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毛笔(一)

时间:2022-06-26 03:08:04

太极毛笔(一)

[编者按]“极毛笔”将太极拳动作与书法巧妙结合,融会贯通了太极拳与书法两种理论体系,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太极拳为动作原型,以毛笔为手持器械,以套路为表现形式的全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太极毛笔套路将太极手法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自然地附于书法形式之上,同时体现书法的“横、竖、撇、捺、点、提、竖钩、横折”等运笔方式,将太极技法的运动规律很好地与毛笔书写文字时的运动规律相结合。太极拳和毛笔同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我们学习太极毛笔。可以从中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从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太极毛笔,不仅练身,而且还能从动作中领略到太极和书法的文化意蕴。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太极毛笔”套路由世界太极拳冠军马建超先生创编并演练,其拳架动作俊逸轻灵,演练清晰,动作表达准确,有助于各层次学习者学习。

一、毛笔诸部位的名称

一把完整的毛笔由笔顶、笔身、笔斗和笔头四个部分组成,笔顶包括挂绳和笔冠,笔身包括笔杆,笔头包括笔端。(图1)

二、太极毛笔的基本形态

(一)静形

1.手形

(1)掌形:五指自然伸展、舒松,掌心微向前撑或向内凹涵空,意向吸引或按压。(图2)

(2)执握笔法

①持笔:右手虎口贴于笔斗,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紧捏于笔斗前半部分,掌心为空,无名指与小指位于笔斗后半部分,紧贴于笔斗,运动时五指相互协调用力。(图3)

②握笔:拇指为一侧,其余四指为另一侧,握拢笔斗,虎口靠近笔管。(图4)

③挂笔:毛笔笔顶最上方挂绳,挂于右手中指第三关节处。(图5)

2.步形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小腿与地面垂直,大腿与地面平行;后腿舒展蹬地,不可绷直。(图6)

(2)马步: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略宽于肩,脚尖朝前,膝盖外撑,大腿保持水平。(图7)

(3)半马步:前腿稍屈,脚尖微内扣;后腿下蹲,大腿略高于水平,脚尖外展;两脚距离同马步,重心略偏于后腿。(图8)

(4)歇步:两叉,屈膝半蹲,前脚尖外展,全脚掌着地;后腿膝部贴于前腿外侧,脚跟离地,臀部接近脚跟。(图9)

(5)坐步:松腰、敛臀、落胯,重心偏于后脚。(图10)

3.身形

(1)立身挂笔:自然站立,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将毛笔挂于右手中指关节处。(图11)

(2)松身:松腰敛臀,命门后突。化劲时用此身形。(图12)

(二)动形

1.步法

(1)上步:后脚向前一步或前脚向前半步,虚实分明。(图13)

(2)撤步:前脚或后脚退半步。(图14)

(3)行步:腿微屈,两脚连续上步或撤步,步幅均匀,重心平稳。(图1 5)

(4)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前腿半蹲脚掌着地支撑,后脚掌虚点地。(图1 6)

2.身法

行笔:动作以腰为轴,带动上下,周身相随,节节贯穿。(图17-19)

身法要求:端正自然,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

三、太极毛笔基本技法

(一)对人体静形技法的要求

太极毛笔将太极拳的运动方法与毛笔的基本技法合二为一。对人体静态技法而言,除了头部中正、下颌内收、松肩、垂肘、塌腕、松腰、敛臀、松胯等习练太极拳的一般要求外,还可以归纳出太极毛笔特有的立身平正、架式工整、力达笔尖、手笔松等要求。

(1)立身平正:平,水平;正,正对前方。从外观上看,顶平、肩平、胯平、脚平,面向正前方。

(2)架式工整:周身都用平正之劲,形成四肢平正,显得架式非常工整,如同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字体。

(3)力达笔尖:在静态定式时,力量的运行要到达毛笔的笔锋,形成饱满之力。

(4)手稳臂松:执笔时手臂要松沉有力,握笔要松紧有度。此形动静结合,随着动作的开合,驱干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实腹、沉肩落胯、力达笔尖,犹如一把尖刀直刺向前,再加入太极拳中的呼吸吐纳,整体动作显得松沉有力,形态饱满。

(二)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

(1)笔稳以至动顺:在行笔过程中,只有执笔稳定,不偏不倚,在运动过程中才会顺畅,就如书写时手要保持平稳,书写过程才会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2)松柔以至沉稳:在太极毛笔的运动过程中,各个关节松柔,步伐稳健。只有松气下沉,在行笔时才会显得笔法松沉有力,虚实分明。

(3)灵活以至圆润:在练习太极毛笔过程中,身法、手法要轻灵、灵活,掌握毛笔运动的规律,形成稳定的运动节奏。

(4)连贯以至相连:毛笔运动和太极拳运动是一样的,要求连绵不断、节节贯穿,达到劲力流畅、轻灵圆活,每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联系紧密,如草书般灵活连贯。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1)行笔沉稳松静、均匀缓慢。放松、缓慢是太极项目训练内劲的基本条件。太极毛笔的内劲具有平稳的特点,因而它要求在松静、平稳、匀缓之中,表现出毛笔的沉稳、灵活、完整的力量。从外形上看,毛笔在运动过程中节奏稳定,移动幅度不大,但它讲究细节,行笔力量饱满,平稳运动。

