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时间:2022-10-13 06:26:52

小学四年级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如果我说“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听了可能会觉得有点言过其实。其实,这么说有这么说的道理。

一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此时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心理,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他们便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故意与父母作对。

另外,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不全面或是错误的,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大的波动。

面对这一情况,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呢?

1.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此时,孩子的烦恼不再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课外书,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理解、尊重的态度。当孩子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后,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案例:小明没考好,做好了回家挨“板子”的准备。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茶几上一放,就回到自己房间。饭桌上,爸妈什么也没说,小明坐不住了,心想:难道爸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来到客厅,发现他的成绩单旁放着爸妈给他的留言条。留言条是这样写的:

儿子,你这次没有考好不必紧张,爸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我们知道你一直非常努力。只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试有进步,就行了。

爱你的爸妈

小明当晚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被爸妈感动得流泪了。拿着成绩单进门的那一刻,其实我已经做好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这没有必要,我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

10岁的孩子容易生气发火,也容易被感动。与昂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让他感动。

2.允许孩子适度发泄情绪

10岁孩子的交往重心已由家庭转到学校,与同学关系的好坏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科学的处理方法是:面对孩子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让孩子尽情发泄,发泄够了,他的心情自然会恢复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父母应用同理心去感受,并和孩子取得共鸣。此时,父母要允许孩子适度表达不良情绪。比如,捶打沙袋、倾诉、跑步、吼叫等。

3.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这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有想法,对是非有分辨力,但交流能力有限,这也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之一。要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父母首先应让孩子明白:有了负面情绪,要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比如,有个家庭这样约定: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在感觉情绪不能控制时,要大喊“暂停”,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发泄,如做深呼吸、到另外的房间待会儿、出去打球等,而其他家庭成员不过问、不评判。等情绪稳定后,由他自己告诉大家具体原因。有了这个约定后,他们家超爱发脾气的儿子再也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把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发泄出去。

二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小学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出现这种情况,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大多会无条件地遵从家长、老师的意见,而不去想“为什么”。但是四年级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开始有了独立思考: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又怎样?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令他厌烦,还会给他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他不得不学。在这种认知下,孩子就会厌学。如果父母了解了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学,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1.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心思,这反倒让孩子误解:他是为父母而学。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学习,孩子越是拒绝和反感学习。

案例: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这次,妈妈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进厨房做饭。晓宇沉不住气,跑来说:“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小宇继续试探:“可是我还没有复习。”妈妈还是“嗯”了一声,晓宇有点失望:“你怎么不理我、不关心我?”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认真地说:“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看书、做功课,由你自己决定。”晓宇听了妈妈的话,回客厅关了电视,一心一意做起作业来。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面对晓宇的试探,如果妈妈用责备的口气说:“还不赶紧去看书,小心考试不及格。”那么,晓宇就会继续与妈妈玩“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2.告诉孩子,要为理想而学

很多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父母试图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服孩子好好学习,却忽略了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说什么,他并不会信什么。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帮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帮他树立远大理想。

3.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常常这样对孩子说:“如果这次考好了,你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考这么少的分,真丢人,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种教育只会使孩子越来越蛮横无理,或者使他们郁郁寡欢,走向抑郁或自卑。

家长应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好了,不用喜形于色或给予物质奖励。孩子没考好,家长也不要打骂,而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然后帮他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只要一直在进步,成绩并不重要。”家长还要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情况。

三是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小学四年级是学习定型的关键期――这时候如果孩子的学习好,那么很可能会一直好下去;如果学习不好,以后想改变,会比较难。这是因为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好成绩,那他对学习的信心就建立起来,就会喜欢学习。即使有些不好的习惯,也会配合家长、老师的要求积极改掉。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差,体会不到成就感,就不会对学习有信心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信心。

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是孩子到了四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他的学习。但是这不意味着家长要催促、逼迫孩子学习,而是说在四年级,家长要拿出时间和精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1.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自信除了来自自我激励外,还来自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很多时候,家长说孩子聪明,孩子就聪明;家长说孩子笨,孩子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暗示。消极的暗示,如:“我家孩子不行”“他记忆力不好”……这即便是客套话,孩子听了也会认为是家长的真实评价,于是他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不如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如:“你很努力”“将来你一定很了不起”……孩子听了,会鼓足干劲,奋勇争先。

2.把学习变成乐趣

逼迫孩子学习,有时有一定效果,但不长效。尤其到了四年级,再逼孩子学习,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的明智做法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3.谨慎对待“陪读”

家长每晚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是毁灭孩子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可怕杀手。

案例:一个作业次次得“优”的孩子,考试竟然不及格。拿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孩子谈话。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晚做作业,我都想快点做完,赶快上网。”

“那你不怕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妈妈会检查的。”孩子说。

“那你遇到难题不会做,怎么办?”

“我告诉妈妈,妈妈就会给我讲。”

“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提醒,我就不会做了。”

10岁的孩子仍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毛病便出来了,如:粗心、马虎、不认真……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承担后果――挨老师批评。但是家长为孩子检查作业,把错误指出来,这时孩子就懒得思考了,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管照父母说的写上,并且有了依靠后,他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会明显降低。

四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行为学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都呈上升趋势,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结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年级是“分水岭”。也就是说,孩子在四年级之前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在四年级之后,孩子想改掉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坏习惯很难改变。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

1.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轻而易举的,而坏习惯的改正更是不易。父母要记住一条真理: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

2.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

教育专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孩子在四年级左右养成的好习惯,比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深入心灵。

好的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体谅他人。

好的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好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3.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孩子慢慢来。坏习惯的改变也要一点点来,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信心。

4.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帮孩子改掉坏习惯,家长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制订纪律和规则。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纠正一个习惯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要有毅力,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不要妥协。

五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与小时候相比,四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差异: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德育中的心理偏差

预防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看法,对孩子的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克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看不到其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看不到其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如果家长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2.杜绝打骂,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小时候,父母偶尔打一次,可能会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的效果。过后,父母再告诉孩子“爸妈是爱你的”,很快就能赢回孩子的信任。但是当孩子到了四年级,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记仇了,他会产生逆反心理,其不良道德行为也会越来越多。粗暴教育会使他越来越叛逆,道德水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则会使他愿意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3.在孩子的行为教育上下功夫

四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能够分析、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懂得约束自己。但孩子懂得,不一定能做到。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相结合,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孩子言行不一时,家长要耐心引导。

4.利用暗示法

教育家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孩子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而四年级的孩子尤其如此,这个时候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他接受。暗示教育法,能够满足他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他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他感觉到平等、尊重,从而以愉快的心情克服缺点,茁壮成长。

上一篇:晓雯听了,深深地点头。 下一篇:盘点阿里创业帮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