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22 20:30:49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1

一、第二至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召开

1992年至2008年,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为武术的健康合理发展,共召开了第二、三、四、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对武术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

(一)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距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结束10年后,1992年12月5日至10日,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重庆江北县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四大闭幕后,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四大会议精神的高潮中举行的。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和国家体委主任发来贺电。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张耀庭作了《深化改革,为武术工作登上新台阶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分“十年的回顾”和“九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展望”两部分。其中,在“九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展望”中,《报告》首先提出了“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方针。会上,还对我国首次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进行了表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

(二)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1996年10月28日——11月1日,为期5天的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天津华富宫大饭店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气候下、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班子下大力气狠抓内部管理卓有成效的小气候下召开的,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因在上海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不能参加本次盛会。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和领导人,他发来了《我热爱武术》的贺信。在该信中,伍绍祖重申他在“1994年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新闻会上的讲话精神,认为“武术应该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1〕。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体总主席、国际武联名誉主席李梦华,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亚武联名誉主席、中国武协顾问徐才,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亲临大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求实奋进,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的总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四年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措施。大会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武术协会的领导班子,修改了《中国武术协会章程》。

(三)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2000年11月20-22日,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体协主席张德顺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北京、上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部分体育院校、总参军训部、前卫和中科院等体协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司局等38个单位的12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李志坚强调“武术要有一个强烈的阵地意识,要坚持德育、法制和文化教育”〔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作了《爱我武术,爱我中华,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顺利地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机构,并宣布了中国武术协会裁判、教练、产业开发、科研、传统武术和新闻6个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

(四)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

会上,出席代表对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进行了选举。结果李德生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李铁映、霍英东当选为协会名誉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当选为新一届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会上,与会代表对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三个副主任分别从竞技武术、社会传统武术和外事工作三个角度作了发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则作了题为《抓住武术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全国武术事业的科学、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武术协会新的章程,并对近年来表现突出的优秀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表彰,分别授予他们“十佳”称号。

二、新拳种、新功法、新套路的创编

随着民间武术活动的兴盛,传统武术继续发展,太极柔力球、木兰拳、少北拳、东岳太极拳等新的武术流派及武术练习样式不断生成,进一步充实了武术的内容。

(一)太极柔力球的创编

太极柔力球秉承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理论,属于一种太极化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3〕。其创始人白榕,山西省太谷县人。1984年自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任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白榕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两项器械,并获得国家专利。1992年白榕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李健康、张璐、陈民铎、薛晓媛,山西师范大学的李小斌、邢怀忠等体育工作者一起成立了项目创编小组,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太极柔力球”。

太极柔力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作为健身项目采用,1999年,中国老年体协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把这项运动通过中央电视台介绍给中老年人。2002年中国老年人体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推广工作组,制订了具体的推广计划,组织创编了适合中老年人表演的套路,修订了竞赛规则,发行了各种文字和声像教材,太极柔力球得到了广泛的开展。2002年12月全国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在北京举办,则标志着该项目的成熟和完善。

(二)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

1992年春,北京体育学院副主任门惠丰和中国武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部主任吴彬应武友之邀到日本进行武术交流活动。此时,太极拳在日本已相当普及,但当门惠丰和吴彬与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常务理事村冈久平谈到日本太极拳推手的普及情况时,村冈久平却摇起了头,他说:“这项活动在日本开展很困难!我们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一种生拉硬拽的活,不太文明!”〔4〕听到这些话,门惠丰和吴彬立即想到了国内太极拳推手的开展现状,他们此时此刻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创编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想法油然而生。

回国后,门惠丰和吴彬马上投入到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中。门惠丰首先拿出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框架》,当时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张耀庭院长非常支持这件事。于是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决定开展一项“太极拳推手”的科学研究,并召开相应的研讨会。最终创编完成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此后,中国武术研究院分头举办了本套路的骨干培训班,从而使该套路迅速地普及于社会,为太极拳推手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三)健身武术——木兰拳的出现

沿着武术健身化的思路和以太极拳为首的传统武术健身功能的不断强化,木兰拳应时兴起于上海,并迅速向全国扩散。木兰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在所练的崆峒派花架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木兰花架拳。

2.各流派形成阶段:杨文娣去世后,她的弟子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王式、应式、卓式、施式等不同风格的练法,经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提议将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

3.统一定型阶段:为打破各门派各执一词的狭隘框框,中国大世界武术竞技交流中心邀请木兰拳的各派代表对木兰拳套路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拍摄了科教电影——《中国木兰拳》,译成8国文字向世界推广、发行。

1995年6月18日-20日,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尔夫球场召开了木兰拳评审会,就木兰拳的属性、套路等进行了评审。评审组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认为木兰拳基本属于武术,但在技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真正与武术接轨;在理论上加强研究,不断升华,自成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标志着中国武术第130个拳种的诞生。在此基础上,1999年10月,《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单扇三十八式》、《木兰单剑四十八式》3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编写完成并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审定。2000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举行了全国首届木兰拳比赛。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木兰拳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四)少北拳成为新的拳种

少北拳的创编人张荣时,祖籍安徽,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原河北省临榆县)。

为强身健体,张荣时于1935年开始随二哥练习八极拳,习武生涯正式开始。1936年,张荣时开始跟吴鹤令学习少林武术,不久又跟王辑清学习滑掌拳。赵国伦是张荣时最主要的老师,张随其学习时间最长,主要学习了“少林十八艺”,后来张荣时又先后跟随游方僧了空和尚学习少林拳(特别是吐纳功)、唐达(满族)学习(杨式)太极拳。

1947年,张荣时转入北京学习,有机会在和平门外琉璃场古旧书店阅读抄写武术资料,并开始对这些武术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加上练拳的亲身体会,其武术理论和技术提高极快,开始形成自己的拳学思想。1948年张荣时相继考入北京铁路专科学校和国立长春大学物理系(1950年迁回长春改为东北师范大学),1952年毕业后,继续完善自己的拳学思想。1968年,《少北武术纲要》出版,标志着少北武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

1996年3月27日至2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动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木兰拳评审的模式在辽宁锦州市石油宾馆对少北拳进行了评定。评定组根据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对于认定拳种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要求,最后取得共识,一致认为〔5〕:“少北拳基本上是源于少林而又有创新且别于少林的一个拳种”。自此中国武术的第131个传统武术拳派——少北拳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承认。

(五)“东岳太极拳”的创编

1982年,铃木康弘在日本横滨不幸出了车祸,经抢救虽挽救了生命,但却成为残疾人。于是遍访太极拳名师,寻求治病的良方。最后,他辗转找到了门惠丰。门惠丰根据他的伤情,与夫人阚桂香商量后,试着为他创编了一套太极拳动作。铃木坚持练了一段时间后,奇迹竟然出现了——他可以慢慢站起来了。在此基础上,门惠丰又逐步加大运动量,为他编创了一套以“杨式为主,吸收陈式,加上吴式、孙式、武式的精华,简而易练的太极拳”,这就是后来东岳太极拳的雏形。

1997年,门惠丰退休后,没有了繁忙工作的干扰,他开始专心致志于太极拳的创编工作。经过近2年的努力,他们创编了一套以杨式为主、吸收陈式的某些精粹,兼采各家之长而融会贯通之的15式太极拳。

1999年岁末,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周小力、摄影师杨林拜访了门惠丰,准备请他“出山”借双千年之际,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颠,做个《东方时空》节目,名为《泰山舞拳》。2000年元旦7点,当第一缕阳光出现的时候,门惠丰在东岳之颠表演了他和夫人共同创编的15式太极拳。后经收视反馈,全世界约有40亿人次收看了这个节目,门惠丰的太极拳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这套拳被命名为“东岳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形成后,门惠丰又根据泰山自然人文气度,以“东岳太极拳”为母,相继创编了东岳太极剑、刀、枪等套路,东岳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三、学校武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武术运动。改革开放后,武术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教委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主持国家教委工作期间一再表示“要把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正规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要求将“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写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另外,邹时炎和柳斌在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期间亦高度重视武术的教育问题。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武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的举办

1992年,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武术成为表演项目。1994年12月4-7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5所高校的二百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大会设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枪、剑、棍、其它拳术、其它器械9个项目,此外还设有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4个教学项目共26块金牌。结果,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和福建中医学院(并列)、北京理工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河北大学分获团体总分1-8名。

由于是首次比赛,本次武坛盛会“论技术与全国优秀运动队相比不可谓高,论规模与全国1059所高等院校相比不可谓广,但其意义和收获却令人振奋,使人难以忘怀。”〔6〕李德印和李士信在观看了这次比赛后认为:“大学不仅是培养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也必将成为探索武术奥秘,创造武术成绩,造就高水平武术人才的摇篮”〔7〕。

可喜的是,随后武术又成为1996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且设立了18块金牌。高等院校武术竞赛的举办,为武术在学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的评选

武术馆校是武术普及于全国的重要力量、武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基地。2004年初统计,仅塔沟武校,10多年里就组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等各级武术比赛400多场次,共获得奖牌3287枚,其中金牌1477枚〔8〕;1985年建校的宋江武校“先后向国家队、各省优秀专业队、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输送学员2800多名,为全国各武术馆校和各大企业培养输送教练员和保安人员4000多名。在国际、全国以及省重大比赛中,获奖牌1100枚”〔9〕。

1995年3月,为推动全国武术馆校的健康发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百家名武术馆校评选活动的通知》。最后,经过武术馆校所在地的体委、武术协会初评,上报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程序,经过考核验收后,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6年10月批准了来自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3个武术馆校为首批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并于1996年12月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举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大会。

(三)中国首批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的诞生

1997年,为“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修订原则对1990年10月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来的武术理论与方法调整为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并决定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经过三年的学习以及激烈的学位论文答辩,周伟良的《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和田金龙的《太极劲机理研究》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两人如愿获得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了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成都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程大力,其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亦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为武术的交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及《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的成立

2004年11月16日至18日,为解决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全国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全国33所高等院校的近80位体育学院和武术院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就武术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指示。这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成为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契机。

2005年3月,为贯彻落实2004年4月3日、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教育部修订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调集人员组成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就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展开研究。

