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的个性化指导策略

时间:2022-10-13 07:19:37

残疾人就业的个性化指导策略

指导残疾人就业,要遵循职业指导的一般规律,但残疾人因为个体的特殊性和需求的复杂性,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下,其就业形势比其他求职群体更严峻,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残疾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帮助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因类别各异、残疾程度轻重、文化高低、地域不同、年龄大小等客观因素制约和影响,残疾人的就业定位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个体特征。

1.残疾类别左右就业方向。肢体残疾人是由于四肢缺损而导致部分功能失调,其中大部分人思维正常,该类别的残疾人除了无力承担重体力劳动外,可从事轻体力或脑力劳动,选择的范围较广。听力残疾人因听力损伤导致与外界沟通不便,但视觉敏感,对沟通少、噪声大的岗位适应性强。视力残疾人存在视觉障碍,无法从事单纯依赖视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但其听觉、触觉非常敏锐,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多数集中于按摩、调律等行业。智力残疾人智力较低、思维刻板,可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手工加工等。精神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调控自身情绪,需要在家人或专业工作人员的引导和监督下才能完成某些工作任务。

2.残疾程度影响就业实现。残疾程度越重,就业障碍越多。完全依靠助行器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在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环境下,很少有适合的岗位。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生活难以自理,以普通方式从事劳动相当困难。

3.年龄大小限制就业意向。残疾人生活水平较低,平均寿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年龄越大,病痛越重,越难以找到合适稳定的工作。比如一位年龄50岁的轻度肢体残疾人,他希望工作地点离家近些,劳动强度轻些,而同是肢体残疾的年轻人,不太顾虑工作地点的远近。

4、文化水平影响就业心理。学历高、综合素质强的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理,反之,就流露出自卑和无所适从的心态。比如一个足不出户、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盲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但学有一技之长的盲人,则能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以上几个因素与以健全人为中心设立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了残疾人就业资源的不完整性、可利用范围的局限性、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不适应性以及就业政策上的倾斜性等整体特征。

残疾人面临的就业困境

随着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推行,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双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矛盾冲突加大,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业依然面临着困境。

困境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残疾人就业率低。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就业年龄段未工作城镇残疾人比例约60%,其中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二是就业不稳定。很多残疾人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平均不足5年,即使是就业机会较多的肢体残疾人,也不容易连续就业,听力残疾人更换岗位的频率则更高。三是就业报酬偏低。据统计,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时,80%的岗位所开出的工资是当前最低标准工资。那些给个体户做帮工的残疾人,因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工资甚至低于最低工资线。在家里承接包装、加工等简单手工劳动的残疾人,报酬更低。四是就业渠道不畅通。表现在按比例就业推进缓慢,集中就业明显萎缩,灵活就业举步艰难等。五是“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多。 在零就业家庭中,很多都有一名到多名残疾人。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残疾人需要人照顾,其家人不得不放弃外出工作;另一方面,一户多残家庭多,家庭整体就业能力恶化。

个性化指导残疾人就业

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对残疾人个体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就业形势等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推荐与扶持、就业与创业、指导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适合、有效的个性化就业服务。

1.积极推荐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随着《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保护性政策法规的出台,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要不定期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用工单位和残疾人求职搭建平台,鼓励肢体残疾人、听力语言残疾人、轻度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到企业工作,同时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招用就业困难人群可获得的有关优惠政策,指导用人单位设置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转变用人单位被动安置残疾人的现象。

2.多方扶持残疾人自己创业。有些残疾人在从事个体工商业时,往往面临着启动资金、项目选择的困难。比如按摩专业毕业的小黄,想自己创业,却缺少资金,不知从哪里开始。针对小黄的情况,职业指导人员对小黄的内在素质与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测评与分析,认为他有创业的条件。考虑到他刚从学校毕业,先推荐他去按摩院工作一段时间,一年后,他获得了一些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建议他尝试开办小规模按摩店,再视发展的情况决定是否扩大经营规模。为了帮助小黄顺利办店,职业指导人员为其联系了小额创业信贷资金,并与工商局协商,帮助他申请工商执照。现在,小黄的按摩店已小有名气。

3.积极帮助残疾人承接厂外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的地区,有对外加工的传统和优势。有些残疾程度较重或年龄较大的残疾人不适宜外出工作,因此,一些简单重复的手工业加工比较适合他们。职业指导人员可帮助联系货源、商议价格、运送货物,在减少中间商折扣、寻求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有一对夫妻,40来岁,都是精神病患者,通过服药后病情有所缓解,他们有事做时,像健康人一样,没事做时,又会旧病复发。职业指导人员积极联系社区,给两人找了一个厂外包装一次性餐具的工作,按件计酬。虽然报酬少,但两人精神上有所寄托,病情得到稳定,工作时间也灵活,家人可以相互照顾。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鼓励轻、中度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及其家庭承接厂外加工。

4.大力创造公益性就业岗位。公益性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东莞市在创新残疾人就业方式上做了较大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形式,推荐了一部分残疾程度较轻的残疾人到各社区残疾人协会、福利网吧去工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小张是一个患病7年的精神病患者,病情较重。父母曾经帮助他开过报刊亭,但因为力不从心而告终。后来,市残联推荐小张到一间离家较近的福利网吧去从事打扫卫生等简单工作,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每天工作半天,并交待网吧负责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要适当照顾关心他。现在小张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也越来越开心,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

5.多层次培训残疾人技能。要根据残疾人个体特点和自身兴趣需求,分类多层次培训残疾人,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在农村举办种养业培训,在城镇开办电脑、会计、维修等服务业培训班;为盲人提供按摩培训,为一些有高中文化的残疾人提供网络、函授等高等培训。

总之,通过因势利导、因人荐策、因需择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有可能的。■

(作者单位: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

上一篇:残疾人工作的“五讲四美” 下一篇:保障残疾人就业的几个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