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3 12:14:00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观念,方法滞后;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因此,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关键是优化教学策略:未雨绸缪,抢占先机;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读一问,循序渐进;学法渗透 举一反三。此外,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46-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现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人心灵的一方净土。面对这样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纵观初中学生阅读现状,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体裁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阅读诗歌的人少之甚少。这说明诗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初中的诗歌教学,也并没有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这导致了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深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观念 方法滞后

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1.2 学生应试 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歌。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另外,由于诗歌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歌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1.3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的口头禅:“哇塞!”更有甚者,拿我们的经典诗词开涮: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 优化初中诗歌教学的对策

综上所述,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因此,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要实现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除了端正思想,关键的就是优化教学策略。

2.1 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

所谓“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2.2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2.3 一读一问 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相结合、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2.4 学法渗透 举一反三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讲授内容提方法。教授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

当然,要提高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效益,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与施力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上一篇:有效教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及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