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13 08:16:30

学龄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综述

摘 要:情绪调节是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生理、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修正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为保持内外适应的机能反应。本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有关学龄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重要性、特点以及降低儿童攻击的有效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趋势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

近些年来,儿童在社交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关注。有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喜爱和接受,拥有更健康的友谊,有的儿童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还有些儿童在面对恐惧和愤怒情境时只会一味的回避和退缩。研究发现,这些行为表现和能力发展都是以情绪为基础,尤其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Eisenberg,Fabes& Bernzweig,1997)。

儿童的情绪社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更是贯穿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探究此阶段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情绪表露和情绪谈话等外部因素。近年来,关于儿童气质和情感风格等内部因素的讨论也日益增多。研究发现,在亲子互动中,如果父母面无表情,婴儿的积极情绪反应少,消极、冷漠的情绪反应多,并更多采用自我安慰或视线转移等情绪调节方式(Mikulincer,Shaver,2003).还有研究表明,对情绪表达的控制过于严格会导致孩子隐藏消极情绪,特别是受到虐待的儿童,在碰到冲突情境的时候,通常会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表现出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Davidson,Pizzagalli,2003)。一些研究者认为,气质反映着先天的神经活动方式,特影响着儿童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

各学派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解释情绪调节,每种定义都包含了不同内容,根据不同的解释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使得情绪调节研究领域深入而庞大。情绪调节研究权威学者Gross(2007)在他的《情绪调节手册》中对情绪调节做了详细具体的阐述,Gross给出的情绪调节定义是“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何时产生何种情绪以及怎样体验和表达这些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Thompson(1994)将情绪调节定义为“为了达到目的,个体进行监控、评价和调整情绪反应,特别是情绪强度(intensive)和时间(temporal)特性,是一种指向外部和指向内部过程。”国内学者黄敏儿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黄敏儿,郭德俊,2000)。随后,孟昭兰又提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孟昭兰,2005)。

二、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

情绪调节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早期的情绪调节水平可对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预测作用(蒋长好,石长地,2009)。因此,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调节是儿童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日后各个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Calkins,Howse,2004)。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的缺陷以及高水平的负性情绪表达同儿童的行为问题、同伴关系困难以及心理病理性发展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Eisenberg,Cumberland,Spinrad,Fabes,2004;Shipman,Schneider,Brown,2004);相反的,高水平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与良好的学业发展(Howse,Calkins,Anastopoulos,2003;Keane,Calkins,2004)和社会技能有关。儿童早期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与学业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并可对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预测作用(Eisenberg,Spinrad,2004;Lazarus,1991)。

Magai(2001)指出年龄相关一系列任务、关系、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情绪调节提供了不同的环境背景,即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的发展背景不同,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存在差异,如学习怎样调节失望情绪对于儿童来说的重要性远超过成人,因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决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处理情绪。随着个体的成熟评价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各种调节过程中更为重要,即个体的成熟应体现为情绪调节的策略性提高。

三、学龄期情绪调节能力的特点

学龄期是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相对平稳的一个阶段,是从幼儿时期的快速发展向青春期波动的过渡时期。学龄期认知能力的进步和学校教育的促进,使个体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情绪调节,并且在不同策略间进行转换;生理机制的成熟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稳定发展;活动环境的变化使抚养者的干预迅速减少,但仍然起到重要作用,该阶段情绪调节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该阶段情绪调节能力变得更加复杂,可以预测儿童很多重要领域的发展。

学龄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龄期情绪调节的认知成分显著增加。Fox(1994)认为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学前期和小学一年级变得逐步复杂化,这些进步源于表征思维的进步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增强,促进了正确的情绪理解和有效的应对方式的产生。

第二、情绪调节策略多样化,生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儿童到青少年时期影响情绪调节发展的相关脑区(前扣带回、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不断成熟,使这一时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趋于稳定。

第三、从父母干预向自我调控转换明显。学龄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大的班集体中进行情绪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监督水平降低是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表明随着儿童通过自身力量进行情绪调节的能力提高父母直接干预会呈下降趋势,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仍会持续监控儿童的反应但很少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父母更多的是给孩子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儿童在不同情境中采用建设性策略来调节自身的情绪。虽然情绪表达社会化在婴儿期就已出现,并在同一时期获得文化反映出的规则,但是对于各种规则的理解却开始于学龄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情绪调节不断成熟并且更有效,可以预测很多重要领域的发展(如同伴关系,学业成就等)(Lewis,2006)。

四、现有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已有众多心理学专家学者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的研究大都关注正常儿童的情绪调节,对情绪失调儿童则很少涉及;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室观察、问卷访谈方法,较少对情绪失调儿童的干预研究;最后,对于如何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解决儿童情绪问题,没有提出现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N,Fabes R A,Bernzweig J.(1993).The relations of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to preschoolers` social skills and socio metric statusp. Child Development,64(5): 1418-1438.

[2] Eisenberg N,Fabes R A,Losoya S.(1997). Emotional responding: Regulation,social correlations,and socialization. In: Salovey P,Sluyter DJ.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 implication. Basic books Inc.,128-163.

[3] Mikulincer M,Shaver P R.(2003). Attachment Theory and Affect Regulation : The dynamics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attachment2related strategi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7 (2) ,34 - 46.

[4] Davidson R J ,Pizzagalli D ,et al (2003).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 24.

[5] Calkins S D,Howse R B.(200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ion: implication for childhood adjustment. In P. Philipport & R S Feldman(Eds.).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307-332.

[6] Eisenberg N,Cumberland A L,Spinrad T L,Fabes R,Shepard S A & Reiser M (2004). Therelations of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ty to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 Child Development,1112-1134.

[7] Shipman K,Schneider R,Brown A (2004).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In M. Beauregard(Eds.). Consciousness,emotion self-regulation and the brain.61-85.

[8] Howse R B,Calkins S D,Anastopoulos A D,et al(2003). Regulatory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14(1),101-109

[9] 孟昭兰.(2005).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应用心理学,6(2),48-52.

[10] 黄敏儿,郭德俊.(2000).情绪调节的实质.心理科学,23(1),109-110.

[11] 蒋长好,石长地(2009).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9(4),129-133.

上一篇:The Study of Journey Metaphors in US Presid... 下一篇:浅谈“包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