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柔力球项目非太极拳运动衍生论

时间:2022-10-13 09:16:41

太极柔力球项目非太极拳运动衍生论

摘 要: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问题上,众多学者都把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相提并论,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汲取了太极拳精华的拳理和功力之精髓”,或是“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为正确、务实地引导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方向,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核心思想、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求其文化根源,辨析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运动、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区别,还原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的真实面貌,纠正不合实际的偏见言论。为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太极”不是某项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2个事物,是2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囿于太极拳运动理念和其他球类运动概念来决定2项目的关系。

关键词: 太极;太极拳;太极柔力球;传统文化;圆

中图分类号: G 849.9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27-03 文献标志码: A

太极柔力球运动绝不是从太极拳运动中衍生出来的,它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是偶然中的必然,不能囿于太极拳运动概念,把两者强牵附会在一起。

1 对“太极柔力球”项目起源相关报道的疑问

查阅关于太极柔力球项目的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众多作者都把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相提并论。例如:李恩荆提出:“该项目(指太极柔力球)…… 积极借鉴、汲取太极拳运动和武术运动中‘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拳理拳技,奠定其自身的……基本运动思想。”[1]张发景提出“创编者在查阅了大量武术书籍,特别是有关太极拳的拳理,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正式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2项器械”。[2] 试问能从太极拳运动或武术运动中“汲取”和“吸取”了极其精华的拳理或功力之精髓,并形成自己独有运动思想的人,对太极拳或武术将有多深的造诣?该项目创编人或曾练习过太极拳,了解中国武术,可他真的有如此高深的太极拳“功力”吗?武术不论是外家拳重刚、重招式,还是内家拳重柔、重劲法,最终都将做到刚柔相济,内外合一,一位高深的武术家何以能想出这些“把戏”呢?又如在《太极柔力球教与学》一书和《山西日报》报道“它是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而创编的……”,每一个项目能独立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影响力,像网球、羽毛球能成为“奥运项目”更有其自身的运动特点和本质特征,体育运动项目中有很多技术都是相通的,虽在场地形式、隔网运动、计分规则等特点上相似,但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反关节运动和柔力球的顺关节运动怎能融合一体呢?

一个新生事物的萌生,必然有孕育其生长的土壤,我们认真探讨其发展起源、运动核心思想、运动特征,同时对比太极拳运动特征后,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找到答案。

2 太极柔力球运动萌发过程

20世纪80年代,山西晋中卫生学校的白榕老师带拳击训练队,当时的拳击手套是棕制成的,硬度非常大,为避免在实战演练中受伤,他将球胆注水后放入拳套中来替代棕垫。一天白老师在水池旁放水,一位同事将水袋抛过来,软软的水袋呈弧形飞来,他随手拿脸盆去迎接水袋,在脸盆和水袋接触的瞬间,身体自然轻柔地带动水盆顺水袋来势在体前下沉画弧,然后轻轻上抛,水袋随着脸盆的弧形转动,划出一道轻灵圆活的弧线后,轻快地抛落到另一手中。这种轻灵的感觉立即激发了他的某种灵感和兴趣,便和同事多次重复这一动作,后来又将水盆换成家用的炒锅。随着不同的抛接动作,又设想双面凹形“炒锅”,于是,形成了太极柔力球拍的设计理念,球胆逐渐被小皮球、硬壳塑料球代替,胆内的水被沙粒代替,这种处处是弧形的抛、接运动,便形成了现在的太极柔力球运动的雏形。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磨后,1991年,“太极娱乐球”(即太极柔力球)和球拍获得国家专利权,并迅速推广到全国,现已走向世界。

从上述运动历程来看,应该说在第一次用脸盆接水袋时顺其来势、弧形引带的那种轻飘的感觉所引发的某种“灵感”才是太极柔力球运动萌发的根源,它是人们生活中的某种自然现象,在现象中又透着某种自然规律,我们应从这点去探究太极柔力球的根源才不会失真!仔细探究会发现,这种灵感、现象、规律就是“太极”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弧形运动,引进合出,以柔克刚,借力用力的运动风格和特点,正是符合了“太极”理念和“圆”的运动规律,堪称是一种“太极化”的球类运动。在太极拳运动非常普及的中国国度,对于“太极”理念人们知之甚少,在看到这种运动形式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太极拳。作为民众有这种说法还能理解,但在学术上,不能只看其表面的运动形式,而忽略其运动本质,单方面地定性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根源。若是这样,“掷沙袋”(也叫扔沙袋,是回族、满族中的特殊体育项目,该项目始于清道光年间,常作为武术和摔跤的辅助运动)这一民族体育项目不也和太极拳有关联了吗?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独特的太极化的运动,是以圆为运动形式,并借助圆运动产生向心力抛出球体,与太极拳运动的缠丝运劲和、捋、挤、按、采、、肘、靠等劲法是截然不同的。