(2)柔中带刚,行笔顺畅。柔中带刚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太极毛笔也是一样,在运动过程中要有快慢节奏的变化,出笔迅速有力,要笔笔连贯,力量连绵不绝,在练习中如在纸上书写、绘画,达到出笔有字、脑中有画。

(3)内外相合,以气行笔。练习太极毛笔要内外相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内在促进外在,达到内外一致。以气行笔则是用人体的呼吸之气,催动着肢体进行运动,把身体内的气力表现于外,用意识去控制身体、指导动作,让意识、呼吸、动作、力量、生理与生化反应等高度统一,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4)方圆相生,上下相随。在追求毛笔与人身心融合的同时,还要追求整体的劲力完整,要做到收发自如。在习练太极毛笔时,在力量控制上,要完成方劲与圆劲的统一。方劲指的是进攻发劲的力量,圆劲则指的是防守运化的力量。两种劲力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形成太极毛笔刚柔并济的特点。

(四)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1)蓄劲化力,出笔如剑。太极毛笔的实战技术,主要用法有穿、点、挑、刺、戳等。应用太极拳实战技巧中的借力打力,尤其是化劲,把对方的力量通过毛笔或肢体格挡化力,再把自身力量聚集于笔杆,快速发于笔尖,用笔尖给对方以还击,犹如剑法中的刺剑。

(2)虚实缠绕,势如破竹。太极拳讲究虚实分明,太极毛笔也是一样,虚实分明,虚中带实,实中带虚,虚虚实实,让对手难以摸透,避实就虚,趁其不备给予当头一击。

(3)以笔发力,出杆穿喉。以笔发力是运用毛笔作为自身力量的承载体,将自身力量汇集于一点,结合太极拳中的寸劲,以短以快的特点将力量打出,达到出杆封喉。

(4)拨杆见影,退步撩击。在太极毛笔实战中,利用毛笔的笔杆去拨挡对方的进攻,给自身足够的防守空间,敌进我退,以柔克刚,在防守的同时充分利用毛笔的惯性,等待时机蓄劲上撩,给对方造成重重一击。此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击打点为对方裆部,会产生强大的杀伤力,所以应点到为止,避免给对方造成较大的身体伤害。

(5)笔走中锋,横扫千军。太极毛笔强调笔走中线,以人体的中线为轴,守中、护中,不偏不倚,在守中的同时去进攻对方。扫是太极毛笔实战技击中的一大特点,如汉字中的横,根据对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段平扫攻击头部,中段平扫攻击上身,下盘平扫攻击下身。平扫角度的不同,会迫使对方进行一定的防守,如下盘平扫就可能迫使对方跳起。

四、太极毛笔的运动特点

(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毛笔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习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习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毛笔的运动特点。一套太极毛笔中字式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一到两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毛笔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动作与意念配合,就是练习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动作体现书法,做到“意领身随”,将身躯比喻为画笔,将气息比喻为墨水,以象天人合一。

五、太极毛笔在练习过程的要求

太极毛笔身形整w上要求中正自然,舒畅合度,尖节对应。太极毛笔对身形整体要求表现为左右对称,上下对拉,前后对撑,从头到脚体现出中正不偏、自然舒畅的良好体态。对身体各部位在空间关系上要求三尖相对,三节相合。三尖相对为鼻尖、手尖、脚尖相对,三节相合为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其极具科学性。在研究太极毛笔身形要求的过程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太极毛笔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延伸开的,太极拳在创造之初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可人们为何创出了如此合乎现代科学的身形要求呢?这不能不追溯到传统文化思想对拳术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太极拳创编的理论基础。故太极拳术和太极毛笔不仅是肢体运动,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性渗透在拳术整体中,仅就身形中孕育的哲学内涵至少有:

其一,“自然”思想。综观全部的身形要求,无一不要求“自然而然”,不可用拙力,这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要求“天人合一”,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之相合。在拳中则表现为每一动作要求都要自然,不妄使拙力,达到“自然而然”。

其二,“中庸”思想。勾勒太极拳的基本身形,不难发现其造型的“中”状态,从头的不偏不倚到脊背对正,即使在身体仰俯中也同样要求“尾间中正”,求劲的中正。“中”是一个哲学概念,《中庸》把“中”作为一种处世方法,“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达道”,这“中”的含义引申到拳术中,成为拳术中的重要身形要求。

其三,“阴阳”思想。阴阳原本是哲学概念,《周易・系辞》上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用,天道所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太极拳的身形要求充满了阴阳思想,部位之间的要求均体现着阴阳思想,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对立。有对后背的拔,就有对前胸的含;有对上头的领,就有对下肩的沉,正因有了胯的开,才有了档的圆。这一切都反映着一种传统的阴阳思想。

上一篇:康芝药业案例分析 下一篇:广西社会保障卡服务指南(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