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13 01:41:38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中学阶段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阶段。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读书兴趣。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等标语,也可动员学生把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创建班级小图书角。这样既能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又能使学生就近拿到书籍,大大方便了学生的阅读。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让浓浓的书香熏陶人、感染人。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开展读书节活动,如开展“品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经典诵读”等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教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1.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经历少,或由于农村学校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造成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时,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终身受益。常用的阅读方法有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三种。究竟用哪一种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的书籍而定。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就用精读法;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大致了解要点或取为己用的用略读法;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的就用浏览法。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很少动手做笔记,写作文时大脑空空,先前看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还有的学生课外看书不少,笔记也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如何分类、整理、归档,以致在需要运用时太乱太杂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指导他们如何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推荐读物,抛砖引玉

中学生年龄小,鉴别能力差,加上现在的课外书良莠不齐,很多不适合学生阅读。面对浩瀚的书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要求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让学生在阅读时少走弯路,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笔者从教多年来,主要围绕课本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书。一篇课文学完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丹麦作家安徒生及其作品,向学生推荐《丑小鸭》、《拇指姑娘》;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书籍。这样做有助于充实学生课内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学生阅读增添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从而爱上阅读。笔者的做法如下:(1)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说一说自己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或喜欢的故事,供全班同学一起分享。(2)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和手抄报,每周一次,并进行评比,深受学生的喜爱。(3)定期举办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编课本剧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4)鼓励学生交流经验,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见解,提出建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耐心培养和指导。只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书的酷爱,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里,学生就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上一篇:有效阅读,积累素材 下一篇: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