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社会交往行为研究

时间:2022-10-13 02:51:39

青少年网络社会交往行为研究

【摘要】准确把握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并强化引导干预,既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秩序的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我国青少年网络社会交往行为的新变化,提出了创新青少年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工作方式,强化青少年社交行为教育、心理疏导和有效监管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网络 社会交往 对策

网络几何速度的迅猛发展与青少年网民的倍速递增,使得网络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和巨大力量,并有不断增强之势。准确把握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并强化引导干预,既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秩序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社交的特点及对青少年的强烈吸引力

1、网络社交的特点

(1)交往主体平等性。网络的无中心性,使得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进一步加强。有益的网络社会交往打破了交际歧视,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对象的范围,不同社会背景的青少年能够互相了解,增进情感,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2)交往身份隐匿性。网络匿名交谈形式使青少年得以隐匿部分或全部现实身份,扮演各种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一方面能够表露自我的情感,形成更为快速的情感交流及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助长了侥幸与放纵心理,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弱化。

(3)交往行为自由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少年有充分的决定权和表达权,甚至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一方面可以通过BBS、博客、播客等尽情地展示个性,发挥想象,体验自我超越和成功;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也使得部分青少年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出现学风浮躁、效仿网络犯罪、黑客等等现象。

(4)交往关系开放性。网络化的超时空性使青少年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关系更具开放性、多元化和复杂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冲突和融合更为剧烈。能够从全新的对象和交往方式中获取新鲜的思想、丰富的灵感,激发创造的热情;通过网络图书和影视节目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缓解紧张心理,释放生活和学习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和宣泄了不良情绪。

(5)交往冲突融合更为剧烈。在以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网络交流中,冲突融合更为剧烈。一些青少年抱着游戏的心态,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出现交往信任危机和价值观念扭曲,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的错位,沉迷于网络而与家庭和同学等关系疏离,暴躁、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6)交往低成本、更便捷。网络接入和用户终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使青少年的上网门槛不断降低,青少年可以利用家中的电脑包月上网,网吧收费廉价、网络游戏等服务免费尝试。尤其是手机为青少年的移动上网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途径,一方面正在成为社会化网络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其平台性也使其逐渐成为青少年进行电子邮件、博客、网络游戏和搜索等多种网络交往的重要入口。

2、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的强烈吸引力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认可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满足了受到成人般尊重的潜在心理需求。虚拟角色的快速自主转换,满足了尝试和驾驭多元角色的渴望。决定权和表达权酣畅淋漓地释放,满足了自我超越和成功的极致体验。交流内容新奇、刺激、时尚,激发了充当时代弄潮儿的强烈冲动。自我真情无约束表露和不良情绪的肆意宣泄,满足了深度情感交流及快速形成亲密关系的愿望。互联网营运商基于逐利目的设计的诱导性增值服务,满足了青少年对其高智商进行确认和炫耀的心理需求。低成本便捷的上网条件,为随时随地满足网络交往诉求提供了便利。

二、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

1、虚拟社会规则缺失,助长对实体社会规则的蔑视、挑战和对抗

网络匿名性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感减弱,容易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了网络甚至现实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礼仪和规范,对现实的交往道德规范产生冲击。社会性和规则性弱化,现实道德、法规措施无法发挥作用。

2、网络虚拟角色不断变化,导致自我认同混乱、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

网络交往主体多重人格化,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心里调适和疏导极其困难。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更贴近于本我,放松自我约束,甚至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判若两人,导致一种自我认同混乱,虚拟的环境导致其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对其进行网瘾戒除或心理疏导等治疗非常困难。美国一项研究也发现,长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长大后更易患上抑郁症。

3、虚拟交往增多而实体社会交往锐减,延缓了社会化进程

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青少年实体横向交往,由于网络同辈群体的形成更加具有自主选择性,他们所提供的知识较之于传统同辈群体提供的知识更加呈现出一种信息多元化和良莠共存的景观,很多青少年从网络同辈那里得到和社会规范及道德相悖的信息,由于辨别能力不强,很可能被这些信息误导,严重的可能诱使青少年走上歧途。在与网络同辈群体进行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很可能只选择和自己同质性高的对象进行交往,使他们局限在一个缺少多元化的狭小空间里,当青少年真正走上社会,需要和各色人等进行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迷茫和无所适从。

青少年长时间的上网也导致与师长直接交流机会减少,进一步深化代沟。部分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不利于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等的传承和进步。

