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乡村教师精神困境

时间:2022-10-14 02:25:48

关注乡村教师精神困境

一、乡村教师精神困境的现状

1.文化活动少,成长动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多,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教师精神生活贫乏。山区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学器材、设备也比较缺乏,开展一些活动,既缺人手,又缺器材,教师很难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造成他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沉闷。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老师工作强度大,精神上有压力,部分教师缺乏成长动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上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请教,而没有人给予业务指导和帮助;有些乡村教师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却评不上相应的职称。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下,难以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缺乏归属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容易使他们萌生退意,对乡村学校敬而畏之。

2.缺少认可和尊重,心理压力大

乡村教师的精神困境,不仅仅来自工作本身,现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越来越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操守要求越来越严,对教师的师德提出种种质疑,而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不得不产生苦恼和烦闷。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因而,乡村教师一有机会,他们就拼命去报名参加考试,考到城里去,或去考公务员,从此跳出乡村学校。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心理压力让部分教师苦不堪言,迫使许多乡村教师对前途感到迷茫,造成乡村教师的大量流失、流动。

二、破解乡村教师精神困境的对策

1.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乡村教师担负着振兴乡村教育的光荣使命,是发展我国乡村教育的中间力量,他们承载着乡村教育的希望。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大乡村教师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同年9月8日,我省也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进一步提出,适当扩大省政府“园丁奖”表彰数量,名额分配重点向基层一线和乡村教师倾斜等。两个计划的相继出台,表明了党和人民对广大乡村教师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照顾乡村教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乡村教师的心田,使乡村教师感受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正是广大乡村教师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点燃了乡村教育的熊熊火焰,使乡村教育从落后走向先进,从愚昧变成科学,由弱小走向强大,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进程。全国各族人民对广大乡村教师由衷地敬佩。

2.提升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乡村教育强,中国的教育才能强,而支撑乡村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力量是乡村教师。因此,关注乡村教师就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待遇,让他们在乡村待得住、干得好,扎根乡村,安心教学,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和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一剂“良方”。为此《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相关规定。

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典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广大乡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3.创造乡村教师的晋升空间

要留得住乡村教师的人心:一要靠提高工资待遇,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二要创造一些提升空间,维护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的信心和为人师表的尊严,使乡村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计划》提出,要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合一,动态管理。乡村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注重乡村教师自身学术和学养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乡村教师共享城市的优质资源,缩短与城市的距离。

4.丰富乡村教师的精神生活

乡村教师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期盼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安心教学。各级党委、政府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满足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乡村教师的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歌声充满校园,让他们笑口常开,感悟乡村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各种项目基金,配齐配全乡村学校藏书,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校就能借阅到所需的各种书籍。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让乡村教师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心底里热爱乡村教育事业,迸发出蓬勃的热情,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发出光和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5.乡村教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乡村教育大有希望,乡村教育大有作为。乡村教师要树立远大志向,坚守乡村教育这片沃土,清贫乐道,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善待自己,追求理想,笑对人生。托起乡村教育明天的太阳,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阳锡叶.精神生活贫乏更易让乡村教师却步[N].中国教育报,2016-03-14.

[2]姜琪瑞.农村教师的日常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3.

上一篇:“六要”助信息技术新教师快速成长 下一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