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拓展有效策略探究

时间:2022-03-28 07:22:25

文本拓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作用不一而是,或补充作者资料,或补充背景资料,或做比较阅读,或作写作练习,或拔高境界,总之是为学生的阅读与积累服务。

可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课:某老师教学《端午的鸭蛋》,详细介绍了咸鸭蛋的制作流程;某老师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要求学生做本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的调查;某老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要求学生花大力气去寻找菲力普一家人的人性美点等等。这些看似新颖的文本拓展,实则与文本解读关联不大,且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不是真正的更非有效的文本拓展。

那么,怎样增强文本拓展的有效性?或者说文本拓展有哪些有效策略?笔者认为有效的文本拓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本拓展的方向――要有语文味

文本解读,是老师带领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的是以这个为基点,也应该要有语文味。

教学《老王》,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拓展设计:

其一,“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老王这类人的看法。”

其二,“请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作者送香油鸡蛋的这一部分。”

对比《老王》文本拓展的两个设计,第二个设计就显得精妙了。因为它要求发挥合理想象,学生不得不再次走进文本,去揣摩相关描写的句子;也因为它要求把老王这个人物写活,学生又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活动是“语文”活动。

二、文本拓展的基础――要立足文本

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是对教材内容必要的延伸和补充,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文本解读,主要内容就是紧紧围绕“智取”来品析词句段,如果换一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拓展呢?

如杨志也是一条好汉,他有勇有谋,课文的哪些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智”?学生也许可以有这样的发现:杨志在山路上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有远谋;正午热不可当,杨志催促军汉在黄泥冈快行,有预见;松林见人窥探,立马查看,有机敏;不许众军汉买酒解渴,怕有蒙汗药,有戒心;见众人吃了无事,方才动嘴,有心机……在这个基础上,问学生:为什么要写杨志的“智”呢?原来,杨志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却还是遭了吴用等人的计,这是用杨志之“智”来衬托吴用等人之“智”,而且,钱财劫了,还把杨志逼上了梁山,吴用更是“智”高一筹啊。

三、文本拓展的时机――要恰当地融合在教学环节中

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甚至有些老师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却又急急忙忙地拿出另外一篇类似的文章来,设计若干个题目,让学生来完成。这些文本拓展虽然是从文本衍生出来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又距离文本的内核很远。文本拓展应该恰当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如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在文本解读之前,可先进行拓展。把若干边塞诗歌联起来进行诵读,让学生深切感受边塞诗歌意境开阔、风光绮丽、气势雄伟、征战悲壮等特点,然后进入《渔家傲秋思》的学习,用拓展为文本学习蓄势。

如教学《陋室铭》,学生借助课文注解,能够了解“白丁”的意思,但是,为什么称平民为“白丁”呢?可以在这里进行拓展,补充一个材料:即关于古代服饰颜色的文化常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那高雅的情趣,这样的拓展可以为学生释疑。

由此可见,教材不是孤本,文本拓展是文本解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课堂教学相融共生的,既要能“放”得出去,更要能‘收“得回来。

上一篇:突出自我 发展思维 亲近数学 下一篇:情感教育如何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