4、、色情、暴力的游戏性实践极易引发现实中的暴力自虐等问题

青少年网络社会交往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受网上各种展示性活动、组织以及一些宣传等边缘文化、反文化和消极思想的影响,极易陷入负面文化 “泥潭”。一些网络游戏中渗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歪曲历史,丑化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意识。一些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很容易使青少年网民产生暴力自虐等倾向,使其更具攻击性,并引起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阻碍人格发展,导致交往危险性增加,引发不稳定因素,造成校园甚至是社会的动荡。

5、对黑客、网络名人、IT富豪等所谓网络英雄的极度宣传造成了对网络的极度推崇

青少年对于社会和人生认识还很肤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准确认知和判断。而一些媒体对于网络黑客的高超技术,网络名人的特立独行,IT富豪的一夜暴富等往往过度宣传和渲染,导致部分青少年对于网络和相关技术盲目崇拜,醉心技术探究,模仿黑客行为,导致学业荒废。

6、交往界面压缩在人机范围内,产生与现实世界沟通的反感、疏离甚而自闭

网络交往形式特殊,人机对话方式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除去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诸多社会属性,社会化的趋向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导致青少年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当他们面对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时,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受阻或失败,人际关系冷漠化,进而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致使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隐退、道德冷漠,家庭、学校、社会的传统教育失去必要的沟通途径与实际的功效。

7、网络运营商逐利性诱导和上网低成本性,导致青少年深陷网瘾难以自拔

据报道,湖北汉口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金陵晚报》报道,江苏泰州一个16岁的男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离家出走达两个月。《成都商报》报道,一位伤心欲绝的老父亲,在三个月内写下二十万字的血书,只为了感召沉迷网络的儿子早日回家。不少沉迷网络的孩子夜不归宿,已经到了不上网不玩游戏就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

三、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社交引导干预的对策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引导干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正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但现有引导干预行动的部门性、时效性较强,缺乏多方协作的长效机制,媒体、网站、社区等相关方的配合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专业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成功矫治个案经验总结不足。

因此,在网络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交往网络化背景下,必须积极探讨青少年社会交往及其引导干预的新特点和新思路,全面系统研究建立适宜青少年的教育和咨询服务机制,构建多维度、广覆盖、协作共赢的青少年社会交往引导和干预体系,有效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

1、完善规范约束机制

制定和完善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的相关法规,明确青少年网络社交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尽快形成合理的青少年网上交往规范约束机制。

2、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转变青少年心理教育观念,总结矫治经验和规律,探索新型引导干预模式,构建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机制是强化交往行为干预的关键。现实和网络并重,多渠道创造和丰富青少年社会交往途径,针对青少年猎奇、沉迷、攀比、炫耀等心理因素探索新型引导和干预模式,强化网络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探讨总结成功矫治经验和规律。

3、构筑利益平衡增进机制

从利益平衡增进的角度看,网络经营既得利益主体的逐利性网络交往诱导和提供机制,与现实青少年教育机制存在博弈,必须从各方利益协调增进和优化的角度进行对策设计。利用时段优惠、费用减免等手段鼓励青少年在绿色网站、网吧文明上网;建立多元利益诱导机制,激发媒体、社区网络监管参与意识,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机构从事教育、引导和矫治工作;运用政府补贴等引导政策和经济杠杆鼓励建设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网站,促使现有网站优化服务内容。

4、健全环境优化机制

以校园网建设为重点,以家庭文明上网为补充,净化网络环境,构建青少年绿色网络社会交往平台;监控和制裁逐利性不良网络信息传播和诱导使用机制的设置,规范网吧经营行为,改善网吧经营环境,确保网吧公共安全;强化网络监督员、电子警察监督防范功能,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5、形成监督考核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进行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引导、监控和考评;媒体和网络使用者监督举报与网络自动净化技术相结合,进行网站文明等级考评;建立综合网管部门对网吧、网络运营商等进行监督考核,并设置市场退出等惩戒机制。

6、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多维度、广覆盖、协作共赢的青少年社会交往引导和干预体系,是有效规避网络负面影响的根本保证。要积极设置利益平衡增进机制,吸引高素质教育和矫治人才,激发各方参与配合意识;强化媒体责任,发挥社区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网管部门等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青少年社会交往引导和干预体系。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8BZZ003。)

上一篇: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市政公用事业民营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