3 太极柔力球运动核心思想

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思维习惯,如本能的、直接的,而是非本能、多角度、反面的表现方式,是遵循“走圆化柔、顺其自然、无楞无角、不见拙力”的思想,“弧形引化,借力用力”的技击方式[3],运球过程中避免拍和球直接撞击和折返式回球,而是先举拍前迎来球,再借助身体各部位的绕动、旋转、翻转等动作,顺球来势弧形引化来球。整个过程皆顺人体自然生理现象做顺关节运动,避免自身意识上本能反应和机械性的反关节动作,而是经过意识、思维,通过大脑运动中枢传递信息支配肢体所作出的动作。要求身体松柔自然,技法上注重顺与随,在运动中要求心静神逸,身体多关节、大小肌肉的协调配合,达到在思维的指向和身体的趋向,思维的内容与活动的内容上完全一致,身体的运动节奏与精神的运动节奏完全协调。身之所往也就是心之所向,心之所向就是身之所往[4],从而实现“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5]。这是“身”与“心”可持续发展的真谛!也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太极柔力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其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而非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太极拳运动衍化的产物。

4 太极柔力球运动特征

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同于直接的、正面折返式的运动,而是顺关节、多角度、间接的、反面的表现方式。以“弧形引化”触接球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特征。来球方式只有一种,但回球的方式取决于身体与球所处位置和回球落点位置而多种多样,区别于拍与球直接撞击、折返式的持拍对打的球类对抗项目,是“太极化”的球类运动。

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其上的无极则表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系统,在这个无际、无垠的和谐大系统中,包含着无数个由太极组成的和谐小系统[6]。太极图便是太极的缩影,太极是立体圆,这个立体圆上无论哪个剖面,都可以看到太极图一样的图形。所谓太极乃天地万物本然之理,亘古亘今,颠扑不破者也[7]。人们在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中,逐渐引发出了“圆”和“空”的概念,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太极柔力球无论是单人练习,还是双人对练,亦处处都是圆,而且是一个圆,每一次接抛球都有固定的圆心和固定的半径,这些运行的路线都是太极图中的路线,正如立体的太极图一样,从哪个断面看都是太极图形状。可以说太极图就是太极柔力球运动路线的真实写照,圆和空是其主要的运动特征。

太极柔力球堪称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之一,在众多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太极拳除外),很少有如此符合“太极”理念的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的运动法则使得太极柔力球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鲜有的运动特征。

5 太极柔力球运动形式

反者,道之动,周行而不怠,以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便是“道”,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圆圈式的运动,从圆圈中去体悟道,在圆运动中寻求一种意境。“圆”是太极柔力球项目的唯一运动形式,在迎球的瞬间,根据来球路线、速度、落点及自身身体形态,意识思维已经决定回球路线,同时确定了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圆的形式将球送回到对方,整个动作无楞无角、不见拙力、走圆化柔、顺其自然。“圆”的概念自从太极图开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都蕴含其中了,“动则生静,静极复动”形成事物发展从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回到起点的往返运动,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长久以来,我们便习惯用太极、用圆表示事物规律,不同于西方的“十字架”的文化。

太极柔力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从核心思想、运动特征、运动形式几方面来看,其产生根源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沃土滋生、培育的结果。

6 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

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8],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太极拳拳理,因其招式、劲法变化无穷,故取名太极拳。(这也旁证了一事物从萌生到完善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由小至大,海纳百川而逐渐形成的。)现代人习练太极拳大都以养生健身为主,以松、柔、通、活为练习宗旨,究其根源,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仍是技击为目的的,在遵循中医经络学说基础上,运用导引、吐纳,形成天人合一的“球体”,在松柔通活基础上使其劲法达到灵、整、弹、抖,以柔克刚,发人于丈外。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博采众长,独立和谐地构成了太极拳文化内涵。

太极拳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社会影响力很大,妇孺皆知,而太极柔力球项目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创编之初,虽是受太极拳运动的某些启发,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就是从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汲取了太极拳的功力精髓创编而成的。现实中能具有极深太极拳功力并掌握太极拳精髓的人甚少,况且其发明人对太极拳习练并不是很多,怎么会汲取了太极拳功力精髓呢?

另外,太极柔力球与网球、羽毛球虽在比赛中都采用隔网进攻、分中线和发球线,计分方法也相同;但网球和羽毛球的扣、削、搓、挡、挑等技术都是采用折返回击来球的方式,而太极柔力球是顺关节运动,两者运动本质特点截然不同。为学术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应实事求是地探求其本质根源,发展其基础理论。

“太极”不是某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其中却蕴含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自然规律表现形式之一。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2个事物,是2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我们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来决定2项目的关系。古人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又如圣经上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参考文献:

[1]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855-856.

[2]张发景.太极柔力球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8):92-93.

[3]刘震宇.论太极柔力球的文化意蕴 [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4(3):45-46.

[4]刘次林.论身心统一的体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26-30.

[5]吴光远.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 [M].修订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6.

[6]桑东辉.《周易》和谐思想简论 [J].学术论坛,2006,187(8):17-20.

[7]朱熹著,郭齐,尹波.答陆子静:朱熹集:卷36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582.

[8]王纳新.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3):153-154.

上一篇:合理设置目标 激励自主学习 下一篇:长清丹参种植生产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