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包办”的爱

时间:2022-10-13 08:20:43

摘 要:父母的爱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过分关爱、迁就,容易造成了儿童任性、要强、娇气的不良性格。适当的对孩子说“不”,让孩子在感知周围的变化的时候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关键词:“包办”的爱;儿童;良好的习惯

【教育故事】

镜头一:“妈妈,我要坐三轮车回家,不要坐你的车。”“好呐,宝贝,妈妈打电话叫爸爸过来把车开回家,然后我们坐三轮车回家。”

镜头二:女儿喜欢胶画,妈妈在世贸的四楼幼儿玩区里一口气自己动手做了10副胶画,然后带回家给女儿哄女儿开心。

镜头三:女儿说“妈妈,我想去找李老师玩。”妈妈说“李老师家住的太远了,去不方便。” 女儿又说:“我想去找周老师玩。”妈妈说:“周老师现在有事情在忙。”女儿:“那我去找陈老师。”妈妈说:“他现在在练瑜加。”女儿:“那我要去和陈老师一起练。”于是妈妈就把女儿送到瑜加馆里,去跟着陈老师一起练瑜加。

【理性分析】

以上几个镜头可以看出这位妈妈是很能满足女儿的要求,对女儿的要求都是答应的。不要以为这是几个极端的例子,在生活中,这样的妈妈或者奶奶是随处可见。他们的内心是极其的爱孩子,心里总是觉得对孩子的关注不够的,但是行为上总是表现出关心过度。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关心过度,甚至把对孩子的事事关心,作为做好个父母的标准依据。我国现有少年儿童3.6亿,这是一个需要培养教育和正确引导的群体。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本能的爱,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其实这样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著名的“跳蚤实验”: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再把这块玻璃拿掉时,跳蚤再也没有跳出杯子。这就好比我们很多家长也都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设了那么一块看不见的“玻璃”――包办。

这些父母的 “包办”可曾想过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负作用呢?家长的包办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你是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的,你必须依赖于我”。不要认为这是耸人听闻,因为家长的包办就是在一次次地剥夺孩子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让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在消失殆尽,而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自信,就很难成为一个勇于探索的人,更谈不上自我能力的不断发展。这些长久的对孩子关心过度的做法,牢固的打造了自己是孩子“全方位提供者”的“特权”,这种关系将深刻的渗透到孩子的认识系统里,在孩子的世界了,孩子无从选择只能接受,于是结果一定是必然的主动认同了父母的所有心理暗示(被动的接受)。这种的教育方法,它取缔了以孩子“自我意识”为主流的真正的发展过程的可能性。所以,无从建立起以孩子自我意识为依归的价值体系。

【解决策略】

1、放弃 “好父母”的角色

好父母其实也很简单,核心工作量也不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把真实的父母的角色告诉他,把真实的孩子他自己的角色告诉他。做好了这个基础的工作,就很好了。告诉孩子,父母应该是这样的人:父母不是万能的,父母是有“可能”有“不可能的”,父母不是全部赐予他的神,父母只是父母――平凡而真实的普通人。告诉孩子,孩子应该是这样的人:孩子应该能做个有自己“能力”的人,孩子应该去建立自己的能力,做成功的自己喜欢去做的事情,交往自己向往交往的朋友,追求得到自己向往的荣耀。

2、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不要事事处处都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有一点“挫折感”。物质上尽量使自己子女满足的作法,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不能一见孩子哭就“心软”,有时需要下狠心,“别管”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别管”他,给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能自己穿衣的时候让他自己穿,能自己吃饭的时候让他自己吃,能自己排队的时候让他自己排队。这种“别管”的做法,能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主、自强,能让孩子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并能让孩子从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增强其自信心

3、要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

对孩子教育应遵循“放手”而“不放任”的方式。不要过分包揽孩子的事情,最好让幼儿习惯一个人睡觉,学着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扣扣子,自己系鞋带等等。现在孩子几乎与吃苦、劳累绝缘。所以要学习日本的“吃苦”教育,家长不要事事包办,让孩子碰壁之后再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办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亲社会心理”。

家庭教育也应提倡“散养”,反对“圈养”。做家长要改变那种一味迁就孩子、事事包办的错误做法,让孩子早日学会自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通过“分享行为”教育,来培养和训练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亲社会心理。分享行为是指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学会把自己的快乐与其他同伴分享,与别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使独生子女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认识到他人的需要。

【结束语】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应当关注的是孩子将来能否独自应对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同情庇护下的,毫无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青年推入社会是最残忍的事情,也是所有母亲都不忍心看到的结局。因此,要让孩子成功地走进外面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他的自立与自信。明智的父母,应当松开对孩子的束缚,就从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带开始。

参考文献:

[1] 乐儿. 浅谈父母的角色责任.幼儿教育

[2] 袁萍. 包办离无私的爱有多远.早期教育

[3] 黄霖.父母最好的教育是行为.健康教育

[4] 吴忆萱.不要做太称职的父母.发现母亲论坛

[5] 惠斌.日本的吃苦教育.幼儿教育

上一篇:学龄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综述 下一篇:关于老年痴呆症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