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打造“内陆香港”

时间:2022-10-13 10:43:45

对于渝中区而言,城市的长远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腾飞,只有构建良好的城市品牌,增强地区“软实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六十年解放碑,拥有优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山城重庆”承载了历史与岁月的沧桑变幻。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母城,记录着巴渝古都的记忆,浓缩着重庆“江山美玉”的精华,展示着“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形象。它既是重庆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城市商务核心区,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

2010年12月,“成渝经济区”获得国家批准,它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西南中心城市重庆由此将迎来“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契机,这座兼具传统韵味与摩登魅力的城市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对于渝中区而言,城市的长远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腾飞,只有构建良好的城市品牌,增强地区“软实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弘扬巴国底韵

城市品牌建设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如何利用城市文化与历史遗迹,并使其与城市经济发展找到一个合理的契合点,是城市软实力能否得到彰显的关键。渝中区正是延续着这一思路,将巴蜀三千年文明精华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有机结合,提出了创“内陆香港”的城市品牌建设口号,让城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被誉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是巴渝文化发祥地。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建立巴国,渝中区境内为巴国国都所在地。从汉代至清代,区境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为重庆市第一区,1995年3月在重庆市区划调整中更名为渝中区。静卧的“巴蔓子将军墓”、永驻史册的“红岩村”、闻名全国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和朝天门广场等历史遗迹,不但完整收藏着属于重庆人民的记忆,还静静展望着这个古老而富有朝气的城市的新一轮发展。

据悉,近年来渝中区加大对现有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善用“文化牌”,以文化底蕴为依托,整合第三产业,吸引外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渝中区着眼于服务重庆、辐射西部,以香港为标杆,把握地形地貌相似、产业业态相仿、资源要素相近、城市功能相象等特点,明确提出“倾力打造内陆香港”的区域建设理想,学习香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管理先进理念,借鉴香港产业转型、功能提升的发展路径,汲取香港高效政务管理、服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确立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总部经济基地”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高端产业、高端品牌、高端人才“三高战略”。而这一切计划与目标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构建国际都市形象区、开放经济样板区、社会和谐示范区”的城市品牌建设。

推进专业服务业

渝中区将经济发展的品牌化战略与城市品牌建设相结合,重点扶持以专业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朝阳产业,以专业服务业作为城市名片来提升城市的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取得了城市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010年12月渝中区获批成为全国37个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这推动了专业服务业在该区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相关部门果断利用这一契机打造全市乃至西部最优的“政策洼地”,率先在全市设立了专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对专业服务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为专业服务业在渝中区“开花结果”创造便捷条件。

同时,渝中区结合城市品牌化战略,根据现有资源,积极引进知名品牌,着力引进战略咨询、金融咨询、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建筑咨询、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领域的国际著名机构落户渝中,并积极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在短短数月之内就已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服务、会计评估、广告策划、工程咨询、房地产顾问五大门类为基础,融资担保、人才服务、信息咨询、保险经代为补充,重点优势机构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成为重庆市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渝中区副区长邓开伟告诉本刊记者,专业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在他看来,渝中区作为全市服务业中心,必须把握服务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切实增强区域经济为全市乃至西部综合配套服务的能力。他表示,接下来渝中区将继续拓展市场需求,促进专业服务业与生产企业的服务需求对接。同时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功能定位清晰、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服务功能集聚区,让“内陆香港”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争创宜居名城

打造“内陆香港”不仅仅要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更应关注民生,惠及当地百姓,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在这一点上,渝中区同样不遗余力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致力于实施城市危改工程、城市园林工程、城市畅通工程、城市楼宇工程、城市管理工程,在加快基础设施载体建设的同时向“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名城”品牌构想迈进。

为建设“城市畅通工程”,重庆市、区两级政府共投资224亿元,推进98个交通项目,提速建设“十桥七轨”对外连接通道,加快打造“10分钟畅通渝中”的目标。自2010年5月启动该项目以来渝中区党委、区政府并没有简单的把改造工程理解为“穿衣戴帽”工程,而是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实现“进入快捷、出行通畅、停得下来、行得顺畅”的交通目标的同时,根据民众的意见对人行道、人行护栏、路灯以及两侧门楣店招等“城市家具”进行了统一样式、统一规格、统一色彩地人性化升级,呈现整洁、清爽的视觉美感。

此外,为了保护传承好重庆“母城”的历史风貌,渝中区委托知名设计机构,对纳入改造范围的27条主干道进行了整体规划、统一设计,挖掘重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突出每个区域的建筑特点。在渝中区上清寺及周边,以青灰为主色调,以米色、驼色为轮廓点缀,通过坡屋顶、弯曲拱门、华丽灯饰等,形成“重庆风格”;而在解放碑区域,则以彰显时尚经典为主题,通过淡彩立面、装饰立柱等,展现新重庆的繁荣与活力,让大街小巷都成为演绎城市品牌的生动画面。当然山城重庆最具魅力的还是婀娜多姿的山势与坡线,渝中区通过扮靓山城夜景,全面升级半岛灯饰,凸显夜色朦胧中优美的城市体态,为“内陆香港”的神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上一篇:奔驰:探寻本土化公益模式 下一篇:SNS病毒传播操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