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地方新闻对外报道

时间:2022-10-13 06:31:11

重新定义地方新闻对外报道

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路透、美联、法新三大外通社采用的新华社稿件中,地方新闻占比接近80%。

究其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点:突发事件都发生在中国的地方上;地方新闻丰富多彩,蕴藏着大量外国人感兴趣的鲜活中国故事;即使是报道宏观中国,外媒也极重视通过地方上的人、故事和案例来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

通俗地说,加强中国地方新闻国际传播的努力,就是要实现“在这里,读懂中国”的效果,把一个真实客观、多姿多彩而且亲和友善的中国形象呈现于世界的面前。

在国际传播新框架下,重新定义国内分社对外报道

2010年以来,新华社从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和平发展形象的高度,对31个国内分社的对外报道进行重新定义,在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机制和报道技巧等关键环节进行革新,取得明显的成效。

1.统筹内外两个大局,以全球眼光发现本地新闻,中国地方新闻的国际关联度不断提高。面对新形势,新华社引导国内分社逐步从以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2010年以来,新华社对外部同相关国内分社一道,就谷歌“黑客”事件、富士康内迁、吉利并购沃尔沃、世界杯与“中国制造”、“中国独秀论”等全球性涉华新闻热点,采写了《瓦瓦祖拉:世界杯的商业传奇,中国制造的辛酸故事》等一系列报道,被包括《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所广泛采用。

2.突破地方局限,发现“中国故事”,构建一流中国话题。编辑部在日常报道组织策划中强化中国新闻头条意识,将各地新闻与涉华热点结合起来,同时还注意打通中央新闻与地方新闻,从地方视角反映宏观中国,在特区成立30周年、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全国“两会”、夏季达沃斯等重大报道中,采写了诸多立足地方反映中国的一流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新闻对外报道中长期存在的“弱、散、平”现象。

3.适应国际传播力要求,对国内分社对外报道资源再发现。对外部与国内分社一道,对当地的“对外报道名片”进行细致梳理,同时强化新闻监控和舆情收集研判,形成“舆情一报道”紧密互动机制,发现了更多新闻资源,开拓了报道空间。同时,编辑部和分社还将当地一些独特资源,如涉藏、涉疆、孔子、熊猫、兵马俑、南京党内民主试验等,作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点专题着力策划报道,产生了一大批在海外产生反响的力作。

4.地方新闻对外报道的议题设置意识、能力明显提高。在“3・14”周年、“7・5”事件周年、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应对全球变暖和“中国独秀论”等重大报道中,国内分社和编辑部加强创意策划,结合海外舆情进行针对性策划,产生了《中共提速党内民主进程,探索“中国式民主道路”》、《从唐山到汶川,中国的改变》《十字路口的对话:“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等解读中国案例、彰显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作品,引发海外舆论热议。

遵循现代通讯社规律,

提升国内分社职业化水准

1.以“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为目标,奋力抢占突发事件报道制高点。玉树大地震报道,新华社对外部发出全球第一条精确消息,并最先发出“玉树”电头报道,促使CNN、BBC来电要求做电话连线报道。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报道中,新华社最先采访到现场救援细节,仅首日报道即被外通社转发百余条次。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多发、国际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的挑战,新华社对外部借鉴外通社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报道机制,制订了“抢第一条快讯指南”,与国内分社通过加强新闻监控、电话口述新闻等方式,多次实现全球首发。

2.着力提高新闻性,抓好“消息”这一通讯社主打产品,努力挖掘独家报道、现场报道和深度报道。根据通讯社定位和增强采集力要求,新华社对外部积极引导国内分社关注突发事件、舆情热点、主题宣传、关键节点、重大活动等,着重增加自采新闻、原创新闻、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有效地提升了报道落地率和影响力。针对涉华境外舆情,对外部和分社一道加强了澄清性、回应性新闻的报道。

3.编采密切互动,有效提升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水平。新华社对外部采取一系列旨在完善新闻监控、加强组织策划、优化报道流程的措施,进一步将国内分社的新闻资源优势释放为对外报道优势。

因应国际传播需要,

打造专业报道团队

1.重建分社对外报道专职力量,形成全员对外格局。2010年以来,新华社绝大部分国内分社根据自己的具体隋况,逐渐恢复了对外采访部建制,确定了专职对外报道记者,不少分社还配备了英文记者。同时,根据编辑部建议,分社在全体记者中加强对外报道业务培训,让所有记者都参与到对外报道中来,形成全员对外的格局,培养一支既能产生对外报道拳头产品,又能涵盖多个报道领域的职业化队伍。

2.国内分社“双语能力”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以来,新华社对外部接受20余个分社的年轻英文记者到编辑部学习,通过英文稿件编辑采写实践和外国专家授课等方式,传授对外英文报道的原则、方法、技巧,制订《国内分社向对外部英文线路供稿要求》等业务规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分社向双语分社的转型。

3.对外小分队模式常态化。2010年以来,新华社对外部借鉴外通社报道组织模式,策划实施了“新中国60年”、“中国2010报告”、“新疆发展与稳定”“西部开发新10年”等对外小分队调研采访活动,吸纳20多个国内分社记者参加,深入地方调研采访,构建一流中国话题,取得了“写稿子,出题目,带队伍”的多重效果,还就中国地方新闻对外英文视频报道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4.实施专家型和专长型编辑培养计划。今年初,对外部针对中国地方新闻中海外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在涉藏、涉疆、宏观经济、人权等报道领域确定了一批专家型或专长型编辑。

改善国际表达,

提升中国故事传播力

1.以英文为龙头,积极影响西方主流媒体。新华社对外部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国新闻的英文对外报道,努力影响国际主流媒体和主流人群。一些对外英文佳作,如汶川周年报道特稿《寄往天堂的信》,描写中国二战老兵的特写《“会飞的虎”,永远不死》等,还倒译为中文播发,供分社记者学习体会。

2.客观平衡地展现中国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挑战性。中国各地丰富多彩,发展程度不一,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编辑部和国内分社在报道中,注意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的成绩与不足,力求向海外介绍一个真实、多彩、进步、可亲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的中国,努力消解各种形式的“中国”。

3.从故事入手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新华社中国地方新闻对外报道在努力构建海外关注的中国话题时,写法上也注意从最基层的城乡和民众的感性视角来进行解读和分析,因而报道具有鲜明的现场性和故事性,既有足以代表中国的“高度”,又有鲜活的“地气”。

以国际传播为导向,

进一步推动国内分社转型

尽管新华社加强地方新闻对外报道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相比,国内分社在对外报道观念、能力和机制等诸多方面还远未调整到位,旧的惯性仍大。同时,面对海外关注的“中国是什么”、“中国在哪里”、“中国向何处去”等大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议题设置,也是重大挑战。

从报道内容结构看,目前,突发事件、灾难新闻和负面题材报道在新华社中国地方新闻对外报道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今后必须更加注意在改进稿件结构上下功夫,丰富报道题材,努力反映一个真实可信、多姿多彩的中国形象。

当前,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就新华社国内分社对外报道而言,这个战略机遇就是以建设国际传播能力为指针,加速朝向“现代化”和“世界性”通讯社目标的微观转型,提升中国地方新闻的内容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责编:谭霞

上一篇:我国军事外宜行动盘点及启示 下一篇:钻得进去,跳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