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13 08:16:49

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以农户融资为研究视角,从农户融资偏好出发,对农户融资偏好和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通过对现有农户融资偏好顺序、农户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和林权抵押贷款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及可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 农户融资 融资偏好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农户是最基本的农业经营组织,作为不同于企业和个人的一类经济主体,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关注农户的经济行为,并对农户融资行为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的融资动机、融资特征、融资渠道、融资偏好和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因素上。其中,关于农户的融资偏好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以往农户融资偏好的研究中,并没有出现林权证这一抵押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一种创新的农户融资方式,首次将森林资源作为一项可抵押资产纳入农村金融体系中,破解了抵押瓶颈,为农户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林权抵押贷款就是农户以林权证所载明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的融资方式。这无疑是林业融资史上的创新,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突破。随着林权抵押贷款在各地的相继开展,众多学者热衷于对当前林权抵押贷款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然而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分别对农户融资偏好和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为相关的研究拓宽新的视角。

二、农户融资偏好研究

(一)农户融资偏好顺序研究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两元供给特征,面临着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不同的渠道。关于农户融资偏好问题,诸多研究表明存在融资顺序。

因为政府管制,发展中国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往往较低,因而主流观点一直假定农户的融资顺序为:首先争取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如果还不能够满足需求,才去求助于非正规金融机构(Bell等,1997)。在此前提下学者们给出了两个部门共存的解释。Bhattacharyya and Kumbhakar(1997)等指出,非正式部门充当了正式部门“溢出”需求的接收者。那些因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合适抵押物而被拒绝的农户,会转向非正规放贷人寻求信贷支持。国内学者如胡士华和李伟毅(2006)、陈鹏和刘锡良(2011)、牛荣(2012)等也认为农户倾向于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然而,有更多学者得出了相反结论。如Kochar(1997),Mushinski (1999)、Barry(2000)、Boucher and Guirkinger(2007)认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抵押物首先会向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并强调非正式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农户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从正规机构融资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而非正规放款人往往与农户生活在同一社区,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因而能够以更低的实际成本提供贷款,因而非正规融资必然是农户面临资金需求时的首选。国内学者何广文(1999)、史清华(2002)、朱守银(2003)、霍学喜(2005)、黄祖辉(2007)、马晓青(2010)等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发现,非正规渠道是满足农户借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孔荣(2009)与丁志国(2011)的研究也发现农户融资更偏好于非正规渠道,农户会按照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既向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也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路径啄序选择融资路径。熊学萍(2007)的研究也表明农户少量小额度贷款主要由私人借贷满足。钱水土(2008)分析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非正规金融更能满足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因此农户融资时更偏好于非正规金融。

(二)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

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总结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概括来讲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农户自身因素对融资偏好的影响,多从农户的基本特征出发,以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性别、收入水平等进行融资偏好的研究。金烨、李宏彬(2009)对农户的贷款需求及分别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融资偏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农户的年龄越大对融资的偏好程度越低,越不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上的需求,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受到思想上的约束,另一方面年龄本身和财富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关系,财富可能会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对融资的需求会相对降低。然而,尽管性别及教育程度与农户对融资行为的认识存在相关关系,但对农户融资的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李锐,李超,2007)。

农户的收入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财富水平是影响农户融资偏好的相对重要的因素,农户的土地拥有量与农户的融资偏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锐,李超,2007),这种关系表现在农户的土地拥有量越大越倾向于选择融资,而且往往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也有学者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这种不同的结论因地区或者研究对象的差异而有可能存在差异。马晓青(2010)、秦建群、吕伟忠和秦建国(2011)认为农户的财产或者财富越多,往往融资的意愿会越低,而低财产水平的农户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融资需求,但往往这种需求又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并不是财产越少的农户越会有融资偏好和需求。

其他的学者研究发现农户的经营规模、投资力度、负债额度等等都与农户融资偏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周小斌,2004),表现为经营规模及投资额度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农户融资的行为,负债越高也倾向于选择农户融资。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户融资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地区间的差异不仅仅受到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该种影响介于农户自身和外部因素之间,富裕的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融资需求、融资频率、融资额度等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马晓青,2010)。

2.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外部因素概括的来讲可以总结为与提供融资对象相关的因素、相关政策方面的因素等,如信贷市场的完善性与否、信息不对称程度、贷款的期限灵活性、贷款担保抵押的多少、年利率的高低等等。李超、李锐(2007)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对年利率低的、担保抵押少的、期限灵活的,而且所需决策时间短、满足程度高的贷款更加偏好。马晓青、黄祖辉(2010)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保险性需求、利率水平等是决定农户偏好非正式融资渠道的主要决定因素。马永强(2011)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收集的农户调查数据,发现信贷约束、利息成本、风险因素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渠道都有重要影响,但对民间无息借贷和民间有息借贷的影响有很大差异。