通过理论组和7个地区课题组的紧密配合,2008年7月2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该书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国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存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等不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了革新旧有武术教学观念、突破旧有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另外,研究人员还提出把武术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以及以武术段位制的段级标准规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行列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我们相信在全面调查基础上撰写完成的这份调研报告对中国各级、各类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工作应当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四、武术学术研究的活跃

“文武双修”、“扬武举文”是武术人不懈的精神追求。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武术学术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98年2月16日-19日,为进一步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浙江省平阳县召开了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共同制定了《中国武术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建立科研工作网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等奠定了基础。

(一)《武术学概论》的出版及“少林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还有专门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系,招收学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还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武术界出现了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群体,武术成学更是成为时代的呼唤。

1.《武术学概论》的出版

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尽快建立“武术学”的建议。这一年的12月5日,北京大学武术协会举办了武术科学讨论会,会上北京大学武术协会的罗卫民用逻辑学的观点对现行的武术定义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建立武术学的观点〔10〕。徐才先生在为“我国第一部武术科学论文专集”作序时指出“武术科研的课题是多方面的,而在近期的迫切课题之一是:为创立‘武术学’的科学体系而群策群力。人们翘盼着‘武术学’的科学著作早日问世。这是国人的期待,也是世界人民的期望”〔11〕。

1996年6月,“由国内十数位武术界、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对武术理论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联袂编写”的《武术学概论》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武术学”的最终确立。

2.“少林学“的确立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是世界武术的圣地,少林文化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少林寺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成学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少林学”概念,最初由饶宗颐等几位国学家提出。199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臣的《中国少林文化学》一书;2002年以来,少林寺借助少林功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对少林寺的文化的形态、内涵以及历史、现状等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2005年岁末,少林寺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40多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就“少林学”的创立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大家一致认定“少林学”成为一个学科必要且可行。

(二)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的武术研究

1982年,国务院学位办率先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通过论证,上海体育学院又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使武术学科迈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武术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培养。另外,华南师范大学的程大力教授,河南大学的栗胜夫、乔凤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的陈俊钦、周登嵩教授等也引导博士研究生进行武术方面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天津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已经被教育部批准为体育学博士点建设单位,2012年以后也将会陆续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博士研究生。

体育院校以外,其它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也有进行武术研究者。这些博士研究生大致分为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两部分。如乔凤杰、杨祥全、邓方华三人本来都是体育院校的武术工作者,为开拓学术研究视野,而分别就读于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他们的毕业论文均与武术有关。刘汉杰则十分喜欢武术,其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民俗学博士时,选择了《沧州武术志——从民俗志视角切入》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博士研究生之外,一些博士后工作人员也选择武术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出站论文,如乔凤杰的《武术哲学》、戴国斌的《武术的文化生产》、郭玉成的《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洪浩的《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研究》、李龙的《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等。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是武术科研的生力军,这些人有专门的时间、精力,由于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加之个人的兴趣,现在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显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

五、竞技武术运动的大发展

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武术世界之旅的步伐明显加快,经过中西体育文化三次融合而形成的竞技武术运动随着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开始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第四次融会——竞技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会〔12〕。

(一)散手运动的继续发展

第七届全运会后,国家体委依据亚运会和奥运会战略计划,对全运会竞赛项目进行了调整,有些非奥运项目被排除在八运会外,但仍将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并将金牌数由七运会的7枚增至15枚,除套路12枚(男女各6项,分别为长拳、南拳、太极拳、枪剑全能、棍刀全能、对练)外,散手金牌由七运会的一块增至三块,九运会散手金牌又增到六块、十运会又增至七块。

1994年12月,在天津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明确散手技术的发展要坚持“技法全面,实力为本,快、准、巧、变,落在实战”〔13〕的技术发展原则,为散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散手“全护式”的护具设置在散手运动的初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个让人容易忽略的弊病,即运动员全副武装戴上护具后,就什么都不怕了,很容易造成不顾防守而乱打的局面。这样不利于散手运动的发展。为此,随着散手运动的普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地减少护具成为散手发展的必然趋势。1999年,为了使散手进一步规范化、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散手正式改名为“散打”。同时,在比赛中护具由“全护式”改为“点护式”,除保留手套、护齿、护裆外,脱掉其它护具,从而使武术散打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体育舞台上。2000年3月25日,“散打王”开赛,更是将散打运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缺少女子的散打比赛是不全面的。2001年9月,全国首届女子武术散打邀请赛在上海市卢湾体育馆举行,中国女子散打比赛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6月,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在大连举行,首设女子项目,标志着女子散打运动踏上了快车道。2004年,来自全国各大武术散打俱乐部的25名女选手参加了首届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2005年,女子散打项目被首次列入全运会。目前,女子散打已经拥有了较稳定的运动员队伍。

(二)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剑合并

1989年,散手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为规范比赛的同类性,太极拳推手比赛与武术散手分开进行,太极推手被划归到太极拳、剑的比赛中,成为“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使中国武术的赛制日趋合理。

1989年,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剑单独设立比赛后,运动员训练水平、比赛规则不完善、裁判员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接踵而至。为解决这个问题,1990年4月,国家体委武术处组织了一次由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的“规则研讨会”,再次对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在保持太极拳推手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得分,突出推手的技巧性。以此为基础,1992年4月在山东济南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1993年9月,全国第二届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期间又邀请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太极拳推手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994年,对太极拳推手运动而言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但经国家体委审定首次颁布《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199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裁判员培训班,“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更名为“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而且使人更为欣喜的是首设了女子推手项目,并经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批准,太极拳推手竞赛成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太极拳推手由此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太极拳推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武术功法的竞赛活动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是中国武术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历史上,武术功法是率先自成体系并率先体育化的武术运动形式〔14〕。改革开放后,随着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竞赛的逐渐完善,作为武术三大组成部分的武术功法竞赛问题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

“世界武英会台州,切磋技艺交朋友”。1999年5月22-26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在浙江台州举行。在这次大赛上进行了武术功法(绝技)规定项目飞针穿玻璃、掌劈砖块和自选功法的比赛〔15〕,对武术功法竞赛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为了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武术锻炼方法,丰富武术活动的竞赛项目和竞赛方式,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中国武术协会决定于2004年11月举办“全国武术功力比赛”。这标志着由套路、散打、功力比赛组成的竞技武术体系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我热爱武术——伍绍祖主任致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贺信〔J〕.中华武术,1996,12.

〔2〕划时代的武术盛会〔J〕.中华武术,2001,1:6.

〔3〕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昌沧.王友唐.郭博文等.四牛武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王志成.中国少北武术(第一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6〕〔7〕李德印,李士信.习武备文奋发成才——喜看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J〕.中华武术,1995,2:14-15.

〔8〕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中华武术,2006,1:25.

〔9〕享誉第一的郓城宋江武校〔J〕.中华武术,2006,1:35.

〔10〕陈坤.北京武协举办武术科学讨论会〔J〕.中华武术,1988,2:32.

〔11〕徐才.武术科学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2〕洪浩.现代武术的辉煌——竞技武术〔J〕.中华武术,2005,12:28.

〔13〕昌沧.武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散记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J〕.中华武术,1995,2:9.

〔14〕康戈武.重视功法运动,促进武术发展——写在《武术功法与功力研究专辑》出版之际〔J〕.中华武术,2008.,10:40.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2

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冷先锋师傅以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获批移居香港(同一批有钢琴王子郎朗、李云迪等),对香港特区来说也是一大财富,优秀人才,这些可都是名人明星啊!一时间我又不知如何是好,心里又产生了很多疑问,他会不会在香港收弟子呢?收费会不会很高呢?会不会摆名师架子很难接触呢?带着一大堆的疑问我第一次拨通了冷先锋武术学院的电话,十分有幸冷先锋师傅亲自接待了我,像好朋友一样向我概括讲述了太极的有关知识。其实到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太极拳,学太极拳的意义,同时也知道冷先锋师傅,这位虽然有着全国太极拳冠军之称的师傅原来确实是位明师,不过,他为人正直、谦虚、有大师风范,却并无大师架子,这一刻,我所有的疑问都荡然无存了。

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太极拳初级班课程,学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师傅除了每天教我们基本功、站桩、压腿、走猫步等,还逐一分解教学套路,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招一式,由易到难,在师傅的耐心鼓励下,我总算完成了初级课程的学练,学会了二十四个动作。虽然我打出来的太极拳离师傅的要求和规格还相差很远,可我也或多或少的有些成就感和自信心了。

半年多了,在学院里学习的这段时光中,我知道了学院的教学制度,分高、中、初级班,师傅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人而异,因才施教,不兜圈子,不让学生走弯路,所有的课程都亲自教授。师傅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收费竟然低过香港普通的教练,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太极运动,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香港一系列的比赛中,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冷先锋太极学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08年8月19日全港公开太极拳锦标赛中,冷师傅一举夺得男子陈式太极拳冠军以及他刚组队不久的集体男子太极拳亚军,并且他个人拿到全场最高分。赢得了鲜花与荣誉,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同行的认可,来请教和学习的不乏有许多高水平的学员,很多还是现职的、为了提高技艺的教练,冷师傅都会耐心而认真地为他们分析讲解,总会让学员们满意而归。师傅还利用休息之余到一些机构团体义务讲学。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太极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进了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学练太极拳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术特点,对太极的意义和感悟也在日益加深。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3

(二)进一步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结合全省“百县千乡万村”新农村体育工程建设和全市新民居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扶持建设一批适应农民要求、符合当地特色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条件。在城区群体性体育设施方面,完成我市全民健身中心的规划建设,配合社区健身苑、公园广场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的健身工作,并逐步推进学校、企业等公共健身场地的开放工作。到2015年,力争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体育系统场地开放率达到80%,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30%。

(三)构建“居民十五分钟健身休闲圈”。我市将根据城市改造进度逐步建设完成滏阳河、沁河两河沿岸“人字型”百里健身长廊工程,规划建设设施总数70处、总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并在城市新建大型社区、农村新民居配套建设健身活动场地200处,每处占地面积不低于2800平方米,规划投资100万元,规划总投资2亿元。两项工程完工后,与主城区原有的全民健身设施相结合,可基本实现主城区居民步行十五分钟范围内拥有一处全民健身工程;同时加快社区体育辅导站点建设,初步建成以“健身有器材、锻炼有辅导”为标准的“居民十五分钟健身休闲圈”。

