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图风波”与“实脚转”原则

时间:2022-10-13 10:49:18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变“单鞭”是虚脚转还是实脚转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杨式传人中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杨家门人、亲族传人说法也不同,各执其辞。主张虚腿转者认为,“实脚磨转法”久练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造成膝关节疼痛,并说“虚转实不转”的练法是杨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而持“实腿转”练法者认为,实腿转负担重,久练可增强腿部力量,从而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下盘功力。两说争持不休,因为杨澄甫留下来的一百二十四张铜版照片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1963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傅宗文演述的《杨式太极拳》一书问世后,因为在该书第十八图中“揽雀尾”变“单鞭”的按后抹转是虚腿磨转,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无头公案,由此便引起了一场“十八图风波”的激烈争论。

“实脚转身”的练法,是杨公澄甫晚年对拳架套路的重大改动,也是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一大特点。实脚转身不单是某一个动作的局部问题,而是涉及到传统套路中凡是转身动作都必须遵循的带全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我认为,对于为什么要强调“实脚转身”,以及如何“实脚转身”的问题必须搞清楚,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更不能长期处于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模棱两可状态,应该有个比较清楚的说法。我自己对于揽雀尾变单鞭是虚脚转还是实脚转的问题,曾经历过思想认识的几次反复过程。

初始阶段:刚学会拳架时,我是按实腿转习练杨式太极拳套路的。因为,我的老师赵斌先生就是这样教的。赵老师1994年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也是这样写的,而且在动作要领别强调:“由按式向左右往复运动时,切记右足重心不变。”赵老师在这句话前面特别加了“切记”二字。但我那时对实脚转的练法并未真正领会,更谈不上得其要领,忽视收沉实腿之胯和实脚尖微翘随腰胯与膝盖上下对齐一同左转,用扣膝来带动实脚碾转。结果,一个时期常出现右膝盖肿胀疼痛和不适。

第二阶段:2001年到2005年,为了寻找右膝盖疼痛的原因,我便翻阅了一些名家的拳谱资料。一是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书中记载:“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向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呈转动之势。”杨澄甫在这里讲用法时提到虚脚转换。二是1943年由杨澄甫高足陈炎林先生编写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谈到揽雀尾向单鞭过渡时也是这样写的:“接上式(指揽雀尾)左腿略曲,右脚尖抬起,重心后坐,寄于左腿。”可见,陈炎林先生也是主张虚腿转的。三是上海傅宗文老师1963年出版的《杨氏太极拳》一书,谈到揽雀尾向单鞭过渡时是这样写的:“重心渐惭移于左腿,身体左转的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右腿。”也还是主张虚脚转换。加之杨家亲族传人中也有人提出“虚转实不转”是杨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看到以上太极名家的论述,我曾一度认为实脚碾转可能是赵斌老师的笔下之误。于是我又将实脚转改为虚脚碾转的练法。

第三阶段:2005年底开始,又回到了“实脚转换”的练法。2005年下半年,上海傅宗文先生的弟子奚桂忠写了一本《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一书,专门就揽雀尾变单鞭“实脚转身”的问题,谈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流行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公澄甫定型的,但杨公之拳应分为两个时期(宜以1928年为界),其拳照和练法前后自然会有所不同。诚如杨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说:‘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对一个拳师来说,不断提高拳艺,改进拳技,是非常正常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但他们都是真正的杨式太极拳,因此不能说谁对谁错,更不宜说‘实脚转换是杨式太极拳正宗与否的试金石或分水岭’。只不过是虚脚转在前,实脚转在后而已。”前不久,傅宗文老师宁波的弟子王志远编写了一本《杨式太极拳诠释》。其中《练习篇》中详谈了“十八图风波”的来龙去脉,彻底揭开了这个问题的谜底。1963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傅宗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一出,即引起了虚脚碾转的“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宗文老师平时教学生都是实脚转换,而且经常强调实脚转的好处。而书中的十八图却画成了虚脚转换,傅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寝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而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留馨,慎重提出要求更正。然而此书因种种原因而未能纠正,这成了傅老师的一块心病。后顾留馨老师在《太极拳术》一书中,纠正了“虚腿转”的练法(见顾留馨《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一五页)。由此,我又想起了赵斌老师在世时曾经讲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曾专程去过上海半年时间,与妹夫傅宗文就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套路进行过专门讨论。后来,还把跟随杨澄甫转战南北多年,擅长杨式太极推手的傅宗元先生请到西安,交流拳架,切磋太极推手技艺。如此看来,赵斌老师在《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强调由揽雀尾变单鞭时“切记右脚重心不变”的告诫,并非笔下之误,而是与傅宗文老师当面沟通并统一了看法的。况且从八十五式传统套路的整个拳架中,身体向左右改变方向时,强调实脚碾转的地方就有三十多处,除揽雀尾变单鞭是“实腿碾转”外,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斜飞式、撇身捶、上步揽雀尾、云手、进步栽捶、左右打虎势,双峰贯耳接转身左蹬脚,左蹬脚变转身右蹬脚,扇通背变转身撇身捶,玉女穿梭,转身白蛇吐信,十字腿、指裆捶,转身摆莲腿,十字手变抱虎归山,抱虎归山变肘底看捶,左分脚变转身左蹬脚,撇身捶变搬拦捶,搬拦捶变右蹬脚,左穿掌变十字腿,下势变金鸡独立,如封似闭变十字手等动作,都是实腿(脚)转身。五个野马分鬃和四个玉女穿梭动作之间的转换,也都是实脚碾转。实脚转的动作超过整个拳架动作的三分之二,可以说凡是转身动作几乎都是“实脚碾转”。实脚转身成了杨澄甫晚年拳架动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行功的重要原则。至于杨澄甫晚年的架子为什么要这样改,他自己没有说。跟随杨澄甫时间最长、堪称当代杨式太极魁首的傅宗文老师也没有说。后来,傅老的弟子中有人总结了“实腿碾转”的六大好处。

