩影,同样在青少年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们的社会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三)高级游戏德育:理想信念

小说家德莱塞曾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育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需要教育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因此,将理想信念置于人的行为与品质之上,作为最高级的游戏德育内容,引领整个游戏德育之塔的构建。在游戏中玩家也需要有游戏目标,在简单游戏中可能仅仅是胜出,而在复杂游戏中将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如大型网游达到某项成就等。其中的游戏目标与德育中的理想信念可类比,青少年在游戏中养成的追寻个人游戏目标的理念,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为努力追寻理想,二者相辅相成。

过去,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在视觉、听觉上感染人,而现在游戏者披挂上阵成为了作品里的一个角色,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这对游戏者情感与道德的浸染作用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品德的建立与发展。游戏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对应关系。如果能够使用好游戏的视听感染、参与互动、反馈强化功能,根据游戏的德育之塔进行青少年的全方位德育,孩子学得轻松,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注释:

①参见Ayse Aypay:《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Games in Teaching Ten Universal Values in Turkey》,《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6年第62期,第283-300页。

②参见Mario Gollwitzer、André Melzer:《Macbeth and the Joystick: Evidence for moral cleansing after playing a violent video gam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年第48期,第1356-1360。

③参见刘佳、王志义:《青少年网络游戏德育途径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29-32页。

④参见Angeline Khoo:《Video games as moral educator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年第32期,第416-429页。

⑤参见王志刚学位论文:《基于移动终端德育游戏的设计――以《红领巾》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⑥参见孙杰:《还原游戏旨归:思想政治课悦趣化德育例践》,《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6期,第34-38页。

⑦参见王萌、初晓静、王向东:《德育RPG游戏设计模型构建研究》,《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第7期,第44-45页。

【许倩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叶长青,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上一篇:微信辅助国际汉语初级综合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