(四)加强对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在城市社区,实施“12345”工程,即在每个社区成立1个体育组织、建设2处晨(晚)练点、培养3名具有国家等级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4件以上的健身器材、每年组织开展5次以上健身活动;在农村乡镇,积极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强化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巩固扩大农村体育阵地;在机关单位,大力推行“运动型机关”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创建内容,配备相关的健身器材;在中小学校,配合教育部门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力度,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扩大体育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社会对体育事业关注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机遇,依托我市四省交界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从而持续掀起群众体育工作高潮。扎实推进“五个人群”的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紧紧围绕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学校青少年三个重点,进一步发挥社区、乡镇和学校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积极倡导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等活动形式,形成群众体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力争实现全市每年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100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比例(除在校学生)达到13%,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28%。

(六)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到201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人数达到8000人,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交流,并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活动组织、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七)打造太极拳特色体育品牌。“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深化实施太极拳“六进工程”,即在太极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基础上,增加太极拳“进军营”活动内容,以建设五个中心为目标,即建设国际太极流中心、国际太极拳信息中心、国际太极拳观光中心、国际太极拳购物中心和国际太极拳研究中心,重点实施“四个一”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将太极拳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办好一个会”就是办好“中国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办会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办会理念,提高办会效率,丰富办会形式,充实办会内容,不断扩大大会影响力,逐步强化大会的竞技性,将“中国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打造成为世界太极拳界的“奥运会”。

“培养一批人”将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大力扶持太极技术培训的手段,将大批太极拳师输送到全国各地和其他国家传授太极拳技艺,以此为宣传的重要手段,使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扩大太极拳的社会影响力。

“改造一座城”加快实施广府旅游开发步伐,提升广府古城旅游品位,打造“古城、水城、太极城”的特色旅游品牌,从而吸引世界各地的太极拳习练者、爱好者到到广府寻根问祖,进而带动餐饮和服务业的发展。

“配套一条龙”就是配套发展太极产业链。重点开发太极拳周边市场,规范并加快太极拳器械、服装、图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以太极旅游业为龙头,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太极产业链。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4

一、太极拳运动对青少年的生理价值

1.练习太极拳时,眼神要随着手的动作前平视,行功时首先要意动,眼神向行动方向,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做到意到眼到、“形神合一”,可以使眼神经得到锻炼,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对青少年长时间学习工作感到眼部疲劳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太极拳要求精神合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意、气、力;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细微复杂独特的行动方法,要求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是对整个神经系统的挑战和锻炼。对青少年因长施加劳作而致的神经系统机能衰退和病变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快胯、伸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功深艺高者多具有肺活量大、膀胱胀缩大、筋长骨坚、肌肤松软、呼吸深细匀长、关节正逆旋转角度大的特征。所以太极拳对人体的关节韧带以及内脏器官的健康有益无害,对青少年学生时期偏重脑力活动的情况形成有效的良性互补,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韧带柔韧性,提高内脏器官技能,改善消化系统,提高肌肤通透性,确保内分泌协调等多方面功能。

4.太极拳动作缓慢,多为双换屈膝支撑状态,双手动作连续不绝,腰背为轴辗转,可以壮骨,提高骨密质。对青少年则有更好地塑造形体的作用,且能预防和治疗骨骼畸形。

5.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如缠丝劲)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参与行功过程,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期练习能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富有弹性、并增加肌肉收缩力。青少年练习则更见成效,使其在繁重的学业之中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二、太极拳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价值

太极拳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青少年练习太极拳还有增智、修心、明理、怡情等方面的心理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外,合理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太极拳,能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并且能消除疲劳,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长时间练习更能发挥其效果,达到增智的功效。练习后全身舒畅,精神焕发,心情愉快,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2.通过长时间的学习,青少年可以从自身的练习中体会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遇事不会脑子一热就冲动,不顾后果。武德思想的学习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自制力,使其能在不同条件下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理相遇”和“和为贵”的道理不再是我们口头上的说辞,而是真实的行动。太极拳的平等交往原则在思想和技法上体现了美与善、内与外的高度统一。通过太极拳外在和内涵的美育特点,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能增强其个性,思想品德的培养。

3.青少年在此阶段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容易有心理疾病,练习太极拳则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通过练习太极拳,让其心性成熟,情绪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落实

青少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练习太极拳,可以让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社会体育接轨。青少年在学校学习到许多的体育项目,并不适合以后迈入社会之后继续作为身体训练的活动方式。如,铅球、标枪类的学校体育活动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体育项目,而篮球、足球等体育游戏又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跑步、广播操等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不能对青少年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而太极拳、健美操等一类活动形式和其丰富内涵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一类活动对环境要求比较简单,如健美操只要有一小块平地和一个音响就能满足需要;而太极拳则更具活力,对环境的要求只是相对安静一点即可,所谓“拳打卧牛之地”,且不受年龄限制,老少皆宜。

四、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青少年时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拓宽体育教育目标,以青少年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学校体育不只是教会学生某些项目的运动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青少年在校期间受到的体育教育能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选择具有较高锻炼身体价值的教材内容,突出“少而精”,尽可能从促进学生健康的角度去考虑,力求教材难度不太大,易于开展,最好能延续到学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适合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锻炼内容。如,中长跑、太极拳、健身操等。其中,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终身体育项目,有着其他活动没有的优势:

1.不受年龄限制,老少皆宜。

2.太极拳运动内容丰富。有陈、杨、吴、孙、武等多种流派,以及拳、剑、扇等多种功法,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3.功效多多。对人体有着很好的健身作用。

4.广泛的社会性。太极拳作为传统的民族体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5.要求条件较低,适应性强。“八仙桌下打太极”视为更高的境界,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太极拳练习。

青少年时期练习太极拳,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能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青少年的终身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太极拳运动是一项优秀的体育项目,其健身的功能已被科学证实,更是中国传统优秀养生方法的代表,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2000年7月,国际武联执委会在支持中国焦作太极拳月活动中,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并且每年都举行国际性的太极拳盛会。健康、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也是太极拳倡导的主体精神,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既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可以预防疾病,修身养性,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应该把这项运动更普及地推广到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去。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武术 发展 文圣拳 陈氏太极

1 传统武术概述

1.1 传统武术的定义

所谓传统武术指的是,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1]。传统武术主要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方式进行传承,是一种久经历史考验而积累起来的民族财富,是我国重要的且相当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甚至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它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之一,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2 传统武术的特点

传统武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习练内容,藉以强化个体实战过程中的攻击和防御能力。第二,以套路、散手以及功法练习等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第三,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主要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第四,不仅涉及套路演练,而且涉及拆招单练和攻防对练,同时还涉及实战应用,并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且体系严谨的拳种。第五,传统武术源自于民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先人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视角。同时它又和中国哲学、医学以及兵学等均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

2 传统武术当展现状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型等。在文化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社会转型给传统武术带来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社会正慢慢地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导致传统武术的立足根本出现了质的转变,一些关键特征正在淡化甚至消失,使得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旧的社会结构基础正在逐渐瓦解,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基础尚未健全。第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较大转变,价值观念和人格模式较以往都有显著的区别。生存状态的转变将会给人们关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带来影响。目前,人们更加热衷于“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传统武术属于一种带有自在经验主义特点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强调经验模仿,强调“口传、身传、心授、心悟”[3]。在目前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正由于其经验主义特点而逐渐为人们所冷落,无法获得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受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此一来,造成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难以为继。第三,中国社会正逐步迈入工业社会,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开始具备工业文明的相关特质。竞技武术在体制上具有巨大优势,长期主导着中国武术的前进方向,严重挤占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武术界一些目光长远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口号,并强调现阶段中国武术发展应关注对传统武术的回归,深入发掘传统武术的核心内涵,先有效地继承下来,再图谋后续的深化发展。

3 传统武术的当展途径

3.1 大众健身化

在大众健身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组建传统武术健身研究学术团队。国家相关体育部门应投入相关资源组建这样一支团队,其团队成员以传统武术家、运动医学研究专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专家等相关人士为主。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传统武术进行分门别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健身套路以及功法体系,满足目标人群的不同健身需求。第二,借助行政力量及社会力量逐渐普及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首先,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可以直接举办或者间接支持各种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的培训班,从而培养一大批骨干成员。其次,可通过社会上的诸多相关机构(如健身馆等)对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第三,寻求国家教育相关部门的帮助,让传统武术走入和融进大中小学校,使其发展成为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学校教育化

在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应对师徒传承这种模式进行转变,让传统武术走进现代校园,改变传统武术后继无人问题,从而为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储备。

在学校教育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创编传统武术教材。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由相关教育部门选出和确定一些容易推广的传统武术项目,然后要求相关资深传统武术家和相关体育专业的教授联合起来,共同创编一套较为完整的可用于体育教学的传统武术教材。在创编传统武术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的编写,同时还应做好武德教材的编写。将传统武术教材应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如开设“传统武术继承班”[4],从而让传统武术通过校园途径得以继承和发展。第二,和学生就业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开设,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某些传统武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增设该类教育课程的同时,应该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从而将传统武术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很好地处理“传统武术传承班”学生的未来就业问题。第三,加强传统武术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教育打破国界,面向世界已经大势所趋。在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借助相关驻外文化交流中心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在国内外传播传统武术,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国际化平台,如国外办校,并将之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基地。

3.3 竞技体育化

在竞技体育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针对传统武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挖掘整理工作,统计到流传各地且符合传统定义的拳种共计129个。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具体有多少流派,时至今日仍有很大争议。所以,有必要在之前挖掘整理的基础之上,再次针对某些知名度较大的拳种予以更进一步的挖掘,如太极拳、文圣拳、形意拳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武术予以有机整合与系统分析,从而为传统武术竞技体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制订传统武术技击比赛规则。在竞赛办法方面,可参考竞技散打的擂台形式以及打点得分等相关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应防止传统武术技击比赛演变成竞技散打比赛,所以,应制订完善的比赛规则,突出对技术运用方面的限制。如在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参赛者只允许使用筛选出来的技术,否则判罚甚至直接取消比赛资格。如此一来,可有效发挥相关规则所具有的“指挥棒”作用。这样能够凸显不同门派的特色,增加观赏性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门派技击技法得以更好地传承。第三,推进传统武术技击比赛产业化。以“康龙武林大会”为代表的诸多赛事已经为传统武术技击比赛产业化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在推动传统技击比赛产业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诸多此类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从而铺筑一条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产业化道路,进而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案例分析――以文圣拳和陈氏太极拳为例

