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浅析

时间:2022-10-14 02:19:47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浅析

摘要:从我国林业多年来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的林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较为严重,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病毒,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止手段有必要加强一下。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策略

前言:林业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火灾”,可见其对森林建设的危害性有多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森林防治病虫害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化学防治带来的副作用,生物防治没有取得实际的进展,对此,本文展开分析。

1.基因防治工程的利弊

生物防止病虫害的过程相对来说较为艰辛,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工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从世界的发展形式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形成具有抗病虫害的树种,提升了树种的质量。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随之将会产生新的问题,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与此同时,病虫害对新树种的适应力相对较为贫乏,相关的研究中也没有涉及任何可以对树种可持续抗病毒的研究,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性。

2.生态性病害的病因分析

从目前的生态病害形成状态分析,主要是由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而引起的。这类病的主要诱因是生态逆境所引发的,就是说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范围内时,病原与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从反映的结果来看,树木不是死亡就是枯萎。所以,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该类生态病主要发生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地区,如何控制该类病虫害成为新的趋势。

3.生态治理理论的提出

面对新形势,不少专家对病虫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表示惋惜的同时也是束手无策,现在的发展讲究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该发展形式的背景下,部分研究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 “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整体分析可以发现,新的理论都是将希望寄托于树种自身的调控能力,即生态治理,这是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新领域。

目前,我国的部分人工森林中已经对该理论采取了实践活动,很多人工林在建设生态环境上选择了生态自我调节的方式,运用其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部分不具备自动调节生态系统的林业,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其适应环境,占据高峰。对于即将兴建或正在规划的人工林,要求其必须拥有生态控制系统,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森林病虫害的防止主要依赖的是生态控制急速和基因控制技术,这也是我国森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策略。

4.遗传控制理论的出现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近年来,我国的涉及转化的树种已经达到9科19属近30种,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抗病毒性的转移。目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从发展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主要考虑两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也被称为生态性病害。目前,我国由于遗传问题引起的疾病仍在探寻中,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确保病虫害不再发生、

5.森林保护机制的建立

在传统的概念中,森林保护是针对已经成型的森林而言的,从目前的工作形式中不难分析,林木育种学者应该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森林尤其是人工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外来侵袭的能力,一旦病害发生,将形成不可挽回的趋势,造成重大的损害。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从生态控制原理的提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相同的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对森林中的资源充分运用,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促使整个森林系统发挥其机制,向可持续发展前进,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困扰与危害,也对森林机制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全民协作以及新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的机制,促进森林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国全,牟善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25.

[2] 元小兰,谢灿武.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 保护林业经济成果[J].中国林业,2010(5):54.

[3] 吴跃开,余金勇,李晓虹.基于生态学的城市森林病虫害治理策略[J].防护林科技,2010(1):47-50.

[4] 张连英.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49,151.

上一篇:浅谈电容器补偿装置之熔断器保护 下一篇:浅谈杨树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