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学习理论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4 07:29:24

浅谈认知学习理论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员工培训则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希摩尔•布鲁纳对学习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认知学习理论。该文试用这一理论,分析被培训员工的心理状况,剖析传统培训的不足,探索和总结员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对认知学习理论运用于企业培训进行探讨。

[关键词] 认知理论 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为了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创新发展,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从事更高水平工作而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发展、提升活动的总称。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赢得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投资,也是对员工极具吸引力的一项福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 传统员工培训的弊端

传统的员工培训是以企业一方为主,不少企业把培训只当作提高效益的手段,通常仅仅是一种直接的、短期收益的单纯知识、岗位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很少纳入企业战略性发展规划,未能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融为一体,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实施、培训内容设计、教学模式策划、培训效果评估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培训规划。

对于受训者而言,员工缺乏培训自。企业往往不注重员工的培训心理,忽视员工的培训需求、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大多只注重将企业的背景文化和员工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员工进行灌输,企业、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员工需求愿望与企业培训目标出现错位,培训效果不佳。在培训初期,不少员工对培训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的现象,通常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较少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理解能力等差异性,缺乏培训技巧,不能有效地掌握培训进度、因材施教,常常是以点带面的培训,致使员工不能很好地系统掌握培训内容,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结束后,缺乏跟踪、指导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员工难以将培训内容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2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到的信息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自己新知识的过程。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根据这一理论对自身和培训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

2.1 对培训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2.1.1动机。动机来自需要,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所需要,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产生动机。这时,活动动机就会被激发,动机能够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因此,培训师要培养员工的培训动机,以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

2.1.2结构教学。培训师要注重学习内容(包括教材结构),知识结构应该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结构教学让员工更容易理解培训的内容,更有利于员工的记忆,更有利于员工对于培训知识的迁移。

2.1.3程序性。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对培训进度、知识巩固、知识迁移作统筹考虑,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的教学程序,通过系列步骤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循序渐进地向员工传授培训内容,从而使员工扎实地汲取知识,提高员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变换和迁移的能力。

2.1.4强化。培训师要对员工所学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反馈是让培训师将员工行为与培训目标行为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告知员工的过程。反馈能使员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准确,并针对员工的正确行为,培训师要进行及时强化。

2.2 培训过程中,员工应注意以下三点

2.2.1主动性

要提高员工的培训效果,就要改变传统培训中员工被动接受培训的弊端,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激发员工参与的主动性。

2.2.2建构性

建构性即交互作用,通过交互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结构。有效的学习就是要把学习所获得的新知识和学习主体已经拥有的知识进行联系,然后在员工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结构。

2.2.3发现学习

培训师先对所要培训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员工对学习对象及其现象产生疑问,然后通过培训师的暗示、引导,让员工自己去探索答案、发现学习,获取知识。

3 认知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运用

3.1 培训前的准备

3.1.1增强培训动机

传统的培训大多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学习教材,员工参与度不高。通常员工认为培训只是企业一方的事,与自身关联度不大,往往消极被动地参与培训,显然培训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让员工更好地参与到培训中,培训应该注重激发企业员工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能够激发员工的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员工朝着培训目标行进,从而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正如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员工培训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机可以增强员工的行为促进员工提高技能,而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反过来便增强了员工渴望学习、参与培训的动机。只有不断学以致用才可使员工激发学习热情、产生主动性,形成学习──实践──验证──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为了增加员工的培训动机,凯勒(John M.Kel-ler)提出了动机模型,动机模型有四个条件:A代表注意(attention),R代表相关(relevance),C代表信心(confidence),S代表满足(satisfaction),即:A: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师必须先引起员工的注意。注意有三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R:培训师告诉员工培训的新知识、新技能与员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有哪些相关性。C:培训师要根据培训所要达成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不仅能影响员工达成培训目标的信心,也会影响到培训师的期望。S:让员工满足于培训带来的成效,促使员工产生更强烈的培训动机。员工需要满足感,培训师要让员工感受到员工参与培训的成功喜悦。

3.1.2设定合理的培训目标

培训师所设定的培训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即S(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只有明确的目标,员工才能明白自己究竟要学些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程度;M(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培训师可以将员工的培训成果行为化,当员工达到某种行为时,才能算完成培训;A(attainable):培训师应设定恰当的培训目标,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可太难;R(相关性):员工培训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T(time-based):实现培训目标的期限。

3.1.3准备适当的培训教材

培训之前,培训教材的设计、编制及选定是关键。培训师应按照小步骤原则设计培训教材,将培训教材分成若干个具有逻辑性的小单元,并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增加难度。同时,每个小单元的设计模式为:提出问题、员工解答、培训师引导。在这样的小步骤的培训模式中,员工可以轻松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提高员工的培训动机。