4.1 文圣拳

4.1.1 基本内容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无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有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即静功,武功即动功。拳架有三十二式头趟母架、三十六式活步头趟架,十二路基本单趟功法,二趟串,一百零八式二趟架。器械套路主要有文圣战剑、文圣战刀、六合大枪、跃步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

4.1.2 创新发展思路

文圣拳创新性传承保护发展方案图如图1所示:

(1)创新完善技术理论体系。文圣拳的主要传承人,要在理论体系上把文圣拳与儒道思想结合在一起,从拳学思想上充分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在技术上,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出儒道思想。笔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文圣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就要积极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文圣拳若能通过市场经济运作,使传承人能够靠本身的技艺得到一定的收益,这样将非常有利于频危拳种的传承。太极拳、螳螂拳等传承发展比较好的拳种就很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时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发适合现时代的技术体系,既不摒弃传统又充实内容,为其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行国际文圣拳大会,提高知名度。当地政府可以定期举办文圣拳比赛,邀请国外的爱好者来参加比赛,交流经验。一方面,促进了文圣拳的传播与发展;以国外促国内,增强国内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习练。另一方面,以此能够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当地的旅游业,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交流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并且使更多的外国人更深入的认识了闻名世界的“儒”、“道”思想。换言之,当地政府可以组织团体到国外进行表演演出,让外国人从整体来认识文圣拳。

(3)要以民间活动的方式促进文圣拳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人们对丰富多彩的健身、修身、娱乐项目兴趣盎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把文圣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会使参与者的身体更加健壮、心情更加豁然通达,使人们的生活因此而生机勃发,从而迈出轻盈的步伐,走向健康的未来。由此可见,文圣拳在丰富济宁民间生活方面,具有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引入学校教育。选拔聘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民间拳师到高校任教,特别是体育院系的民族体育专业,适时开设传统拳种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引导主要传承人创编适合中小学生的健身套路,在中小学开展文圣拳的教学。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招生,适当比例地招收此类学生,以为传统武术的继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善和提高文圣拳传承者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为新形式下文圣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基础和社会保障。

4.2 陈氏太极拳

4.2.1 基本内容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4.2.2 创新发展思路

(1)进一步强化陈氏太极拳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是规划建设成规模的太极拳文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科研机构,面向国内、国际培养太极拳文化研究师资队伍、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太极拳文化理论研究、太极拳医学研究和养生疗养等专业人才,以满足陈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支持兴办中小学专业太极拳武校,动员陈氏太极拳名师返乡开办武校,发挥名师效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太极拳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和亮点的太极拳武校集群,培养陈氏太极拳竞技人才。三是落实陈氏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组织机构,建立高水平的太极拳管理团队,出台相关制度、标准与办法,实施对陈氏太极拳科学管理;四是搞好陈氏太极拳协会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程序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进而推动陈氏太极拳文化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切实落实好陈氏太极拳的发展规划。陈氏太极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厚重,已经受到国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各级政府领导要真正重视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将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按照发展规划要求,分步实施,做大做强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提升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建立、健全对陈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陈氏太极拳在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工厂的全面普及发展。尤其是全县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重视陈氏太极拳在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将陈氏太极拳在中小学的普及推广抓出长久成效。同时,政府也要对工厂太极拳活动纳入考核指标,督促其建立太极拳活动的相应组织,促进工厂陈氏太极拳活动的开展。

(3)强力推进陈家沟有关陈氏太极拳历史景点建设。在科学保护陈家沟现有历史遗存、合理恢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古建筑专家规划建设好陈家沟东沟、陈王廷名人故居等有关景点,充分展示太极拳发源地“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吸引中外游客到陈家沟观光游览,提升景区人气,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4)重视陈氏太极拳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发展。围绕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优势,强化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化太极拳新兴产业与太极拳新兴产品发展,打造陈家沟中华太极拳国际旅游养生品牌和世界知名的陈氏太极拳文化产业基地,使陈家沟太极圣地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教育基地。

(5)进一步加强陈氏太极拳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强大作用,密切联系、深化合作内容,借助部级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增强陈氏太极拳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陈氏太极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在各大机场、车站常年设立陈氏太极拳接待和联络站点,方便、吸引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来温县陈家沟寻根拜祖、切磋拳艺、加深友谊。

(6)加强门派间的相互团结,形成合力,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把陈氏太极拳向国外推广。各太极拳门派均源自陈氏太极拳,各门派间要牢固树立“天下太极是一家”的思想,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友好共同发展太极拳事业,步调一致向国外推广太极拳文化。有关陈氏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组织机构,一要积极主动与国家汉办联系,借助孔子学院,有组织地向外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太极拳教练员,加大向国外传播、推广陈氏太极拳的力度。二要利用河南省、焦作市武术“节会”资源,与外国体育、武术机构及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联系,发挥推广太极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渠道向国外推广陈氏太极拳。三要发挥好国内外陈氏太极拳拳师和协会的作用,有步骤地在世界各地增设陈氏太极拳分会和联络站点,使陈氏太极拳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国外推广,带动国外太极拳爱好者来温县陈家沟参观学艺、投资兴业,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 结语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武术的当代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所以,应当制定和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如大众健身化、学校教育化、竞技体育化等路径的积极实施,让传统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利燕.Cctv5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2:184.

[2]于大波.《武林大会》栏目现状及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3]张照金.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分析――以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4:91-97.

[4]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39-42+65.

[5]周汉毅,邱海洪.央视“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作用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4:6-8+51.

[6]张云龙,方婷.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推广之途径――以9届精武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9,02:61-64.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江干 武术 现状 趋势

Hangzhou river arid region tradition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exchang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Zhao Yuqing

Abstract: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6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ation of PRC and the 3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 write this academic thesis to summariz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succession and communion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in Jianggan District of 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n competition and activities held by enterprises,public institutions,corporations,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in Jianggan District,introduced the popular Wushu genres,special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in this region.The article shares with us the experiences in holding the activities,points out some shortage to improve,and analyses the causes behind the problem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ccession and commun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in the new era,puts forward the view point of “Great changes bring great opportunities to traditional Wushu of Jianggan District”,and bring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of fully establish a “home town of Wushu” in Jianggan District.

Carefully catching the theme,this article is strict in logic,rich in contents,fluent in writing,and can serve for historical references.

The article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fully establishes “hometown of Wushu” in the whole district is not only a catalyzer that pushes forward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district,and building the city center of greater Hangzhou,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founding a model district of “quality life”.A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workers and participants will tak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give prominence to venturing and innovation,work together and share resources,push up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vocation and industry,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Culture,thus make bigger contributions to build Hangzhou an “Ideal City for living” and Zhejiang a “Great Province of Sports” in China.

Keywords:Jianggan WushuPresent conditionTrend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49-04

1.杭州市江干区概况和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开展的外部环境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杭州市江干区位于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南端,毗邻钱塘江。区辖4个街道、4个镇,共有115个社区(行政村),面积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暂住人口43万。江干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荟萃,风光秀丽,自古就有“钱塘江畔金江干”的美称。江干区又是浙江省省会杭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萧山国际机场隔江相邻,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浙赣、杭甬、杭长铁路在此交汇,钱江二桥、钱江三桥在此接壤,杭州火车东站和新、老汽车东站均位于境内,雄伟的三堡船闸使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水系相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干人民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演绎着一幅幅百舸争流、锐意进取的历史画面。

2.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的主要企事业单位、法人社团、民间组织和主、

承办的主要赛事、活动

2.1 杭州市江干区体育中心。

江干区体育中心又名江干区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位于杭州市钱潮路12号,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该单位是江干区体育局直属全民事业单位,内设国民体质监测、田径、游泳、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壁球、乒乓球、台球、武术、太极养生、跆拳道、轮滑、器械健身、动感单车、健身操、瘦身、飞镖、等健身项目,是目前江干区唯一的区级综合性的公共体育设施,是全区民众进行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的场所,是青少年进行专业与业余训练、提高竞技与专项运动水平的基地,是举办区本级体育竞赛活动、承办国家、省、市体育竞赛活动平台,是研讨体育学术理论、进行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心自2005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在传统武术方面主、承办了2006年杭州市散打对抗赛,“祥龙杯”杭州市青少年散打比赛、跆拳道比赛,2007年杭州市青少年散打冠军赛,2008年浙江省青少年散打、拳击、摔跤三项总决赛,2008年第一届“天堂武会”苏杭太极比赛等武术赛事。2008年1月,承担了组建江干区体育总会武术队参加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的任务,通过精心组织、刻苦训练,全队4人在比赛中获得了18枚金牌和1枚银牌的优异成绩,这是区本级武术队建国后首次参加国际比赛。2009年3月组建江干区武术代表队参加杭州市第17届全民运动会武术类木兰拳、健身气功、太极拳项目的比赛。该比赛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年一次的正式比赛,江干区武术代表队在3个项目共12枚金牌的角逐中获得了3枚金牌、3枚银牌,和1个第4名,3个第5名,1个第7名。其中健身气功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太极拳队获女子团体第三名,木兰拳队获团体总分第八名。木兰拳队、健身气功队、太极拳队这三个队全部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另有3名运动员获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总成绩在杭州市各城区、各系统所有参赛队中位列第一。2009年5月承办了有84个社区约700运动员参加的江干区第六届社区体育节太极拳比赛预赛、决赛,并承担了全区太极拳教练员培训工作,来自区辖各社区的145名教练员参加了学习。通过此项培训和比赛,使太极拳运动在全区得到了全面普及和推广。另在2007年3月,承办了杭州市武术协会巩成祥武术研究会成立大会,该大会佳宾来自国内外,规格高,与会总人数超过500,在省、市武术界影响较大。2007年11月,承办了江干区传统武术理论交流会,该会在杭州市各区武协中首开先河,兄弟协会武友纷纷投稿,杭州市体育局局长赵荣福先生到场祝贺,省市武术界前辈、名家相继与会,论文专集已入选杭州体育博物馆。江干区体育中心已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百余名武术爱好者的参观交流,现已成为国内外各地武术爱好者进行传统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基地,受到了国际友人和省、市、区各级武协领导、会员的好评。

