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10-14 02:47:36

浅谈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摘 要: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作秀之风提出“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阅读,重视学生情感体验,重视知识自我构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课改 体验式教学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关键性词语,先后出现了十七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 。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提出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地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氛围有效地进入阅读情境。它强调的是主体的回归,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自我构建。

践行“体验式”教学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重视体验。叶圣陶先生说:“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来讲未必管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有些教师由于过分追求过程的热闹、形式的新异,课堂上有活动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没有实质。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历代学者和教育家有许多论诵读的经验之谈。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当代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通过反复的品读涵咏,触摸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最大差异所在。

2、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一篇完美的阅读文字,其实是很不需要老师刻意去引导学生做残忍地分割的。有人比方得好,就好象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我们把他的肢体和躯干一一拆分开,即使不是血淋淋,也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了。譬如一篇小说,我们为什么非得要先情节如何,再环境怎样,后主题是什么呢?我们语文老师自己在读作品的时候,有谁去刻意分析过?但是我们不也是同样跟着作品的人物同喜同悲、同乐同忧吗?所以在“经验式”教学中,要打破了这种常规,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教学《项链》一文的第一个课时,我就只给定了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路瓦栽夫人的?为什么?15分钟后学生讨论发言,在发言差不多的时候,教师给出多种评价,同时简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要求用一段比较精美的语言――包括诗歌――对路瓦栽夫人进行评价。第二课时则以语言、情感的体悟和仿写为重点。这样设计既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又渗透着听说读写甚至思辨力的训练和培养。

3、鼓励发现,倡导“挑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学习理论上特别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 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验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体验式”教学要力求开放,要倡导学生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对课文有些什么感受和体会?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诸如此类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去独立观察、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韵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在读中领会思想内容。

在我国学生迷信老师、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现象很普遍。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性,不敢也不想向老师、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挑剔的眼光”就是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怀疑“正确”答案,敢于打破“权威”,这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4、学用结合,迁移提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将来的实践中得以运用。只学不用就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学以致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升华他们的情感,并保持好他们的兴趣,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埋下有力的伏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这样的阐述:“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并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到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叶老所述是从最终目标而言的,其实从小的目标来看,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过程和目的设计得更灵活、更具体。以读为例,如果我们引导学生领悟了某一文段或诗词的情感,就完全可以再找一些同类的作品来让他们实践。至于阅读后从情感、修辞、结构等等角度的仿写和再创造性的写作,则更足为学用结合迁移提高的有效途径。

其实,体验式教学的品质远远不只这些,它在彰显师生个性、凸现人文关怀、夯实审美内涵等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刻挖掘潜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袁振国《教学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巢宗祺主编的《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语文教学资源网

上一篇:小论初中人教版英语教学 下一篇: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