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时间:2022-10-13 03:28:55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摘要: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是通过阐释艺术风格的变化理清艺术发展的脉络,而艺术风格的变化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格、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能够让阐释更加全面。同时,风格、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艺术史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找到艺术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风格;时间;空间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157-03

艺术史的研究是通过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来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从瓦萨利的《大艺术家传记》开始,艺术史的研究者们采用了各种阐释方式,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线性演化论,如李格尔的艺术演化论;螺旋式进化论,如黑格尔的艺术史三段论;形式变化论,如沃尔夫林的风格进化论,等等[1]。然而,这些理论仍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

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先贤大师们的理论对艺术史研究的贡献,无论风格、时间还是空间,都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维度。对艺术发展的阐释似需要综合考虑风格、时间和空间,将三者有机结合。

一、中国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作者多为文人、士大夫。从时间上的纵向发展来看,文人画的时间跨度较长,以“文人画”称谓的提出者董其昌来看,“文人画”起自唐代的王维。这种风格在历代的发展中存在变化,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两次转折:“一次是赵孟頫以唐代的‘笔迹工致,意韵幽微”的绘画风格来阻止南宋已开始趋于粗率放纵的水墨写意画的势头。第二次为董其昌反对重笔法而忽视墨法的思想转变,反对画家在用笔上太硬太强的习气,从而更注重讲究墨的用法[3]。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对文人画的风格产生了影响。以元代为例,元代汉人社会地位低下,统治者曾一度中断科举考试,文人无用武之地,疏于人事,因此他们的画更加寄情于山水,同时也多了些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意。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南北艺术交流逐渐增多,也出现了赵孟頫提倡的绘画风格的变革。从空间上的横向发展来看,近代以来西方绘画思想的传入极大地冲击了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有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文人画相结合,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林风眠就是个中翘楚。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4],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革的先驱。

二、巴洛克

詹森总结认为,关于“巴洛克”这个术语,艺术史家们可以有3种选择:1. 作为艺术史上与文艺复兴同等重要的一个时期;2. 作为文艺复兴范围内的一个历史时期;3. 作为1600—1750年间出现的几种风格倾向中的一种[5](P57)。可以看出,艺术史家们对于“巴洛克”到底是作为一个“时期”还是仅只作为一种“风格”存在争论。从同一时期的文学、戏剧、音乐等门类艺术具有的特点来看,“巴洛克”似更适合作为一种风格。在时间上的纵向发展上,巴洛克产生于16世纪,繁盛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逐渐衰落。虽然巴洛克风格激情四溢、动态感十足,被当时的艺术批评者认为不合常规,但它的高贵庄严依然带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子,因此其发展带有承前性。巴洛克艺术的出现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反宗教改革运动;强大的君主专制政体对奢华艺术风格的需求;技术的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新看法[6](P116)。

在空间的横向发展上,巴洛克风格不仅仅体现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上,如卡拉瓦乔、鲁本斯、贝尼尼等人的作品,还体现在音乐、文学、戏剧等领域。为大家所熟知的著名音乐家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都是巴洛克音乐家。巴洛克艺术的时空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呈现的更为清楚,尤其表现在赋格这种形式中[7](P111)。巴洛克音乐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冲破了文艺复兴音乐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同一时期的文学则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而歌剧都是为宫廷的庆典场合而作,显示了奢华和壮观,题材也多源于希腊神话传说和古代历史故事。即使时至今日,巴洛克风格的元素依然会出现在服装设计及家具设计中。

从地域角度而言,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艺术家们在巴洛克风格的表现上也有所不同。以荷兰为例,在17世纪,荷兰的市民阶层成为绘画的主要买主,他们要求较为浅显、易懂的作品,从而促使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的独立与发展,也促使画家们将各画种更加细分,以定出自己的专长,运用熟练技巧描绘特定主题。而西班牙则拥有全欧最极端的巴洛克风格的画家,神秘主义、粗野的写实主义、多愁善感及东方异国情调充满了他们的作品[6](P129-131)。

三、印象派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叶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这一流派的画家试图摆脱对历史、神话和宗教题材的依赖以及传统绘画程式的约束,背离学院派和模仿自然的传统。随着时间的发展,其风格上也有所变化。早期印象派画家重视形体表面光色的视觉变化,但忽略了形式和结构上的要求,后期印象派画家则批评单纯地模仿自然的表面,主张从自然中发掘新的形式和结构,如修拉以点来组成画面,塞尚以块面和圆形等几何概念对画中形体作调整等等[6](P190)。

东西方的艺术交流也成为印象派绘画的灵感源泉,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版画。日本版画对印象派的影响,主要是表现世俗日常生活的题材,鲜艳明快的色彩与平面装饰的风格,为印象派画家解决三维空间幻觉与平涂色彩画面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风格[8(P144)]。莫奈、梵高等印象派画家都热衷于从浮世绘中汲取绘画技巧。除了日本浮世绘外,原始艺术也给了印象派画家以很大灵感,如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即是从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上的土著人生活和文化中吸取灵感。印象派对现代中国绘画也有较大影响,如林风眠、刘海粟等大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印象派风格的影子。

上一篇:限购条件下房地产市场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下一篇:城市景观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初探——以苏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