2.2 杭州祥龙体育文化策划有限公司和祥龙武术武道馆。

该单位位于江干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二楼,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于2008年7月承办了杭州市青少年散打比赛、拳击比赛,2008年10月承办了在杭州市体育馆举行的中泰国际拳击对抗赛,2009年5月承办了杭州市第17届全民运动会青少年散打比赛。另承接了2007年8月美国华商国际投资代表团武术表演交流活动和2008年6月新加坡国家武术队来华交流活动等国际武术交流活动。

2.3 杭州瑞鼎体育文化策划有限公司和瑞鼎太极养生馆。

该馆是国内唯一的将太极养生、健身与休闲、康复、餐饮、娱乐相融为一体,将高技术体质监测、优雅的太极拳架、精深的太极内功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专业性室内太极养生馆,已被省、市有关部门评定为“品质生活、品质杭州”市民体验点之一。该馆实行会员制,现已成为了中青年太极拳爱好者、白领阶层人士品味太极文化,研修太极技艺的乐园。2009年4月,参加中阿国际经济峰会的众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惊叹:“这是天堂杭州的天堂太极拳馆”。2009年8月,来自日本静岗县袋井市友好访问团的武术爱好者现场交流技艺,流连忘返,给予该馆较高评价。近期,该馆在杭州著名酒店天元大厦举办“太极文化―养生之道高端对话”,由陈式太极拳传承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家陈正雷先生对话杭州市体育局局长赵荣福先生,诠释太极拳的哲理和养生祛病原理,倡导武术健身运动,受到了武术界的关注。而陈家沟太极拳研修中心在该馆的落户,标志着杭州市的陈式太极拳普及和推广已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2.4 杭州市江干区武术协会。

江干区武术协会成立于1991年,是区体总下属主要社团之一,也是区属范围内唯一的经民政部门批准建立的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武术社团。内部机构有传统武术专家组、顾问委员会、教练培训委员会、竞赛裁判委员会、宣传策划委员会、武术队、龙狮表演队、杭手俱乐部、凯旋分会、丁桥分会、彭埠分会、轩德太极拳馆、办公室等部门。2007年江干武协由于组织主、承办各级比赛、活动成绩突出等业绩被区体育局、区体总评定为全区先进体育社团,2008年度被杭州市体育局、体育总会授予“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先进集体”称号。

江干区武术协会近年来主、承、协办的主要赛事、活动有:2007年杭州市“吴山论剑”演武大会,2008年第一届“天堂武会”苏杭太极比赛,2008年“迎奥运、展武技”中华武术绝技展示会,2008年杭州市第一届太极导引功比赛,2009年“绿风杯”钱塘武术擂台功力大赛等。并承担了杭州市太极导引功宣传、推广,教练员培训任务,为太极导引功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正式推广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江干区武协还组织了“2007年淳安江干传统武术技艺切磋交流会”,2008年“迎奥运圣火”苏州江干魅力武术切磋会,“2008年迎奥运桐庐江干传统武术魅力展示会”,2009年“迎国庆60周年”湖州江干演武会等外出交流活动。江干区武协十分重视队伍组织建设,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级位制考评,组建了少林、太极、杨式太极拳等级位考评组,充实了专家组工作班子。积极组队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国考,做好中国武协会员发展工作。重视武术理论研究,于2007年11月举办了江干区传统武术理论交流会。重视各街道、镇传统武术的推广工作,指导基层传统武术活动的开展,如在2008年5月协助凯旋街道组建武术表演队,该队在街道运动会开幕式上的18般兵器武术压轴表演赢得了与会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在2009年浙江省第六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江干武协下属聋哑人、老年活动中心、丁桥分会、瑞鼎太极养生馆等四个代表队共获得54枚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并荣获“浙江省发展武术运动贡献奖”。

江干区武术协会全体会员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协会宗旨,以“弘扬中华武术,广泛开展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为协会工作目标,努力传承、发展着中华传统武术。

因篇幅限制,本文不对在江干区范围内从事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的其它企业、社团、民间组织(含各教练站)作相关介绍。

3.杭州市江干区传统武术传承习练的主要拳种、风格流派和分布地域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江干区由于流动人口比常住人口还多,传统武术传承习练的主要拳种十分繁多,可谓是缤纷灿烂。现按内、外家进行分类并以习练人数情况简述如下:

3.1 内家拳类。

杨、陈、孙、吴、武、李、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全区均有习练者,但50%以上的太极拳爱好者习练杨式,且以健身为目的,主要分布在庆春广场、城东公园、丁桥文化广场、采荷公园和运河两侧健身带等。在2009年5月结束的杭州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太极拳比赛中,凯旋街道黄老师夺得了单组有58人竞争的女子组四十二式太极拳第一名,可见江干区习练者已达到一定水平档次。太极拳作为武术,其灵魂是技击,其传承形式是太极推手与太极散打。感谢杨澄甫、牛春明等大师在杭州的数十年薪火相传,清晨,在区属各公园绿荫丛中,此道高手活跃其间。

陈式太极在江干区的传播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传统武术繁荣、名师加盟以及带艺人口的流动等,其传习地与杨式相似,水平高者也不少。某日因雨,在城东公园偶遇一位汪姓长者盘拳,其意气神、身手步法,上下内外,令业内观者折服。

意拳与陈式太极相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传统武术的繁荣和带艺人口的流动,江干区传习地主要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与运河两侧健身带。主要源于杭州女婿、意拳名家郑老师的辛勤传授推广。近年,北京拳师李老师移居杭州,使该拳种在杭州的教学推广有了进一步发展。意拳习练者以中青年居多。

咏春拳截拳道功夫在江干亦有传承。有一位姓陶的医生,早年在香港直接受教于李小龙,后赴东南亚推广咏春拳,并开办过咏春拳馆。十余年前选择定居杭州,以推拿医生为业。该高人虽身怀绝技但武德高尚、为人低调,收徒亦甚少。有一杭城知名太极高手与之搭手,摸不得劲路而略用强,即呈大跌之态,幸被陶师拉回而无损伤。其松柔功夫深得圈内同道赞扬。

3.2 外家拳类。

举办于1929年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吸引了全国的武术名家来杭参赛,其后不少名家在杭州定居下来。之后浙江国术馆在杭成立,武林泰斗刘百川出任首任教务长,经何长海、肖忠义、高小毛、蒋惠娴等众多高徒在杭州数十年言传身教,桃李遍布。肖忠义老前辈,今已八十余五,现安居江干景芳小区,颐养天年。

杭州武术界老前辈巩成祥,精于佛汉通臂拳和十八般兵器。抗战时投军报国,为国军武术教官,曾与日寇激战负伤,称得上抗战英雄。抗战胜利后定居杭州,以教习武艺为生,门生众多。其拳传播者,广见于区属各地,习练者较多。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通臂拳师李老师,中国武术七段,家住江干闸弄口小区,现为江干区武协掌门人。

少林五大拳,罗汉、太祖、螳螂在江干较多见。有陈姓与王姓两位老者,精于罗汉拳术,现虽年事较高,仍身板硬朗。区属各绿荫中,有时可见习练查拳、炮捶的女姓长者,自述曾师从于何长海、蒋惠娴老前辈。

罗汉拳自少林祖师达摩从印度带入中土后,经千百年来流传,地域分支及风格变化颇多。清末有武林高人如意大师,自幼出家少林寺习武,精研罗汉堂十八路罗汉拳。在河南民众揭竿而起进行反清运动时任义和团武术教头。后与中华梅花拳传人切磋武艺,深感梅花拳古朴实用,教学简便,遂独创梅花罗汉拳。如意大师在辛亥革命后长期在济南、上海、杭州等地授拳,门人众多。据相关资料,抗战爆发前杭州五大国术教习所之一的惠民路教习所,传授的主要拳种即是梅花罗汉拳。其传人王福生老师,解放后家住在茅廊巷瓦灰里,终生在杭授艺,尤其是将梅花罗汉拳精要招式以拆招解招方法进行散打式教学,称为解手,提高了健身防身功能,很受欢迎,学生很多并以中青年为主。笔者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经李育信介绍学习该拳(当时王福生老师年七十八岁,而笔者尚在青少年),后受恩师器重入室研习,被选为拳谱拳经整理者,有手抄教材《梅花罗汉拳解手大开四门》在师兄弟间流传。该拳至今在江干濮家小区和闸弄口新村仍见习练者。

值得继承和保护的“江干本土武术”有岳家拳,僧传少林拳,九堡抗倭拳,九堡大战刀,军用特种拳等。

据相关史料,南宋时岳飞所部曾屯军丁桥皋亭山一带,岳家拳乃岳家军日常操练的武术,后有村民习得,流传至今。

龙居寺,始建于公元954年。据史料考证,兵慌马乱时龙居寺一带常用于屯兵,如北宋时宋江大军在进入杭城前就屯兵于此(《水浒》第49回中,将此寺写入作品)。屯兵原因加上僧人间的武术交流,僧传少林拳历史悠久。

九堡抗倭拳,九堡大战刀兴起于明清时期日本倭寇的侵犯。据传,当时九堡,彭埠一带屡遭倭寇侵扰,军民自创九堡抗倭拳,九堡大战刀保家卫土。

军用特种拳又名军用格斗拳,源于笕桥航校。军队第一所航空学校建于笕桥机场区域内,该拳用于军训。流传至今的搏击格斗技法中明显带有螳螂拳技法,据说是当时螳螂拳风靡全国所致。

