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14 04:17:16

云计算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 随着网络化的到来,云计算作为一种互联网应用的新趋势,正在促进教育现代化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给传统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因而必须调整人文教育策略,构建云计算特色教育平台,组合系列人文教育课程,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高职人文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 云计算;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26—03

云计算技术是下一代网络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云计算是未来网络学习的基本环境与平台,将对学习者个人学习环境构建、学校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系统开发等带来积极影响。如何把这一网络核心技术与人文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将其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使人文教育的发展更加协调,更具有时代特色,以适应知识的创新思维和保持人类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很值得人们进行认真思考与实践探索的问题。

1 构建云计算特色教育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教育

云计算教育平台是网络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研究条件。搭建云计算教育平台,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突破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为师生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自主学习创设一个全新的空间。通过云计算技术,允许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意终端访问人文教育信息,增强网络学习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第二空间,为学生提供快捷高效、形式生动的汲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如文本、视频、实训等都可以由云计算服务实现控制和管理,如创建灵活快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视频学习、阅读写作、名著欣赏、对话交流与聆听名人教诲等,帮助师生更主动、更有效地进行教和学,为师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在构建个性化的信息教育环境下,充分发挥云计算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反馈、管理、服务和强化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研究性学习支撑、通畅交流渠道、及时反馈信息,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取得更好的成效。同时,云计算也强化了人文教师的角色意识。一个合格的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至少应该理解现代媒介形态变化给教育对象带来的以往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感受认知方式,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人文领域的热点问题,调动电教、网络、人文教师各方面的力量,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得到完整的实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形态,如图1所示。

2 组合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实现跨院系专业合作教育

人文教育是将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财富,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环境的熏陶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和感悟,使其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气质人格、个性修养等。高职大学生中的多数学生虽然高中阶段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对抽象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待改进,但他们考入高职院校后所修的专业技术课程能避其所短,能基本符合本人的专业受好,且其交际能力较强,动手能力较强,他们的人品和网络学习能力也不比本科大学生差。因此,组合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利用云计算师生互动平台的有利条件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独立意识和完美人格是切实可行、毫不逊色的。

1)组合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和网络视读“三大系列”课程。课程科目和课程内容注意文理兼容,做到与时俱进,按需定期更新,成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知识交叉与整合的条件和可能性,做到: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必修课为主干课程,有明确的学科范畴和覆盖面;②在选修课范围和比例上也有明确规定,进行系统的操作和管理,防止课程设置和学生选修上的过度随意性;③在教育教学上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互为默契、有机配合、形成合力,体现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如图2所示。

2)兼顾学生兴趣爱好,实行固定选修与跨系列选修,开展跨院系专业合作教育。①必修课程系列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②选修课程和网络视读由学生个人自行选修,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定其中一个系列。为弥补学生选课在单一系列上的偏窄,可以规定固定选修某一系列课程的学生必须至少选听一个相邻系列的课程,进行跨系列选修。③网络视读课程就是把教材的形式从纸质书本变为数字化的电子读物,由文字和静止的二维图像变为文字、音响和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立交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眼到、手到、心到,把不同的学习能力调动出来,充分体现网络视读课程的优势。

选修课程的主讲教师每学期可分别举行三四次讲座,讲座后可将课程内容加以浓缩提纯挂网,供选修其他系列的学生跨系列选修,同时通过教学管理将学生选修的系列进行约定,以保持三大系列课程的连贯性。学生跨系列选修课程,经过测评,成绩记入课外学分,由教务处统一管理。这样一来,固定系列选修和跨系列约定选修,课内学分和课外学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 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全方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研究性学习作为大学课堂的外部延伸,灵活、自由、开放,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凸现校园文化的教育氛围,也要凸显大学教育的研究性特征,实现全方位人文素质教育。

3.1 挖掘校园人文教育资源,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以校训、校歌、校史、人文景观、网站等有形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工作中心和迎接新生活动、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五四”青年节活动、毕业典礼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橱窗、板报、广播、网络、校刊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树立典型,及时宣传,从正面进行引导和灌输,强化人文精神,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和建校的热情,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愉悦身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人文环境。

上一篇:小事不小 大爱育德 下一篇:从课堂细节谈有效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