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材料的意义与特征初探

时间:2022-10-14 07:31:13

设计中材料的意义与特征初探

摘 要:本文试对材料的视觉语言及特性做出探讨,论述材料在现代设计中意义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材料;现代设计;视觉语言;特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08-01

现代设计就是材料的设计,材料以其独特的魅力使设计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材料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其众多的表现形式,使人感受它、触摸它、在不言不语中传达着特殊的信息。

一、设计中的材料的意义

材料是人类造物活动的基础,材料的物质性能使其适用于人类造物活动中的各种形态,不同的材料使用给设计带来新的视觉与功能效果。任何的设计都需要材料作为支撑,家具设计离不开木材、石材、合成材料等,建筑设计离不开砖瓦、钢筋水泥等等。现代工业设计的先驱,曼菲斯(Memphis)成员之一的达路奇(Deluschi)针对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我们研究细胞要比研究产品本身还要多。”材料是设计的载体,它使设计的虚幻想像成为实在的可能。

二、材料作为现代设计的语言方式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材料的创造。人的习惯容易产生惰性,除了技术上的革新,大部分设计很难有创新。设计在很多时候是做一个人类已经使用过的产品更新。要突破改变这种惰性,对设计功能的完善和形式上的改变,解决人们基本需求的问题,就要把握好材料在设计中的语言方式。

设计90%以上都是靠视觉来感受的,设计首先有个语言的问题。所谓的语言是指它的目的性――视觉的表现、交流和沟通。通过对不同的设计视觉语言的把握,在设计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将材料装换成可理解和可认识的任意表现模式。格罗佩斯曾说过:”新型人造材料――钢,混凝土,玻璃――积极取代传统的建筑原材料,它提供了建造大跨度和几乎是空透的建筑物成为可能,这种结构体积的巨大节约,本身就是建筑事业中的一种革命。”材料作为现代设计的语言方式,往往是生产力水平和时代的特征,它为设计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三、现代设计中材料的特性

(一)材料的分类

材料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形态的特性。不同设计门类对材料的应用有所不同。材料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然材料,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原始材料。它包括未经加工和已经加工材料。未经加工材料如木材、石材、动物的毛发等;加工材料如纸、金属、毛纤维等。天然材料一般都来源于自然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人类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传统艺术领域,天然材料有着支配的地位。

二是人造材料,指的是经过对自然材料化学性能、物理性能重新组合后的再造材料,如塑料、有机玻璃、化学纤维等。发现现代新材料是社会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在现代设计中,现代人工材料及新工艺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大大拓宽了设计师的创作视野,甚至出现了单独的研究材料的设计门类――纤维艺术设计等。

使用自然材料使人返朴归真,使用现代人工材料促进社会进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二)材料的装饰特征

材料所构成的设计之美主要体现在――质地和肌理。

所谓质地,一是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这是属于材料的天然效果;例如钢材坚硬,毛棉光滑,玻璃明澈,竹藤轻巧,这是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的质地。另一方是心理感受,指材料能给人心理方面的效果。钢材冷峻稳固,毛棉柔软而温柔,玻璃细腻、洁净,竹藤纯朴和流畅,这是材料给人的心理效果。

肌理是指材料的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给人的审美体验。肌理效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材料表面的高低起伏使人产生粗糙的、或平滑的、类似立体的效果;另一种是材料的纹路、彩色的疏密产生的视觉效果。

在任何作品开始创作之前,除了考虑材料的功能外,还要考虑制作材料的装饰特征。对于设计者来说材料不仅是完成设计的一种物质保证,更是一种积极交流情感的媒介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一般来说,材料的设计效果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态效果。运用重复、方位变化和空间距离的变化、对比排列等手段,创造立体和平面的空间来突出形状效果。(2)光感效果。材料具有明暗亮度和发光性能,运用材料的这些光感肌理,给人心理以明快、流畅、运动变化的审美效果。(3)触觉效果。这是人体与材料接触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在对材料的接触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温暖感、舒适感,获得光滑、柔软等方面的感觉。(4)视觉效果。这是利用制造材料外表的不同纹理和色彩而给人的视觉张力。

四、结语

由此可见,材料是承载设计的介质。从设计诞生起,设计的表现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就无法割裂。设计作品是在表达”某种别的东西”,但在作品中能够使某些别的东西敞开呈现是设计作品中的”物”的因素。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已经成为审美的主体,成为艺术设计重要的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上一篇:论舞蹈教学课堂安排的规律性 下一篇:浅议现代城市中的公共图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