上述“江干本土传统武术”现因缺少继承习练者而处于失传的危境或部份已失传。

4.杭州市江干区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的较好经验介绍

4.1 领导重视。国家体育总局,省、市、区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江干区含传统武术交流活动在内的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为江干区体育中心题词:“奔小康、要健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的题词是:“生命多运动、生活更轻松”。原省委副书记、现省政协副主席、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梁平波欣然为江干区瑞鼎太极养生馆研修堂题匾。省对外体育交流中心领导刘杰和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陈顺安(中国武术九段、著名武术家)多次亲临江干区九堡镇、丁桥镇和区体育中心等地指导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杭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荣福和党组副书记、市武协主席李仁华为支持江干区工作,经常坐镇活动现场,为获奖者颁奖。区体育局胡春久局长,周林敏副局长兼区体总秘书长为区体育中心、区武协工作的目标定位、领导班子组成、内部机构设置等核心问题亲自把关决策,不仅统筹了全区武术活动的开展,而且为落实和保证活动经费、解决瓶颈性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保障了各种活动顺利进行。

4.2 组织到位。以区武协和下属分会领导班子为例,成员由同级老龄委、老年体协、文体工作负责人、知名武术爱好者等组成,必要时由分管领导协调。

4.3 团结合作;

4.4 群众参与;

4.5 无私奉献等内容因篇幅限制而删节。

5.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剖析

5.1 江干区八个街道、镇中的四季青街道、采荷街道、闸弄口街道、凯旋街道、九堡镇、丁桥镇等六个街道、镇已基本符合全国武术之乡申报条件,但创建活动未做任何开展。造成原因可能是宣传力度不够,区、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三级领导可能尚不了解有此创建活动。各街道(镇)、社区(行政村)的分管体育干部经常调换可能是原因之一。创建经费未做预算申报自然也是原因之一。

5.2 街道与街道、镇与镇之间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与发展需求不平衡。造成原因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撤村建居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可供安置就业的企业太少,大批新居民无事可做,缺少能为武术习练者提供日常健身活动的免费的室内武术馆,公园的健身场地与设施不能满足室内健身人群的需求。

5.3 有能力开展武术传承交流活动的基层组织缺乏,活动经费难以筹集,在社区(行政村)基层单位,明显缺乏合格的武术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导致基层的活动难以规范和提高。

5.4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专业武术健身场馆因运营成本高而难以达到收支平衡,生计难维。

5.5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校以中考高考升学率来衡量其教育质量和效果,传统武术面临后继无人绝境。

5.6 武术专业人才就业困难。

5.7 江干本土传统武术已接近失传。

6.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发展趋势与个人的思考建议

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跨入“钱塘江时代”,江干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干,不仅成为了杭州的“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区、大型居住区”,而且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的重要桥头堡,更是未来杭州大都市的中心区。

大变化给江干区传统武术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现提出个人思考建议如下:

6.1 以在全区范围内整体创建“全国武术之乡”为总目标,把握大发展机遇建立创建平台,对照国家体总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颁发的创建工作标准,围绕创建工作这一主题,纲举目张。按三年完成全区整体创建作规划,第一年提出创建口号,先吹响冲锋号,拿江干区八个街道、镇中已基本符合“全国武术之乡”申报条件的四季青街道、采荷街道、闸弄口街道、丁桥镇等四个街道、镇做试点,同时对剩余的凯旋街道、九堡镇、丁桥镇、彭埠镇等四个镇做先期辅导。成立创建领导班子和办公室,落实工作职责。要重视创建宣传工作,区、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分管领导亲自抓创建活动。要稳定各街道(镇)、社区(行政村)的体育分管干部队伍,同时做好创建经费预算,保证创建经费到位。通过创建达标,做到三有,即开展传统武术活动有场地、有资金、有人员。

6.2 针对街道与街道、镇与镇之间传统武术传承交流活动与发展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在发展滞后地区,要加快传统武术活动基层组织的建设,加快活动管理队伍的培训,要尽快地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以满足因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撤村建居造成的大批失地农民日益增长的武术健身需要。

6.3 财政与体育部门要保证活动经费的到位,建议先按预计人数做健身活动费预算,按管理级别预发到区、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健身活动组织实施单位,实际健身后才结算。可结合消费券的发放实施。据有关专家研究,由于传统武术活动与其它健身项目相比具有受场地限制小,群众参与程度高,安全相对有保障,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器材成本相对低,管理组织相对简便等优势,体育健身项目经费的30%以上通常会用于传统武术活动上来。

6.4 各级政府要从社会稳定的大局着眼,为武术健身场馆提供各种优惠,减负要落在实处,切实帮助解决运营成本高的问题。

6.5 传统武术是国术,要大力宣传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遗产,改革现行教育体制,重新设定和推广能全面评定中小学校德、智、体三项综合教育质量体系,解决传统武术继承人问题。

6.6 要落实综合性措施解决武术专业人才就业问题。

6.7 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教学场地等多方面着手,解决“江干本土传统武术”即将失传问题。

7.展望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7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教改课题(X2ty-y1080070)。

作者简介:黄帝全(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摘 要:对华南理工大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各学生协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体育教师辅导的学生体育协会,在其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深度、活动时间的灵活性、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方面都比现行的体育课更突出。反映了高校学生体育协会在高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还发现,高校的体育投入过于集中在运动队训练及竞赛上,致使目前高校学生体育协会普遍缺乏体育教师辅导,存在协会的管理不到位、缺少活动场所和经费、学生的纪律较松散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高校体育应以教育功能为主,正确处理好体育课、体育协会活动和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关系,把体育协会与体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体育协会为全民健身服务的主要作用。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学生体协;华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104-05

The statu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NG Di-quan,LIU Ming,LIU Juan,XIAO Q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various student association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events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found that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coached b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d a performance better than that of exi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n terms of activity scale, diversity of activity forms, depth of activity contents, flexibility of activity time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s habits, and student’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hich showed that college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have an important status in college sports. Via their study the authors also found that as a result of that college sports investments were focused overly on sports team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today are generally lacking in the co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hav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association management, lack of activity places and funds, lax discipline and low enthusiasm of students, etc.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ase its main function on education, correctly deal with 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sports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rganically combine sports associations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exert the main function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to serve nationwide fitnes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高校学生体育主要包括体育课、学生群众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3部分。如果说体育课作为高校学生体育“扫盲”的基础,那么学生群众体育活动就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实现国家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保障。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工作重点和体育经费投入主要放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方面,而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体育协会得不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高校体育协会的作用和地位,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华工大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太极拳社、击跆道协会、舞龙舞狮协会,以及该校2008级体育选项课中武术套路、跆拳道、舞龙、舞狮、散打5个项目的学生。这些协会都是学生凭兴趣自愿参与的体育社团组织,有收费也有免费的,有的规模较大,也有规模较小的,较具有代表性。

2)研究方法。

(1)通过组织教师(共5人)分别对以上协会的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培训班、讲座、表演和组织参赛、课外辅导等);将所得的效果与目前该校体育课对应项目的教学效果从课时数、教学内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2)对上述5个协会的会员随机发放问卷各50份(共25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对该校2008级武术套路、跆拳道、舞龙、舞狮、散打各体育选项课的学生随机抽取一个班(35人)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175份并全部回收。通过对有效问卷按照研究目的进行归类并运用一般数理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规模庞大

根据华工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各项目会员规模情况的调查,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4个学期里(注:此时段为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每学期各协会参与活动的总人数合计在638~707人。这个规模按该校日常体育课上课班(30~35人/班)计算,接近20个上课班的规模;加上体育协会每周训练两次(4学时),也相当于该校目前6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说明高校体育协会是一支庞大的体育组织,对学生吸引力较大。

2.2 体育协会活动时间充足

据了解,与体育课相比,学生体育协会的活动时间比较多。首先是协会的训练周次较多,一般每学期有20周活动时间(体育课仅有16周左右);其次是每周活动时间也较多,一般4学时/周(体育课2学时/周)。有的协会有时还在周未请专家来举办讲座或技术交流活动,比如该校每年10月都举办一次“五山地区高校散打交流联宜赛”和校内“散打、跆拳道和击跆道”混合交流比赛,赛前2个月各协会学生都加强日常训练,使练习时间大增。

但调查也发现,收费的项目如跆拳道、散打、太极拳班学生的出勤率高达96%,而仅收取会员费的活动如击跆道、舞龙舞狮班出勤率仅68%左右。普通体育课的出勤率高达98%。反映学生参加协会的积极性比体育课差些,体育课是必修课,有学分和上课考勤的记录,协会缺少硬性的约束力。

2.3 体育协会技术体系完善且水平较高

体育协会的项目教学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相应体育课不同。如武术套路课,教学大纲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第3路和24式太极拳套路;而武术协会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竞赛套路和自选套路,并包含培训、专家讲座、参加武术比赛、校内外武术表演等一套学习与竞赛体系。武协2年来选派会员参加2008年省大学生武术甲组比赛,获得5项第1名;跆拳道协会2008年组织参加第4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比赛获甲组银奖;龙狮协会在2009年组织参加第5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比赛获得甲组两项第一名。这反映了体育协会技术体系较全面、训练水平较高。

2.4 体育协会灵活的运行模式蕴藏较大市场潜力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协会主要按市场收费和不收费两种模式开展活动和维持协会运转。华工大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太极拳社常年开班,以收取学费和会员费来维持,其中散打学员每人每学期收费200元;跆拳道协会每人每年400元,太极拳社每人每期100元,教师(教练)按课时收取劳务费。击台道协会、舞龙舞狮协会只收会员费(23元/年),教师以指导为主,一般不收费,由技术较好的学生负责教学。不管以何种模式运行,各有其优缺点,都有不同的学生群体支持。前者按市场收费,聘请的教师(教练)一般水平较高,学生能学到更好的技术;而后者收费少,对于经济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其体育锻炼的需求。这种仅靠学生交费实现发展的模式能长期生存,并蓬勃发展,说明学生对此的需求非常迫切,学生体育协会市场潜力大。虽然这并不能作为体育产业来看待,但这种以成本核算为主的做法,能实现学生学习需求与调动教师自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相结合,有效推动了高校群众体育的良性发展。

