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让语文教学适度且有效

时间:2022-10-13 01:17:46

拓展延伸:让语文教学适度且有效

【摘要】“拓展延伸”是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拓展延伸”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理性审视教学行为的目的性与实效性,自觉纠正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让其适时、适度、适量,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与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关键词】拓展延伸;适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50-02

【作者简介】陈红,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0)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课堂教学模式变化多端,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教学艺术独具匠心。因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颇有限,大多数教师能灵活变通,将“拓展延伸”环节巧妙引入其中,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大大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不难发现,当下语文教学“闭关自守”的状态依然存在――课堂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成为唯一的交流场所,教材变成了唯一的学习资源等等。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理性面对?

问题1:语文教学,为何积极倡导“拓展延伸”环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钱学森认为:“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许多语文教育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应是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其他能力对于语文能力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语文能力本体,它们或为辅助,或为基础,或为前提,或为伙伴,或为派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之间的联系,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实践证明,适度且有效的“拓展延伸”环节能真正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与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引导学生往纵深方向思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题2:如何做到“拓展延伸”环节适度且更有效?

“拓展延伸”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度”是尺度,“有效”为目标。要达到“适度”“有效”,必须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延伸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延伸时机。在语文学习中“拓展延伸”渠道极其广泛,仅从教材出发,就可以从作者入手,从作品内容入手,从写作手法入手,从文体知识入手……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学习世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拓展延伸”部分的教学,必须立足文本,紧扣学情,张弛有度,触类旁通,形式多变,体现知识拓展与能力发展。可以将“拓展延伸”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下举几个例子:

苏教版四上《九色鹿》这个故事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九色鹿和调达的不同结局知道:弃恶从善,为时不晚。如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的尾声设计了练笔环节。出示一段话:“据说调达被发配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一直到年老的时候才被国王赦免。回到家乡后,他每天拖着衰弱的身体奔波在山林中,为的是向九色鹿道歉。假如有一天,他能够再次见到九色鹿,他会怎样向九色鹿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意呢?”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写上一段话,写话时重点抓住调达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随后学生从调达真心悔悟,愿意弃恶从善等多个角度来写,写话生动、真实、感人。最后推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火心要空,人心要实”等警句,让学生选择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语文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矫正的重任,此环节的拓展延伸就是引导学生感情升华的最好契机。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走进文本,同时跳出教材、超越文本。在执教苏教版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终,笔者设计了“一读一写一讲”三项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读《史记》《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等书籍;写一篇课文或者教师推荐书目的读后感;讲一则有关《史记》的小故事。这一设计与课文的关系极其紧密,源于课文又超越课文,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叔湘语)如此设计能将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纳入语文学习之中。

当然,拓展延伸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固定环节,必须建立在深入掌握文本的基础之上。于漪老师在《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一文中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探究文本内容,却醉心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技巧,割裂开来,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造成阅读中的残缺,影响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的拓展,中心只有一个,即语文本身。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

阅读延伸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顾丽君在《关于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的几点思考》(见《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3年第12期)中所撰写的文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拓展延伸”运用的理解:

1.拓展要精心选点。“点”即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拓展点。拓展点一方面由教学目标决定,即语文课堂拓展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拓展点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

2.拓展要紧扣“语文”。紧扣“语文”,即语文课堂拓展要有语文味。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紧扣“语文”,是提高语文课堂拓展有效性的原则。

3.拓展延伸要抓准时机。所谓“时机”就是最适合进行拓展的时间点。语文课堂的拓展与文本解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抓准时机,是提高语文课堂拓展有效可行的策略。

4.拓展要挖掘深度。“深度”就是超越对知识层面的简单了解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度挖掘,是提高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把握“拓展延伸”的操作策略,推荐学习如下资料:

1.《教育拓展的理论与实践》(樊丽明、王仁卿,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自主课堂,积极的课程环境的作用》(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3.《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策略管窥》(郭敏,《现代语文》2010年第2期)

4.《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陶静,《江苏教育》2006年第3期)

5.《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策略及注意要点》(杨霞,《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3年第7期)

上一篇:数学应用思辨:让学生成为智慧型学习者 下一篇:在“不确定”中寻找生活智慧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