第一、弓步时重心在右腿,转身扣脚时重心仍在右腿,抬左腿迈步时重心还在右腿,直到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才逐渐左移。在此期间,实腿一直承担着身体的大部分重量,虽然增加了运动量,但却增强了腿部的下盘力量,大大提高了锻炼效果。

第二、从生理上来说,实脚碾转脚跟,具有防治痔疮和生殖器官疾病的特殊功效。

第三、实脚碾转易生缠丝劲,使下盘稳固,植地生根。如果在泥地上走架,会在地上留下一个个圆形的脚印,前辈称之为“落地梅花”。

第四、实脚碾转能很快地做到劲起脚跟,并可使劲力连绵不断,其练功效果显著。

第五、重心不后移,立即原地转变方向,可使身法灵敏,动作快捷,令人防不胜防。如果后坐倒换重心,岂不贻误时机。被动挨打。

第六、从用法上讲,设敌人从身后击来,我可立即转身避过来拳。如果后坐,就会被动挨打。

宁波王志远先生还从“拳桩合一”的角度阐述了实腿(脚)转的作用。他认为,杨式太极拳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与以腰为轴“实腿(脚)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拳桩合一”的问题。他还引用了傅宗文、沈寿两位老师的话,“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脚)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桩于拳’,‘实腿(脚)转’就相当于练桩。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炼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练拳的同时也就练了桩功。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腿(脚)碾转在杨澄甫先师晚年的拳架套路中,是一个出现次数最多、技术难度较大,又难于掌握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改动,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必须持科学态度去认真研究,深刻领会。我自己领会实脚碾转主要应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领。

第一、逢转必沉。实脚转身时,首先要注意收沉实腿之胯,膝盖随沉胯稍后移,使小腿垂直于脚面,减轻膝关节的压力。身体重心,着力点由实腿涌泉穴微微向脚跟后移,这样不仅有利于实脚碾转,而且小腿垂直时,由于腰胯微收沉后坐,由实腿的大腿股骨承担大部分体重,有助于分散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不至于产生膝关节劳损。

第二、以腰为轴。实脚尖微翘,随着腰胯的转动,膝盖与腰胯上下对齐,大腿与实脚脚掌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腰胯左转多少,实脚的脚掌就随着内扣多少。胯膝脚三尖同步,在腰胯的带领下上下一起转动,千万不可膝盖在先,脚尖在后,单纯用扣膝来带动实脚碾转,这样容易发生扭伤韧带和肌腱的问题。

第三、尾间正中。在实脚转身时保持上体正直,脊柱与尾间正而不倚,不可歪斜,更不可扭曲,不能破坏“立身中正,立如平准”的状态。赵斌先师在《太极拳问答一百条》中论述何谓“尾闾中正”时,讲的非常清楚。即“凡转身处,腰胯间同时转动”。也就是“一转三同转”,转身时,尾闯要像船舵般掌握并指挥着身体转动的方向。这样上肢的肩胯相合,与下肢的膝脚两尖上下相对,就不会出现身体上肢扭曲的问题,更不会出现膝关节扭伤的问题。

上一篇:感冒食疗八则 下一篇:奇才怪杰宋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