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究

时间:2022-10-14 02:44:23

【前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发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分析了建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配套及实施步骤,以实现内控过程中权责相生、相互制衡、流程有效、管理科学的内控体系建设。发挥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的作用,促进我国依法行政、廉政有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良性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3]刘亚平.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财研究,2010(18).

[4]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6―1―7.

上一篇:永远被搁置的文化身份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学习演练求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