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成败在细节

时间:2022-10-13 08:28:08

教学的成败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细节”同样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学细节”就是一节课中无数的细小环节,看似微乎其微,实则不可小觑。小小水滴一颗,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教学细节一个,能蕴含教育的大智慧。我们的高效课堂,成功的数学教学与“教学细节”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格外重视。

一、关注细节,活跃思维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增长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思维是最活跃的,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共同研讨了“年、月、日”一课,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从生活入手,引入“年、月、日”;2.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3.认识年历表,比较每个月的天数,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天数;4.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5.练习巩固。

乍看起来,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层层递进,但学生在练习中出错不少,症结在哪里呢?因为我们忽视了知识形成中的细节。对于年、月、日,学生们知之不少,但他们没有具体可感的实例,记忆不够明晰,容易出现混乱。借鉴这次教学实践,我们对历法进行了研究,重新设计了教学细节,收效很好。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年、月、日。

2.交流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为什么2月份为28天或29天?每四年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闰年?。

3.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1)了解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多一点儿,因此把一年定为365天。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个昼夜,大约24小时。

(2)合作探究:为什么一年会有大小月?大小月是怎么来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年历表,并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古罗马时期,恺撒大帝修订了历法,决定奇数的月份为31天,偶数的月份为30天,这样一年为366天,一年就多出了1天。2月是处决犯人的月份,很不吉利,所以从2月里减去了一天,2月成了29天。恺撒的继任者奥古斯都出生在8月,为了和恺撒平起平坐,他将8月改为31天。为此,把2月缩短到了28天。为了避免3个大月相连,他又规定9月、11月各为30天,10月、12月为31天。

(3)合作探究: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呢?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一年比365天约多6小时,每四年大约多出一天来,因此规定每四年一闰。可是这样每四百年又会亏三天,所以规定每百年不闰,四百年才又闰。

(4)各种形式的练习。

第二次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困惑步步推进,通过关于历法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我们关注了知识生成的细节,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二、关注细节,促进迁移

迁移,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就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教科书特别重视知识的前后衔接与知识迁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对一些细节认识不足,使迁移的效果差强人意。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想到口算,也有的学生会列竖式笔算。当学生采用这两种算法后,我们似乎认为教学目标就已经实现了,随之让学生进入笔算练习阶段,我们却忽视了教科书方框中的那种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学生认知的细节所在。

我们知道口算也好,笔算也罢,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其实计算道理却都是相通的。对于这一题而言,就是要求出3个2是6,3个十是30,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方框中的竖式正是以一种清晰具体的形式展现了这个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把计算的来龙去脉看清楚,弄明白。因此,方框中的竖式是口算与笔算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细节。再有,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方框中的竖式能清晰地说明笔算乘法的计算原理。这节课是笔算乘法的第一课时,学生只有明晰了笔算的计算原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进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所以,教科书上的这个细节非但不能省,还要大讲特讲,反复强调。

三、关注细节,牢记结论

在三年级“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是一个数学常识。教师都会关注除数不能为0这个细节,反复强调“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但在单元测试中,在“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个判断题上,往往会有学生栽跟头。究其原因,教师只注意到了“0不能作除数”这个规则,却忽视了规则背后的“细节”,那就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彻底弄明白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我和老师一起探讨,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1)通过分月饼等实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0÷2(3……)=0。

(2)学生初步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3)我试着提问0÷0等于几?学生会毫不含糊地说“也得0”。我说:“我认为等于2。”学生们一脸的不理解。我说:“在除法算式里,除数和商相乘等于被除数,这里除数0和商2相乘就等于被除数0,所以商可以是2。”学生恍然大悟,接着举一反三来说“那样商还可以是任何数,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

(4)我继续提问:0÷0得不到确定的商,那么其他数除以0呢?比如2÷0等于几?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思考,马上发现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得2,因此这一题没有商。学生初步理解了0作除数得不到确定的商,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顺理成章地总结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结论。

山不辞g土以成其高,海不辞细流以成其深。一个教学细节看似不起眼,实则蕴含着大智慧;一个教学细节看似很简单,而简单中蕴藏着大道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细节末梢,因为细节是成功的保障。

上一篇:因地制宜开展纸艺活动在我园的价值取向 下一篇:用“哲学思维”提升田园作文的研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