2.5 学生对体育协会的满意度较高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对协会训练次数感到满意的(含“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下同)共占49.3%;对协会技术水平感到满意的占65.5%;对本人技术进步感到满意的占75.8%;对协会学习内容感到满意的占80.6%;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感到满意的占60.5%。反映学生对协会总体评价高,协会起到了体育课的补充作用。

但对于协会的收费标准感到满意的仅占29.8%,而感到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计占37.1%,说明部分学生反对收费,不少学生认为协会不应收费或收费过高。尽管如此,参加的学生还是较多,反映体育协会的存在是学生的需求。同时,在目前体育课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调查中,除了有9.8%的学生认为现行体育课能满足他们锻炼需求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行体育课未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只能通过课外活动来补充。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蓬勃发展的原因

1)体育课的局限性和学生对体育锻炼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促使协会发展。

在高校学生体育的3种活动形式(体育课、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生群众体育活动)中,运动训练与竞赛只是极少数代表队学生的活动,承担高校“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只能落在体育课和学生群众体育活动上。目前高校体育课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课时少。高校体育课只开设2年,每周1次课(2学时,每学期32学时),实际上术科课时更少,根据华工大每年体育课实际被占用的课时调查,每学期32学时中,各种法定节假日和理论课、体质测试、公益劳动、专项考试、实习等必须的时间就占了13~14学时,每学期术科课程仅余18~1时,这么少的课时难以保证达到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学生不得不另想办法满足需求。二是选课的限制。高校体育课选课是根据教师及场地器材资源条件安排的,学生兴趣较集中的项目受这些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全部满足,从而使学生不得不选择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促使学生体育协会的发展。

在对“体育课满足您需求”的调查中,表示“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合计86.1%;对将“协会活动视为体育课”的态度中,表示满意的占59.4%。反映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需求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同时,也反映学生对体育协会的活动效果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特别是国家推出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工程”以来,人们想方设法增加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学生体育协会的产生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严重不足以及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的必然结果。

2)体育课内容的局限促使学生向往体育协会。

由于课时的局限性,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数只能以基本技术为主。比如散打及跆拳道技术,大纲中的内容多数以基本技术为主,因课时过少无法安排实战对打环节。在协会里,不仅训练时间较充分,内容安排也较丰富,所教授的技术也更系统和更有深度。另外,协会除了学习基本技术外,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更具人性化。如对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可以根据水平参加初级班、中级班或高级班等不同技术的课程的学习。反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及按不同需求选择技术的优势。因此,体育课内容的局限性和协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灵活性,也使学生更向往体育协会。

3)协会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也能很好吸引学生加入。

协会活动形式比体育课多,如培训班、专家讲座、组织参加或观看体育竞赛、参与区域性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文体表演等,能很好地展示同学们的才华和检验其学习效果。尤其是学校和一些院系的喜庆活动,每次都会邀请一些协会表演(如武术、散打、跆拳道、舞龙舞狮等),既促使学生训练水平提高,充分展现学习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又起到宣传作用,进一步扩大协会的影响,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另外,协会活动有其连续性,一般大学三年级就没有体育课了,而在协会,学生可以从一年级练到四年级,甚至到研究生,使学生的技术有延续性并不断提高,体育习惯得到充分养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4)协会活动时间的灵活性使学生更适宜参与。

高校体育协会基本是利用业余时间来搞活动,一般都放在下午第7、8节课(16:30至18:00)或晚上;这时大多数学院都没课,是全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公共时间,也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最佳时间。一天疲劳的学习正好得以放松,并借此锻炼身体。体育协会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这也是体育协会更让学生接受的原因之一。

3.2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面临的问题

1)体育经费分配不平衡,协会活动经费不足。

据了解,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经费都相对集中投放于运动队训练及竞赛方面,包括学生、教练员的训练费和外出比赛的各种费用;而用于体育教学和校内群众体育活动的费用很少。曾经有领导说过“体育学科建设在短期内难以见成效,而运动竞赛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可见学校对运动训练竞赛的重视程度。的确,群众体育运动难以在短期内“见效”,而运动竞赛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使学校扬名。这是体育经费投入失衡的根源所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浮躁心理。

目前各体育协会的活动经费基本靠自行解决,主要包括会员费、培训班的收费,主管部门不给拨经费,社会的赞助基本没有,从而形成协会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娱乐趣味、实用性强的竞技类社团,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散打和击跆道、舞蹈等项目就有更多人参加,而且学生愿意承担一定的收费;而其它项目如舞龙舞狮、攀岩、武术套路等就成为“冷门”项目,而且收费较少或不收费,从而制约协会的发展。这些都是学校对群众体育活动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平衡所致。

2)学生体育协会隶属学校团委管理不利于协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体育协会行政上隶属于校团委管辖,一般由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发起,吸引一些爱好者参与,然后到校团委提出申请,注册后成立并由校团委直接领导。高校学生协会较多,截至2009年4月,华工大社团部各种协会的数量已发展至132个之多[3],其中体育类的协会(社)就有16个。

高校体育协会隶属团委管理不利于协会发展。首先,体育协会的工作较为特别,但管理者对体育了解不多;其次,体育项目需要的活动场所要求较高,不同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一样,而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管理由体育教学部门主管,体育协会的活动没有列入体育部门工作范畴。学生要使用场地,一是通过学校的关系借用,由学校出面与体育部(学院)协调,有时可以满足,但往往会影响体育部门对场地的统筹管理;二是租用场地,这会进一步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体育类协会由非体育部门主管不利于协会的发展。

3)高校社团管理指导思想不适合体育协会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宗旨主要秉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4]的工作方针,对于体育类协会来说,这种任由学生自发发展的体育组织模式会制约其发展:一,协会领导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知识及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二,学生流动性太大,一般协会每2~4年就换一次干部,使协会的管理不够稳定;三,学生管理者在场地使用方面难以为协会提供更好条件;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对协会的管理不到位;五,协会成员较多,收费方面容易引发学生腐败现象,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4)协会的师资力量不足制约协会的发展。

高校体育协会的师资普遍不足,如华工大共16个体育协会,当初成立时都聘有指导教师。但据调查,除了少数项目因开培训班需要而有教师指导、参与上课以外,其余项目的挂名指导教师根本没有指导过协会的活动。协会的发展普遍存在因缺乏教师而导致凝聚力不强、组织松散、学员参与活动出勤率偏低、积极性不高、学习不自觉、技术不规范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协会的发展。

从1998年开始,全国高校连续十年扩招[5],从而使高校教师的工作不堪负担:一是体育课上课班人数超负荷,由原来正常上课班人数25~35人,增加到35~45人,有的学校高达50~60人(如广东工业大学50~60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0~45人);二是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提高,如华工大扩招前教师基本课时是8学时/周,现已提高到每周12学时(广东工业大学提高至14学时/周),增加幅度达50%。再加上不少教师还兼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一般6~10学时/周)和科研任务,使教师无精力参与体育协会工作。

另外,高校体育协会不属体育部门管辖也难以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协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目前,体育教师除了有偿开班的以外,几乎不参加体育协会的指导工作。而对一些安全要求较高的项目如散打、跆拳道、击跆道、攀岩、定向越野协会和赛艇协会等,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3.3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策略

1)转变体育协会管理职能。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的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其意义十分重要,迫切需要摆脱目前的困境[6-12]。首先要转变高校对体育协会的管理职能,行政上应由体育主管部门管辖,其好处:一是行内人士管理,使协会的业务管理更科学、更到位;二是体育部门能综合运用场地资源,统筹兼顾教学、运动队训练和协会体育活动的使用,使学校体育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协会发展的要求;三是能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协会工作的积极性,使协会工作更有效;四是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内容较多,而团委的管理人员少,如果分一部分任务出来,能减少团委的负担,对于社团的管理更有好处。

2)正确处理好体育课、体育协会和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中的关系。

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体育课、学生群众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和体育科研4个部分。其中,体育课教学是群众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中心;运动训练及竞赛是展示群众体育和体育课效果的窗口,体育科研为上述3项工作服务,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校体育功能的整体。而高校将人力、财力集中投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竞赛上,是不合理的。学校应理清体育课、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及竞赛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体育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场地资源)的分配关系。

3)协会实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教师是体育项目的专业人士,对体育项目及协会的管理较有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就能使学生减少盲目性,尤其是对于协会举办的体育竞赛、开培训班和讲座等活动,教师更能从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指导。实践证明,本研究通过组织5名体育教师对华工大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太极拳社、击跆道协会和舞龙舞狮协会的活动进行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学生体育协会要发展得更好,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协会活动。

虽然体育课和体育协会的工作不像运动竞赛那样容易产生轰动效应和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些平凡的工作,正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全民教育之本。高校应区分教育与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学生群众体育才是高校体育的主要工作,“一切都为了学生”是教育工作的灵魂。高校体育应以服务广大学生为中心。因此,高校应确认学生体育协会的地位,协调好运动训练与学生群众体育的关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生体育协会教练及指导员工作,尤其是不担任教练员职务的教师(如华工大现有教练员教师16人,而非教练员教师多达54人),更应该参加协会的指导工作,使所有协会都有教师的教学和指导。

5)促进协会活动与体育课相结合。

将协会工作与体育课相结合,把协会的活动归属到体育教学中去,安排教师参加协会指导或教练员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可采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激励他们参与协会教学和指导工作,比如对于市场潜力较好、能收到学费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散打、太极拳、击跆拳等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可允许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支付劳务费以激励教师积极性;对于市场较差的协会,可采用行政手段,派出专门的教师辅导,学校承认工作量,起到经济上的补偿作用。而对于学生,可根据其在协会中的考勤及学习情况进行激励,对考勤达到或超过体育课次数的学生,期未考核达到或超过体育课技术要求的,可将协会里的考试成绩视为该学期的体育成绩,可免修当学期体育课。其作用是:(1)能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2)能减少因高校扩招而形成的体育教师不足所产生的教师被动接受超负荷工作的压力(华工大目前每学期外聘代课体育教师10人);(3)增加教师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 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S]. ,2010-12-10.

[4] 张美玲. 发挥高校体育社团功能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148-150.

[5] 孙志军. 扩招十年来中国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的变化及解释[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72-77.