3.1.4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一步步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培训师应注意员工实际学习情况。注重员工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员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培训初期,通常员工进步明显;培训逐渐深入后,有些员工的学习效果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培训效果又会显现。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停滞不停的现象被称为学习的高原平台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一方面来自学习动机的降低,另一方面或是员工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等。针对员工动机减弱,培训师可以采用游戏等趣味教学、或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以及采用其他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员工的培训动机。针对员工接受知识或技能整合缓慢,培训师应当多与员工沟通,根据员工所遇到的学习瓶颈,细心灵活地帮助教导员工。

3.2 培训的实施

培训的实施是员工培训活动最主要的环节,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员工培训的效果。培训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培训的实施:

3.2.1建构知识。员工从培训师获取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员工通过交互作用把从培训中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拥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模式。因此,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注意与员工保持沟通,了解员工的知识结构、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培训目标。传统的员工培训是按照统一的进程,很难顾及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影响了培训效果。培训应该因人而异,通过差异化的程序教学方法实施培训,以员工为中心,鼓励员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

3.2.2让员工发现学习。培训不是培训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使员工成为培训的主人。传统培训中,培训师为了完成培训课程的进度,往往忽视了与员工的互动,培训师常常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员工参与性很小,削减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3.2.3注意员工的遗忘问题。遗忘指的是员工对学习过的知识或技能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此作过系统的研究,他发现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知识的遗忘速度很快,随后逐渐缓慢,一定的时间后,知识则不易被遗忘。艾宾浩斯把遗忘速度的这种规律称为“先快后慢”。据统计,通常学习后第一天,若不复习巩固,遗忘率42%左右;一个月后,遗忘率约为79%。

因此,培训师要组织员工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复习巩固。正如孔子所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需要常常进行复习。复习通常要做到:(1)及时复习。(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3)主动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4)多样化的复习。(5)劳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劳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4注重知识的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员工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对工作的影响。为了让员工更充分地将培训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1)整合学习内容。针对各部分零散的知识进行组合,使知识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2)加强知识联系。重视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和复杂的知识与技能、新的知识与技能与旧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促使员工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中。(3)注重概括总结。激发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概括总结的能力,还能使员工更充分地了解新知识新技能。(4)重视学习策略。协助员工全面地概括总结新知识新技能,并给予适时的引导。(5)培养迁移意识。通过与员工沟通,增强员工学习意识,并让员工自主地将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工作中。

3.2.5强化。强化可以让员工更好地掌握参与培训的内容。斯金纳认为强化是S(辨别刺激)-R(操作反应)-S(相应刺激)的一个过程。简单地说,一个行为如果能够带来收益,那么这个行为就更有可能发生。当员工学到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得到嘉奖或是职位晋升亦或是薪资增加等,员工不仅会把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岗位工作中,更激发了员工的求知欲望或创新思维。在强化的过程中,培训师应注意即时强化,并应当多采用正强化多于负强化。

(1)即时强化原则。当员工完成一个培训的单元,培训师就适当地给予激励。基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回报,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将大大提高。(2)正强化多于负强化。负强化通常是指惩罚。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但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培训师可以参考有关员工的实际培训成效来修改培训教材、更改培训计划、注重培训技巧,使其能更适合员工的个体状况。

3.3 培训的评估

目前对培训效果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简称为“4R”,即反应评估(reaction)、学习评估(learning)、行为评估(behavior)、成果评估(result)。

反应评估是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估的,是员工对整个培训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包括培训科目、设施、方法、内容、自己的收获等方面。在此过程中,如果员工对培训师存在偏见,可能会降低对整个培训的评估,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通常会因为其中某个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对于企业、培训师、员工意义非凡。

学习评估是对员工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考核。学习评估的评估主体是培训师,常用的方法有书面测试、口头测试、行为测试等。无论是哪种测试,都应注意在测试过程中消除员工的认知偏见,测试内容应从易到难,消除员工的测试恐惧。

行为评估更多地考虑到员工在接受培训回到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的表现出的变化,它实际上评估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迁移。

成果评估是根据员工参与培训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多少来衡量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成果评估的评估主体是企业,企业通过员工这一客体,根据一些具体的效果指标,与员工绩效好挂勾起来。

4 结语

有效的培训是建立在员工的认知基础上,企业必须系统科学地规划员工培训,使传统模式员工培训 ──“要我学”现象转化为我是现代企业主人翁──“我要学”的局面,激发员工渴望参训、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施工程中,注重建构知识、发现学习并进行强化。同时,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企业员工培训步入良性循环,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科学系统的企业培训是一项双赢投资。企业将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员工也将通过培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对员工来说,获得的将是一份一生保值、增值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林孔团.网络组织的研究基础与认知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7-101.

[2] 詹秀丽,陈进杰.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及其防范[J].工业技术经济,2006,(4):41-42,70.

[3] 简玉兰.论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员工培训[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206-208.

[4] 郑立永在.培训认知的误区[J].人力资源管理(汉),2009,(2):98-99.

[5]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 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J].开发教育研究,2003,(2):9-12.

[11] 陆珉.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519):107-108.

上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现代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