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简述

时间:2022-05-18 01:42:02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系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次子杨班侯创编流传下来的老拳架,是社会上鲜为人知、罕有人练的功夫架、技击架太极拳,与现在广泛流行的健身架太极拳在本质上,以及具体练法上完全不同。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盘练难度大、运动量大、功效高,其拳亦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非常适合青少年练功夫、练技击的需要。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简称“杨式中平大架太极拳”,其拳教法、练法颇有个性,为了免遭同化、异化,或谬传、讹传的命运,该拳在一百四十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均以口授身传为主,不立文字。所以,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迄今没有任何原始的文字记载和影像图片资料。

笔者系当今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唯一传人。笔者所撰《濒危失传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就是文字记载,是杨班侯创编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以来的首次文字叙述。

一、杨班侯简介及其拳术渊源

杨班侯(1837~1892),名钰,河北省广平府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次子。杨班侯自幼随父学习太极拳,悟性极高,功力、技艺过人,又从武禹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读书,学习王宗岳太极拳理论及武氏有关著作,技艺大进。杨班侯不但继承了其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并且根据自己所学王宗岳太极拳拳理及武氏有关著作,结合杨氏、武氏两家太极拳学之精华,创编了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诞生,是杨班侯继承其家族杨式太极拳,与学习武式太极拳的体悟结果,更是杨班侯学习王宗岳太极拳拳理以及武氏有关著作的智慧结晶。

二、传承及其拳术特点

杨班侯二十岁后进京助父教拳之际,将此拳传给了张策;张策学成后将此拳传给了王竹坡;王竹坡在73岁时将此拳传给了张怀。1980年,张怀在古城公园公开授拳,我有幸结识张怀望并学得此拳。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架势低沉稳健、结构严谨、简捷明快、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松紧兼备、气势磅礴、劲力浑厚,融桩法、步法、功法于一体,讲究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一身备五弓,盘练运行过程中沉身坐腿、起落开合、拧裹钻翻、螺旋缠绕、抻筋拔骨、节节贯穿,内外相合、五弓合一、力贯四梢、踢打摔拿、闪展腾挪、步如灵蛇、身似游龙、翩若惊鸿,其拳承上启下,折叠转关之处,一起一落,大开大合,劲断意不断,意尽气相连,层次分明,灵活多姿,讲究动若江河,静如山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其拳盘练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起一落”之拳势动作,练的是腰腿的功夫,长的是筋骨的劲力。“一起一落”之势,有双腿起落,单腿起落,垂直起落,旋转起落的分别。“一起一落”之势,落是蓄劲,如张弓;起是发劲,如放箭。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是太极拳的主要技击之术。“一起一落”之势,增加了盘练者的盘拳难度和运动量,同时也增强了盘练者的身体体质和呼吸锻炼。“一起一落”之势,改善了盘练者全身九大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盘练者的搏击能力。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是一项高强度、超体能的专业武术运动,因此,要求盘练者要有一定的体力,否则,很难坚持把这整个一套五个来回(趟)、三百多个拳势动作的拳架套路完全盘练下来。初学者可以通过站桩、蹲桩等辅助训练达到增强体能目的。盘练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是要出汗的,即便在冬季数九寒天也是大汗淋漓。盘拳练功出汗是营卫二气运行作用的结果,是练出功夫的标志之一,它与一般天气炎热或运动性出汗(如长跑、打球等)是有本质不同的。盘练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亦能给人在身体上、生理上带来脱胎换骨、易筋洗髓的感受,和美不胜收的健康享受,还能达到减肥、排毒的最佳效果。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架势低矮,沉身坐腿,步幅宽大,盘练动作时,所有的拳势都要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虚大实,大弓大坐,上下相随,时刻留意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百骸运转。“腰似轴,脚似钻,迈步随身换”,是盘练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拳架动作的指导方针之一,拳架运行过程中要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三、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套路内容及其拳谱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历来均以口述心记的方式传承,没有形成文字传承。笔者学拳期间,将张怀口述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拳谱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形成了一份分类清晰、主次分明的书面拳谱资料,为将来的文字传承奠定了基础。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套路内容由起式、主要拳式动作、过渡拳式动作、收式,共108式,300多个拳势动作组成。其拳盘练过程要走5个来回(趟),需要45分钟左右的时间,随着盘练者功夫的逐渐加深,盘练速度还会再慢一些,能达到90分钟以上。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是一个非常吃功夫的拳术。