[6] 曲天敏,李巧灵.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研究[J]. 体育学刊,2008,15(11):68-70.

[7] 崔树林,穆益林,李永华,等. 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 体育学刊,2008,15(11):71-74.

[8] 张兆斌. 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J]. 福建体育科技,2001(5):23-26.

[9] 王美,崔冬冬. 论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J]. 消费导刊,2010(5):167.

[10] 王小妹. 谈高校体育社团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42-43.

[11] 张晓春,王伟.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与特征研究综述[J]. 湖南人民科技学院学报,2010(2):83-85.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8

几年来,像这样的日子不计其数。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依然坚持着他的坚持,做着平凡人不平凡的事业。

师父是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性格开朗、坚毅,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事业执着追求。天资聪颖,生性好学,干一行爱一行。原来在企业里,曾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杭州市红旗青年突击手。他对烹饪颇有研究,既是特三级厨师,又是部级高级营养师。此外,多才多艺的他,爱好广泛,古玩、珠宝,无一不是玩出了专业的水准。平日里酷爱体育运动,尤其对武术情有独钟。在青少年时期,他就上城隍山跟人学习拳击,尔后又学习了通背拳、长拳。虽然后来由于父亲的阻止中断了习拳练武,但有朝一日重练武术,成为一个美丽梦想,一直深藏在他的心底。

终于可以习武了,他开始不断寻找武术老师。2007年,他成为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人称“杭城太极一枝花”的刘月兰老师的入门弟子。自选择太极之日这一天起,师父就下定决心,不怕吃苦,忘掉自我,醉心太极。坚持“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365天,从不怠慢练功。本来底子就好,再加上勤奋,拳艺很快有了飞跃性长进。不仅拳架子漂亮,动作也相当规范。他先后逐次参加武术段位制一至六段的考试并获得国家武术六段资格。他相继参加了韩国、台湾、香港国际武术邀请赛及第三届、第五届国际武术锦标赛,并频频拿奖,先后共获金牌51枚、银牌20枚、铜牌6枚。2014年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武术大赛”“浙江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第三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第五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等赛事中,除获得多枚金牌外,还摘取了男子中年组“武术全能冠军”的桂冠,获得“武林名师百杰奖”“太极名家表演奖”“最佳教练员奖”“优秀教练员奖”“武术精英奖”等荣誉。最荣耀的是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被浙江省武协评为武术先进工作者。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当中,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拳理拳法,翻阅、收集大量的有关拳论方面的优秀文章,并将其编辑成《杨式太极拳综合汇编》,在此同时,还编辑了《营养与健康综合汇编》。这本《杨式太极拳综合汇编》一共686页,收录了116篇文章,有拳理拳论、拳谱、剑论、刀论,还有招式图解等,更有前辈们习拳的切身体悟,内容丰富实用。为了让我们这些弟子、学生尽快提高拳艺,师父将这部浸透了他的辛勤与心血的汇编,毫不吝啬地送与我们,大家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长期的太极拳训练和理论学习,师父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体会更加深入,要求也越加提高,早已不满足现状。行拳不但要身架中正、动作规范,做到外三合,还要做到内三合。于是他处处留意,寻高人访名师。在一次去钱塘武学专业委员会(原钱塘武学研究组)赵裕庆主任处汇报工作时,赵主任向他介绍了杭州民间太极高手王守挺先生的内功功法,后经林体凤先生(现在的师兄)引荐,通过半年的考察,终得王老先生的认可而入得师门,成为杨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王守挺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成为一代武术名家陈松海的入门弟子,又曾拜峨眉拳临济功掌门宗师傅伟中先生为师,学习内功功法,练就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真功夫,身怀“搭手封人”、“凌空擒拿”、“沾衣十八跌”等太极揉手绝技。当年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以及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来杭访问时,浙江省公安部门安排王守挺先生为安保队队长担当安保工作,由此足以可见其功夫之深。

自跟随王守挺先生学艺后,阿斌师父牢记王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练拳是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练武之人必须做到六个字:自信、信心、恒心”。除特殊情况外,他几乎天天上午八点至十一点随老先生左右学习拳技,风雨无阻。每当老先生亲自喂劲传授内功技法时,他总是认真“看”、“听”、“试”,用心体悟和思考推手的“沾”、“连”、“粘”、“随”等技巧技法,搞明白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在此同时,他与同门师兄弟们相互交流切磋虚心请教,取众之长补己短。当整座城市停止喧嚣,人们早己进入梦乡时,他还在灯下仔细阅读拳书,细心体会,将白天记录下王老先生口授的揉手技法和习练经验整理成日记,以便日后反复揣摩。“三元内功”是王守挺师门练习推手的独门方法,他每天坚持练习4到5次。要练好太极拳,做到“松”很关键,于是他就在“松”上面狠下功夫,无论骑车、买菜、做饭都不忘做松功。一次在菜场里,他提着菜蔬一边走一边做着松功,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和不解的询问,也只是笑而不语,彻底将太极生活化,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阿斌师父对螺旋劲、缠丝劲、整合劲、杠杆原理、圈与弧线等推手技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现如今已渐入佳境。

在努力提高自身拳艺的同时,师父从不忘以传承中华国术为己任。他创立了自己的师门,苦心培养太极人才,每天清晨五点钟就赶赴市民中心带领弟子们习拳练武。还经常利用下午时间,给弟子们上课纠拳,规正每一招每一势。对待初学者更是不厌其烦,反复演示、讲述动作要领及攻防含义,从不面露愠色责怪他人笨拙。他总是对弟子们说:“练拳要持之以恒,练者有,不练者无,功到自然成”。

师父不仅注重拳艺的修炼,还特别注重武德的修炼。当每个弟子入门时,他首先就是赠予一本《弟子规》,要求我们好好学习,修品德、修仁和、修奉献。明确师门师规:崇尚武德,尊师重道,礼仪为先,以善为本,谦虚做人,不骄不躁,团结同门,勿轻他门,健身养生,精研拳技,同心同德,共传太极。

如今,经阿斌师父培养的弟子布及省内外,年龄最大的60开外,最小的只有7岁。弟子们在各个武术赛事中表现不凡,纷纷获奖,有勇夺武术全能冠军者,有获最佳运动员称号者,还有人获得最佳教练员奖、太极名家表演奖。最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弟子已独当一面,在各个地方建立起拳队,走入社会进行公益教学,弘扬武术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太极国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弟子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经常会由衷地道出心声:“我们要的就是像阿斌师父这样的明师”。

师父为人敦厚善良,心胸宽阔。一则印度古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他在太极旅途中晴空万里。发自内心的善举,铸就其大爱的人生舞台。2013年10月,在浙江省武协、钱塘武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师父正式成立了“钱塘武学钱江养生太极拳队”。作为总教练,他不辞辛劳,倾囊相授。陆续教学了8式、13式、16式、24式、27式、38式、40式、42式、85式杨式太极拳和24式太极剑、32式太极剑、42式太极剑、54式传统杨式太极剑、52式传统杨式太极一路刀和二路刀,还完成了段位制1-6段教程套路的单练和对练的教学计划。除了教套路,他时常加强学生们的基本功训练,时而将内功心法、松功、完整的太极十三势等内容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教学方法。

在市民中心图书馆的宽大廊道里,每晚7点至9点钟,人们都能看见太极拳队练拳的身影。柔和、舒展的杨式太极拳吸引着过往的群众,常常有人停足观赏而为之赞叹:“哇!他们的太极拳打得真棒!”去年杭州电视台《阿六头新闻》组、《杭州城市快报》、2015年1月杭州电视台先后多次专门采访了钱江养生太极队和王阿斌总教练并进行专题报道。

在师父的引领下,这支团队日益壮大,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又先后成立了庆春门社区太极拳队、滨江六合太极拳队、建德太极拳队。至今在册队员有460余名,其中300余人成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100余人参加了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并获得初、中级段位,其中有9人获得六段位、一人获得五段位、两人获得四段位。这支年轻的队伍已在各武术赛场上崭露头角,几年来参加数次省内外国际武术锦标赛获得金、银、铜牌504枚,12次获得“杨式太极拳集体项目冠军”,荣获“中华武术贡献奖”、“最佳运动队奖”。而参加2015年第十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时表现尤为突出,来自世界各地257个代表队5677位选手进行激烈角逐,钱江养生太极拳队71人参赛,捷报频传,战绩辉煌,共获得154枚奖牌,其中金牌86枚、银牌47枚、铜牌21枚;五个集体项目均荣获金牌:团体总分名列第四位;有2位选手荣获女子全能亚军、季军。同时团队还被大会授予最佳运动队、二等奖贡献奖;王阿斌被授予最佳领队、1人被授予最佳教练员、3名选手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师父在带领钱江养生太极拳队的同时,携爱人程平和女儿王毓群一起在杭州市图书馆进行四个太极拳班的公益教学,从不懈怠,尽心尽责。一家三口被人们誉为“太极之家”,而夫妻俩被称之为“太极伉俪”。

为积极推进社会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他曾被杭州国际学校委任为太极拳涉外教练,跟随他学拳的有来自新加坡、新西兰、印度、美国、墨西哥、法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学生100余人。先后在庆春门社区、浙江省人大机关、建德市木兰拳协会进行杨式太极拳的公益教学。外地的弟子和学生邀请他指导讲学,哪怕再累也要安排时间开车奔赴前往,从不推辞。现经他教授的学生足有千余人。

现今不少人教拳都要收取高昂的费用,王师父却分文不取。对人施教从不分高下,不分大小,更不分贵贱尊卑,一律以仁慈之心施以爱。他对公益事业如此热心,引来他人的质疑,可师父并不介意。我们都知道师父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仅仅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太极拳所带来的快乐和带来的健康,也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太极传统文化事业。

不管现在有多少人宣扬物欲至上,师父却始终淡泊名利,潜心教学,在太极世界里寻求一方心灵净土。他一如既往地做品质公益,用毕生致力于中华太极艺术,以一种现代意识、一种高尚形象为武术人树立起人格上的榜样。我们从心底呼唤:师父就是我们的楷模,我们为有这样的师父感到欣慰和骄傲!

上一篇:村计生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音乐协会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