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烂秧病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14 12:51:54

水稻烂秧病防治技术

水稻烂秧病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长江以南各稻区的早稻育秧发生普遍,严重时可造成秧苗不足,打乱品种布局,延误农时,以 致影响当季和下季产量。水稻烂秧是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死亡(即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大类。生理性烂秧是指纯属不良环境条件所造成,传染性烂秧则多指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绵霉菌、镰刀菌。丝核菌等弱性寄生菌为害而引起的病害。大面积的烂芽和死苗多属干侵染性病害。

一、水稻烂秧病症状

1、烂芽指萌动发芽至转青期间芽、根死亡的现象。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

1.1传染性烂芽又分绵腐型烂芽、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发病初在根、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外产生白色胶状物,渐长出绵毛状菌丝体,后变为土褐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俗称“水杨梅”。立枯型烂芽开始零星发生,后成簇、成片死亡,初在根芽基部有水浸状淡褐斑,随后长出绵毛状白色菌丝,也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色霉状物,幼芽基部缢缩,易拔断,幼根变褐腐烂。

1.2生理性烂芽常见有:淤籽播种过深,芽鞘不能伸长而腐烂;露籽种子露于土表,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蔫干枯;跷脚种根不入土而上跷干枯;倒芽只长芽不长根而浮于水面;钓鱼钩根、芽生长不良,黄褐卷曲呈现现鱼钩状;黑根根芽受到毒害,呈“鸡爪”状种根和次生根发黑腐烂。

2、死苗指第一叶展开后的幼苗死亡多发生于2~3叶期。分黄花菜枯型和青枯型两种。

2.1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开始,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再由下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后茎基部软化变褐,幼苗黄褐色枯死,俗称“剥皮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引致水稻烂秧造成立枯和绵腐的病原真菌,均属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镰刀菌多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靠菌丝在幼苗间蔓延传播。至于腐菌普遍存在,以菌丝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水稻绵腐病、腐霉菌寄主性弱,只在稻种有伤口,如种子破损、催芽热伤及冻害情况下,病菌才能侵入种子或幼苗,后孢子随水流扩散传播,遇有寒潮可造成毁灭性损失。其病因先是冻害或伤害,以后才演变成侵染性病害,第二病原才是绵腐、腐霉等真菌。在这里冻害和伤害是第一病因,在植物病态出现以前就持续存在,多数非侵染病害终会演变为侵染性病害,病三角中外界因素往往是第一病因,病原物是第二病原。但是真菌的为害也是明显的,低温烂秧与绵腐病的症状区别是明显的。生产上防治此类病害,应考虑两种病因,即将外界环境条件和病原菌同时考虑,才能收到明显的防效。

生产上低温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引发。青、黄苗枯一般是由于在三叶左右缺水而造成的,如遇低温袭击,或冷后暴晴则加快秧苗死亡。

2.2青枯型叶尖不吐水,心叶萎蔫呈筒状,下叶随后萎蔫筒卷,幼苗染绿色,枯死,俗称“卷心死”,病根色暗,根毛稀少。

二、防治方法

1、提高播种质量。根据品种特殊性,确定播期、播种量和苗龄。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方可播于露地育秧,均匀播种,根据天气预报使播后有3~5个晴天,有利于谷芽转青来调整浸种催芽时间。播种以谷陷半粒为宜,播后撒灰,保温保湿有利于扎根竖芽。

2、改进育秧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旱育秧稀植技术或采用薄膜覆盖或温室蒸气育秧,露地育秧应在湿润育秧基础上加以改进。

3、提倡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新技术。水稻地膜覆盖能有效地解决低温制约水稻发生烂秧及低产这个水稻生产上的难题,可使土壤的温、光、水、气重新优化组合,创造水稻良好的生育环境,解决水稻烂秧,创造高产。

4、抓好浸种催芽关。浸种要浸透,以胚部膨大突起,谷壳呈半透明状,达过谷壳陷约可见月夏白和胚为冷,但不能浸种过长。催芽要做到高温(36~38℃)露白、适温(28~32℃)催根、淋水长芽、低温炼苗。

5、提倡喷洒绿亨天宝、绿亨必多收,能有效地防治立枯病,使水稻恢复生机。

6、药剂防治。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绿亨8号稀释1000-1500倍液苗床消毒或稀释1500-2000倍液茎叶喷雾或灌根。绿亨4号(育苗壮)稀释300-500倍液,床土消毒或苗床淋施。绿亨1号3000-5000倍液,床土或苗床消毒,既能杀菌消毒,又能促进作物生长。绿亨3号600-800倍液,床土或苗床消毒。

(作者单位:155627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第七管理区)

上一篇:茄子多茬种植方法 下一篇:谈大豆播种前接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