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14 01:54:33

中国央行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摘要: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都指出,不宜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但是中国央行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的频率要远高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特征决定了存款准备金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效率高、调整成本小等优点。

关键词:央行 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72-02

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的使用率要远高于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2011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1―6月份人民银行已经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基准利率仅调整了两次。存款准备金工具由于冲击较大,往往被经济学家告诫慎用,在国外,存款准备金也已在央行调控中普遍“淡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央行仍然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一、频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式的需要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有力的扭转了经济下滑趋势,但同时出现了市场流动性过多的问题。调控市场流动性成为央行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的重要原因之一。

1.货币存量大,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第一,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市场流动性增多。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同比多增4.7万亿,存贷差达19.8万亿[1]。2010年1月,央行便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市场流动性过多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第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采取了“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中国货币供应量被动扩张,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第三,中国国际贸易“双顺差”,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上述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2009年,M2余额达60.6万亿,2010年M2余额达72.6万亿。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较快,M2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10年M2/GDP已上升至1.83,处于历史高位[2]。

2.物价上涨过快,通胀预期持续加强。自2010年以来,中国便进入新一轮物价上涨期。1月,CPI同比上涨1.5%,到11月份,涨幅扩大至5.1%,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受此影响,2010年全年CPI同比上涨3.3%,超过政策预期目标。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物价,但截至2011年6月,CPI同比上涨仍高达6.4%,物价上涨的压力不但得到明显缓解,反而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价格不断上涨,调控部门把握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既不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又能控制住物价上涨的趋势成为当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依据。这种情况下,由于存款准备金相比存贷款利率对经济的直接冲击较弱而成为央行首先考虑使用的工具。

3.投机活动旺盛,金融市场风险有所上升。由于物价上涨过快,房地产等具有升值潜力的商品成为居民防止财富缩水和投机活动的重要选择。2009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4 600元/平米,年增长达27.8%;2010年成交均价上涨到5 033元/平米,增长达9.4%。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火爆,带动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2010年房地产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02万亿元,房地产贷款成为许多银行的支柱业务。房地产贷款高位运行进一步推动了房价上涨,二者之间相互推动与促进,加大了银行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并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银监会在2010年年报中也着重指出,要加大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控制[3]。

二、存款准备金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具有效率高、调整成本小的优势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和利率工具。在国外,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是央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市场流动性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1.公开市场业务回收流动性的效力有限。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指人民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政策性金融等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国债市场规模不大,中央银行调控用以操作的国债数量不足以冲销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央票逐渐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但是央票具有期限限制,到期日央行进行回购将会释放巨额流动性,容易对本国货币市场产生冲击,这限制了其回收流动性的效力。

2.中央银行贷款政策工具的主动性不强。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未到期商业票据予以贴现的行为,在中国主要通过调整再贴现总量和利率达到调控基础货币的目的。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中央银行在再贴现和再贷款操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即贴现和贷款行为取决于金融机构对上述融资途径的依赖程度,当商业银行资金充裕,资金需求压力不大的时候,就无须从央行获得资金。因此,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再贴现和再贷款作为紧缩政策的效用便大打折扣。

3.利率工具影响面过宽,调整成本较高。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即要维护经济稳定,也要保持人民币值稳定。在信贷市场上,央行为了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必须保持较高的利率;在货币市场上,为了抑制人民不升值,又要保持较低的利率;同时,央行还必须得考虑利率上调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央行每次调整利率都需要权衡多重目标,这使得利率工具调整成本较高,不宜作为频繁动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比较,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具有明显优势。存款准备金调整涉及到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整个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对市场利率和汇率影响较小,对人民币币值和经济稳定不会带来直接冲击。

三、中国金融市场特征为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

1.中国金融机构以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主是存款准备金率发挥效用的条件之一。虽然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多元化金融市场结构逐步形成,但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市场的主体。2010年末,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市场资产的83%,间接融资占直间融资比例的70.4%,贷款和以贷款为基础的金融产品是市场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4]。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较为发达,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非贷款类金融产品是市场融资的主要工具,存款准备金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并不具备。因此,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中国更加有效。

2.中国货币乘数较为稳定是存款准备金发挥效用的条件之二。调高存款准备金并非简单的通过回收存款类金融机构流动性来发挥作用,其最主要是影响货币乘数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货币乘数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但在现实经济中,多种现金漏损因素都会对货币乘数产生作用。例如,居民以现金方式持有货币等超额货币非储蓄用途都会使货币乘数稳定性下降。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金融产品丰富,居民可选理财方式较多,故影响先进漏损因素较多;相反在中国,居民持续意愿较强,且金融产品较少,存款成为多余资金的主要存在形势,所以货币乘数较为稳定。这种状况决定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可控性强、对市场的影响力大。

3.中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是存款准备金发挥效用的条件之三。一般认为,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较低是准备金工具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因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可以调整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从而抵消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大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1.4%,中型商业银行为1.1%,超额准备金率均处于低位运行,这为准备金工具的效用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5]。

综上分析,使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不仅要依据工具自身的特征,而且必须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实际。中国当前经济金融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存款准备金工具不仅效率高、调整成本小,而且比较符合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市场结构,所以其成为中国央行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3.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6.

[3]中国银监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年报[Z].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93.

[5]马蔚华.转变银行经营方式:动因、目标与举措[J].中国金融,2010,(19):138.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粮食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市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