外部因素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仍然相对较少,随着农户信贷市场的完善及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该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会越来越多,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将有可能促使正规的融资渠道成为一种主流。

三、林权抵押贷款研究

(一)林权抵押贷款的模式研究

林权抵押贷款产生以来,全国各地在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福建、四川、浙江、江西、云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比较典型的有六种模式:林农个体直接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林权抵押贷款,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经营大户或林业企业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及信用基础上的林农小额贷款(黄庆安,2008)。杨云(2008)以福建省案例研究时得出其中除专业担保公司担保以外的五种模式。毛善华(2014)研究浙江丽水的模式主要有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三种。叶朝坤(2011)根据浙江丽水市庆元县林权抵押贷款实践,介绍了“林权IC 卡”林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韩立达、王静、李华(2009)则从林权抵押贷款参与主体的角度将贷款模式分为五种: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林农+担保公司+金融机构模式,林农+信用平台+金融机构模式,林农联保贷款模式,林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模式。孙霄(2009)等在对福建省永安、屏南、尤溪模式等林权抵押贷款模式进行的汇总研究中也有相似总结。

(二)林权抵押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围绕着法律规定、宣传程度、融资成本、融资程序、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政府部门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展开。

杜静(2012)研究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法律法规不健全、宣传不够、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韩立达、王静、李华(2009)归纳得出:抵押对象限制过严、期限短暂且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程序繁杂等,并分析其制约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评估机构不健全、缺乏保险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备。毛善华(2014)也认为立法修法未跟进,还指出司法介入不积极、抵押物品处置难以及金融机构偏爱大户,小户利益难惠及,评估机构不健全、评估结论欠客观,利率、评估成本高、农户难得真实惠等。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立法、扩大宣传、加强“银林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杜静,2012)。韩立达、王静、李华(2009)从林农、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三方面提出对策:林农完善自我、主动出击;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加强监督;政府部门创造环境、提供保障。毛善华(2014)提出完善的设想:加快立法修法速度、机构设置须加规范、扩大社会担保主体、金融机构多让利益、鼓励吸引民间资本等。

(三)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近几年来,部分专家学者纷纷利用各省各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涵盖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金融服务以及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

孟全省(2010)以陕西省宁陕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林农文化程度、风险偏好、贷款投资项目、林区交通情况、政府支持力度是影响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石道金、许宇鹏、高鑫(2011)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当地3个县(市)9个乡镇28个行政村591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家庭拥有的林地面积、家庭支出和贷款贴息政策等因素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正显著影响;户主年龄、贷款用途是否限制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负的显著影响。曾维忠(2011)利用四川省5个省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32个村508个农户调查数据,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性别、受教育年限、是否担任过村干部、非农就业人数比重、是否获得过信用贷款、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林木林产品销售比例、是否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政府的支持等9个因素对农户林权抵押意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廖文梅、孔凡斌、曹建华(2011)基于江西省288份林农调研数据表明,有以下影响显著变量:户主文化程度、农户所在地区、林地面积、林地交通是否方便、林地经营方式、是否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林地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林地边界是否清晰、有亲友在政府部门工作、贷款利率高低。韩锋、赛斐、温亚利(2012)利用2011年在江西省遂川县的115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林农家庭的基本属性、土地拥有情况、年收入与支出三大类的19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生产性支出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正的显著影响;个体经营收入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负的显著影响。朱冬亮、蔡惠花(2013)根据2012年在福建等8省26县抽样调查的数据进二元逻辑回归,表明:林农是否参与林权抵押贷款除受其年龄和家庭年纯收入影响外,还受到承包林地分布、林地总面积、森林保险、林地资金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四、研究评述

通过以上的综述,在农户融资偏好、林权抵押贷款等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农户融资偏好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农户融资偏好的顺序及影响因素等已经在现有文献中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近几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林权抵押贷款的研究日益增多。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但缺少对于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如何影响农户的融资偏好这个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少涉及这一领域。在缺乏明确抵押物的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将“林权证”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成为农户融资的金融工具,从农户的视角深层次地探究林权抵押贷款对融资偏好的影响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新领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231)、浙江省省院合作林业科技项目(2013SY01)、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人才启动项目(2012FR084)。

作者简介:杨丽霞(1972-),女,汉族,浙江庆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财务与金融。

上一篇:国外资产评估管理制度比较 下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