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高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14 01:41:57

校企合作高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东营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尝试,在生产型实训、“2+1”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孵化等方面,为当地汽车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当地技能型高职专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高职

作者简介:陈刚田(1969―),男,山东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支淑民(1967―),女,河北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QCJ10Y0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部分设有汽车类专业,尤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一、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状简析

术专业为基础, 办学模式基本上继承了原中专或技术学校的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生产服务型实践教学环节较弱。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普通高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基本以自我摸索为主,实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专业教材也只能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生产服务型项目化教学难以真正实施。导致三年的学校教育很难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尚无制度上的促进和保障,学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尚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难以转化为合作办学的动力。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改革困难重重,致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难以覆盖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同时社会办学渠道不畅,导致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办学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企业参与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培训费用及生活津贴。如德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财政投入型”:用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方向适应企业的需求,如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

“企业主导型”:企业制定技术培训计划,通过职业学校配合实施的方式。如通用汽车的ASEP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丰田汽车的T-TEP丰田技术培训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大众汽车的SCEP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上国外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符合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 我院汽修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教育宗旨,积极推行“与社会接轨,与市场互动”的开放式办学思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汽修专业逐渐成长为学院独具特色的优秀专业。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本专业积极寻求全方位与汽车企业合作,从合作模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改革、专业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合我院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 “2+1” 实践教学探索

我院汽修专业自2006级开始推行“2+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至今已培养并输送学生近百名,先后与奥润、振东、胜拓、博运通、攀登等近十家东营及北京汽车销售和服务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弥补了学校生产型实践教学的不足,密切了该专业与汽车行业的关系,打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 跨专业教学探索

自招生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并且出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我们在机电专业实行自愿选择跨专业学习汽修专业的尝试,目前选择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达到120多人,占机电专业学生的50%,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专业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跨专业学生自二年级开始,不再选修机电专业和公共选修课,改选汽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一年的跨专业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增加了一条可选道路。

(三) 增设培养方向与申办新专业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汽车营销和后市场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增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培养方向,同时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根据学院在汽修、道桥、能源、机电、数控等专业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申办汽车类新专业,争取早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群。

(四)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汽修实训室的基础上,于2009年暑假组建“大学生汽车服务中心”,有机的把学生实训和汽车服务结合起来,目前中心在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保养、四轮定位、轮胎服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服务能力,逐渐发展成为校内生产型汽修实训基地。

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参加“2010年东营市首届黄河三角洲汽车及汽车用品博览会”,不仅成功的向社会展示了我院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还很好的诠释了本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办学特色。通过服务中心的孵化过程,学生掌握了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技术和管理技能,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五) 积极承担汽车教指委科研课题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申请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培养适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及创业型人才,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创业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 组织学生深入市场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办学特点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高职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力要优于中职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优于本科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组织每届学生对东营市汽车后市场进行调查,完成了《东营市汽车美容装饰市场调查报告》和《东营市汽车轮胎市场调查报告》等市场调查报告。

在市场调查中,学生对汽车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汽车后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坚定了学习汽车专业的信心。

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我院汽修专业逐步实现了校内和校外双培养环境教学,校内实行实训与生产服务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行实习与就业捆绑式培养,逐步建立起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创新发展模式。

三、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得到了当地汽车行业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体制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硬件设施的完善。

合作企业方面,各企业对合作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技师的授课技能也需要培养。

学生方面,家长对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

针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寻求克服与解决的方案,并在很多方面展开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校方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创造积极的校企合作环境。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部分企业正在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逐步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长和学生也渐渐认识到技能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人生职业规划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 结论

我院正在积极主动推动校企合作的进程,并开始着手从机制上理顺校企合作的关系。汽修专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在校企合作道路上走在学院的前列,并得到汽车销售及服务企业的认可,地区性专业知名度得到质的提升。更值得欣慰的是,合作培养的学生普遍得到企业的欢迎,得到社会的关注。

上一篇:关于房地产测绘技术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建立和完善“事先留人”的措施,使留住人才变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