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14 03:02:38

基于就业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具备胜任力,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能力。本文结合当前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创新教学法等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就业胜任力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模式 双向参与

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对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尽管近几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众多,但是最后实际从事专业工作的学生甚少。之所以出现潜在需求与实际需求之间如此大的差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求职者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而我们培养的中职学生素质特征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中职学生就业后必须经过很长的社会适应期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为此支付了大量的额外成本。这表明职业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具备就业胜任力,改革势在必行,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源自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存在弊端

1.专业认识的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由于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细致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中职的毕业生在单位从事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忽略了对中职的学生从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去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自身的目标市场缺乏准确定位,从而制定的教学计划趋同现象严重,培养的中职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2.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结构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开设什么课程,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一致的认识,职业学校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上一致性不高。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并没有安排学生多上专业实践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调。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合“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现行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型教学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课堂听,下课忘,毫无效率可言。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个别专业课还在采用黑板+粉笔的古老的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实验教学等,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身处珠三角地域的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的滞后性,不利于职业学校的长期发展。

4.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难提高。在职业学校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可目前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惯性的作用下,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比较薄弱环节。在职业教育中,教学实践是中职学生就业前的“练车场”,动手能力的强与弱将直接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途。

二、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基于就业胜任力培养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从入学教育开始,中间经过专业教育、课外阅读、外聘讲座、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职前培训等环节,以职后信息反馈结束,形成良性循环。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是在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的,体现出了市场的需要。为此,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加大适合珠三角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注重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珠三角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非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主要负责提高中职学生理论水平,培养中职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非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培养中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方面,除基础理论讲授外,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需要对实践教学给予重视。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从专业特性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拥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中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锻炼,通过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中职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改变传统单纯依靠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中职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结合珠三角企业的案例分析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探索性实践、小课 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同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要强化培养目标,推广导师制。现有的教学模式,倡导课程负责制。教师负责课程的教授以及教学结果-考试的验收。这样的模式,导致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课程关系。此教学模式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的多少,跟教师没有关系。那么导师制在部分学校的实验成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导师制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外,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导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当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对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都大有裨益。

三、创新“双向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中的应用

所谓双向参与式的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双方的主动参与,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基于对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尤为重要的。“双向参与式”的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有利于教师对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主体意识,这些都是中职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在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授课中,教师与学生双向参与进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

1.激励教学法。双向参与的教与学本身所带来的成果激励作用。整个参与教学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自我的挑战过程。主动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自我中的被动因素,战胜性格中的胆怯、压抑,走出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本身就能带来乐趣和成功感。面对参与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自己,学生所获得的除了知识和自信外,就是更强烈的追求知识的欲望和日渐浓厚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在传统教学中,有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师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传授效果并不理想,而另一方面, 学生不感兴趣,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就业胜任力。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所谓走上讲台,是指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要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那些专业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正确,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他们的理解和看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解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就业胜任力。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把枯燥的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把一个战略性的理论框架变为现实问题的可操作实践,进而可以为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进一步加深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只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3.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境和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而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其有效,在整体策划过程中,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目的是考量学生的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銮珠等.基于就业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科教导刊,2015(4)

[2]张洪霞.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研究[J].消费导刊,2010(4)

[3]朱春江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刘宝[.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上一篇:浅谈水利单位人员结构现状及其人才发展 下一篇: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