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学VS.克强经济学

时间:2022-10-14 03:24:51

泡沫经济学VS.克强经济学

总理表示,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使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看来,这可以理解为对稍早前投资银行巴克莱资本提出的《克强经济学》(即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的最新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执政当局对中国经济下行速度的关注与警惕。

事实上,最近有关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的传闻与警告也充盈于耳。巴克莱资本即直言,今后3年,会出现增长率逐降到3%的(短暂性)硬着陆;更早,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在2011年时即撰文预测,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

硬着陆,意味的是经济增速的急速下降或失速。它的发生,撇开政治与国际因素不谈,纯就经济体系本身而言,几乎多与早已存在的经济泡沫的破灭有关。1991年的日本,1997年的东亚,2007年的美国,均是如此。现在的中国,是否也面对类似的危机?中国又该如何面对?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谈谈泡沫的形成、逻辑与效应,我称之为《泡沫经济学》。泡沫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很简单,只有三条:

(一)凡“市场经济”必有泡沫;

(二)凡“泡沫”必会破灭;

(三)凡任何一个泡沫,发展时间越久,发展规模越大,则一旦破灭,所需调整时间就越长,调整过程越痛苦。

这三条,后两条类似数学中的“公理”,不证自明。需要解释的是第一条,即凡市场经济必有泡沫,为什么?因为凡市场经济都具备一种(计划经济所无的)“信心”与“信用”的相互拉拔即相互刺激扩张的“机制”。首先,在经济上行时,前景看好,信心增加,让企业与个人都增强了投资与消费“意愿”,但此一意愿须获得充分的融资才行,而此时银行对经济前景也是英雄所见略同,一样乐观,因而增加贷款,这即是“信用”的扩张。于是,投资与消费就化为实际行动,换言之,总需求就增加了,推动了GDP的增长,经济进一步上行,信心进一步增强……这就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不断扩张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泡沫因而产生,且持续扩大,一直到出现导致它破灭的变数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不免对于经济形势或走势的判断出现分歧,有人悲观,认为是一个泡沫,即将爆破;有人乐观,坚持经济的繁荣是由“刚需”所推动,反对紧缩。于是,《泡沫经济学》的核心要义还可以再多加一条:

(四)凡任一泡沫,都只有在它破灭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它是一个泡沫。

所以,当前中国经济有无泡沫,自然是仁智互见,不足为异。但撇开有无泡沫的争议不谈,中国经济在2008年9月实际金融海啸之后,为了“保八”及稳经济,采取了高强度的宏调政策,虽然“保八”成功,但因此产生的许多后遗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产能过剩、基建重复、空屋闲置等。影响所及,地方财政亮起红灯,金融体系风险升高,所有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都还在与日俱增之中,而这,正是新执政当局面对的棘手形势。

新执政当局的难局是:要短痛,还是长痛?放弃追逐高增长,少用刺激性宏调政策,全力推动结构调整,这对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益,但眼前的短期不免痛苦。另一选择,即是沿用传统稳增长模式,利短期,却不利长期。

总理的“上限、下限”说,充分折射了决策的为难与尴尬。纯就经济理论而言,“上限、下限”说与巴克莱资本所谓的《克强经济学》的内涵是不一致的,说明了政策当局明显地处于一种“政策窘境”之中。

其实,这又哪里只是中国独有的窘境呢!看看美国联储局的伯南克,又何尝不然?

上一篇:关于经济型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黄金基金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