现将笔者根据张怀垄口述整理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拳谱以书面形式完整地叙述如下:

第一趟:1、揽雀尾(右反手按,捋;左反手按,捋;右反手按,捋,挤,按,拨,开,合,搂膝撩阴掌,拔,开,合,撩阴掌,捋,挤,按);2、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3、下势穿掌(左下势穿掌,右下势穿掌);4、提手上势;5、低手下势;6、白鹤亮翅(转身捋,上步挤,白鹤亮翅);7搂膝拗步(右掩肘,左掩肘,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右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手搬拦右手锤(虚捋,实靠,虚捋,左手搬拦右手锤);14、顺水推舟(抽身十字手,顺水推舟);15、抱虎归山(转身十字手,抱虎归山);16、上势揽雀尾(扑面掌,捋,单峰贯耳,揽雀尾);17、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18、肘底锤(转身捋,肘底锤);19、金鸡独立(左金鸡独立,金鸡下山,右金鸡独立);20、倒撵猴;21、斜飞势(卸步大捋,转身大捋,炮锤,转身斜飞势,天王托伞,右斜飞势,左斜飞势);22、提手上势;23、低手下势;24、白鹤亮翅(转身捋,上步挤,白鹤亮翅);25、仙人指路(右掩肘,左掩肘,仙人指路);26、海底针;27、闪通臂;28、抱虎归山;29、翻身撇身锤;30、上步撇子锤;31、搂膝栽锤;32、搬拦锤;33、如封似闭(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闭);34、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

第二趟:35、左右云手(左云手右靠,右云手左靠);36、单鞭(任督

环带,转身肘,搓,单鞭);37、高探马;38、右分脚;39、左分脚;40、转身踢脚;41、搂膝栽捶;42、抱虎归山;43、翻身撇身锤;44、上步撇子锤;45、搂膝指裆锤;46、如封似闭(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闭);47、打虎三锤(卸步大捋,打虎三锤);48、举步错锤;49、双峰贯耳;50、转身蹬脚;51、搂膝踢脚;52、搂膝献掌;53、抱虎归山(卸步捋,上步挤,抱虎归山);54、上势揽雀尾(扑面掌,捋,单峰贯耳,揽雀尾);55、斜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斜单鞭);56、左右野马分鬃;57单鞭(转身十字手,单鞭);58、玉女穿梭;59、搂膝栽锤;60、搬拦锤;61、如封似闭(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闭);62、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

第三趟:63、里合云手;64、单鞭;65、下势穿掌(左下势穿掌,右下势穿掌);66、金鸡独立(左金鸡独立,金鸡下山,右金鸡独立);67、倒撵猴;68、斜飞势(卸步大捋,转身大捋,炮锤,转身斜飞势,天王托伞,右斜飞势,左斜飞势);69、提手上势;70、低手下势;71、白鹤亮翅(转身捋,上步挤,白鹤亮翅);72、仙人指路(右掩肘,左掩肘,仙人指路);73、海底针;74、闪通臂;75、抱虎归山;76、翻身撇身锤;77、上步撇身锤;78、搂膝栽锤;79、搬拦锤;80、如封似闭(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闭);8l、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

第四趟:82、开合云手;83、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84、高探马;85、白蛇吐信;86、转身单摆莲;87、左右搂膝摆莲脚;88、右进步栽锤;89、左右搂膝摆莲脚(转身扑虎,背步撩阴掌,卸步大捋,左右搂膝摆莲脚);90、左进步栽锤;91、退步撇子锤;92、进步撇子锤;93、搂膝栽锤;94、搬拦锤;95、如封似闭(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闭);96、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

第五趟:97、蛇形云手;98、单鞭(任督环带,转身肘,搓,单鞭);99、下势穿掌(左下势穿掌,右下势穿掌);100、上步七星;101、退步跨虎;102、转身双摆莲;103、弯弓射虎;104、上步撇身锤;105、进步搬拦锤;106、如封似闭(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闭);107、左右采手;108、抱虎归山(上步挤,抱虎归山)。

上一篇:少林五步型扎枪(下) 下一篇:论太极拳体松与劲松的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