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思维与个性化肢体的再现

时间:2022-10-13 12:10:20

创作思维与个性化肢体的再现

摘要:现代舞在我国舞蹈界占据重要地位,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现代舞大师们,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停的研究钻研开创着现代舞的起承转合,林怀民大师作品之一的《行草三部曲》创作思维与个性化肢体的再现,使得中国式的现代舞搬上世界的舞台。

关键词:林怀民;行草三部曲;创作思维;个性化肢体再现

林怀民,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蝉》,大学就读政治大学新闻系,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他是自60年代末开始留学海外的那批青年中第一位返回故土的舞蹈家。也是60、70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

1973年5月,他恭请书法家董阳孜为云门舞集题字,自此,云门舞集开始以一个职业化的舞团之面目问世,而台湾舞蹈界则开始拥有了第一代的职业舞者,并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并经常出国作职业性演出,获得佳评无数。他上演近百个新舞,自编自演30多出:《哪咤》、《奇冤报》、《寒食》、《小鼓手》、《薪传》等,各具特色,深获好评。曾三度率团访问欧美,得到世界舞蹈权威的赞许、曾获第一届吴三连文艺奖、1975年列名台湾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当选第一届“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又如《红楼梦》、《春之祭礼》、《梦土》、《我的乡愁,我的歌》、《九歌》、《流浪者之歌》等等,并最终成为整个台湾在海内外的一面鲜艳夺目的文化旗帜,还出版了《云门舞集与我》、告白之举《高处眼亮》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M成部分。

舞蹈创作思维是舞蹈艺术创作者一种特殊的意识能力,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意识进入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幻想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它是舞蹈创作意识、创作方法、创作情感的综合反映,是舞蹈创作者与艺术之神合为一体的神秘心理的直觉体验,是舞蹈者深刻意识到艺术之神实实在在的一瞬间的顿悟,这种思维往往伴随着一种神圣的冲动感和欣慰感;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舞蹈创作思维是舞蹈家在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心、肌、力、神等要素合而为一获得的感悟及伴随的情感反应,它是一个心路历程。每一次舞蹈创作思维都是创作者对某种客观现实存在的心灵触及。也可以这样通俗的认为:创作思维就是创作灵感,那林怀民《行草》灵感来自于王羲之的《奉桔帖》、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等古代名师的书法作品中融合在一起,距今已多年,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停歇,仍在寻求突破。林怀民对演出要求完美,每一场都是经过修改整合再次上演。

《行草三部曲》的创作思维不仅运用了书法的形态,还运用了太极的拳法,融入了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的收缩放松汲取呼吸转折训练,让云门舞者完全掌握身体的自由度,再添加了一些中国武术的元素融合,达成阴阳交融的完美画面。从动作语汇上追述《行草》,在开场的同时就植入了直观的视觉手法。一位身着黑衣的舞者快速跑上舞台,定位于白色的方形定点光圈里,身后一张白色的天幕垂直下来。在停留两秒钟的呼吸中开始身体的运动。手臂由上而下,沿着裤腿与耳朵的方向开始了身体的游离,一个晃分儿、握拳,身后的天幕上出现了一个墨点儿;紧接着身体与大臂横移向腋下斜拉45度角到胸前,天幕上出现了横的墨迹;随着呼吸的由上而下到地面快速造型展开的动作,右手臂甩出头斜前方,左脚离开地面快速下拉至右侧下方,天幕上出现横折的墨迹。身体与瞬间停留的造型快速向左侧方移动两大步,上身随着气息由左向右大幅度斜拉,然后又按掌向左侧下方缓慢按下加一个晃分儿;这时,整张的天幕布上呈现出一个“永”字。紧接着第二遍和第三遍的重复动作轨迹与第一遍截然不同的是,除了时间与空间的加快,动作的连续性幅度加大,在整个身体抖动的同时,从形体上的结构还是清晰的可以看出要表现出的内容,于是身后出现了狂草的“永”字。字的建筑材料是点画,点画不是来自于几何上的线条:直线、弧线、波浪线等等,而是来自于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观察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把其中最美的东西提炼为点画。“永字八法”称它为“侧”,是说四平八稳地点一点不合乎书法的要求,它必须是斜的、侧的、险的、充满运动感的。撇要有犀牛角、象牙一样坚硬的质感。捺要如“崩浪雷奔”一样的气势。在笔者看来,林怀民可以用这样的国粹来与舞蹈融合在一起,创作思维的手法具拥有合理性。这样的编排结构在舞台上把方位和空间都填充的非常饱满;使在纸上的字体通过肢体的动律、流畅的呼吸被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忽缓快慢,翻卷流动,泼墨般的舞台效果冲击视觉。在此可以思考,新生事物的再生,是需要有逻辑,有想法,有根据的有机合理结合,才会得到创作二字的认可,再赋予思维的巧妙拼凑,可在不同角度的舞台上再现它的美。据了解林怀民聘请名师,让云门舞者每周定期练习书法,在横竖撇捺间感悟肢体运动的世界,而不是去排练室漫无目的寻找无形的灵感。舞者的笔有多少墨和用多大的力度,立刻就能在纸上看到墨的晕染状态。对,就是这样在有合理参照物的排练中,使舞蹈和书法有了它们的语言与灵魂。

“个性化”在现今各行各业层层涌出,林怀民作品的个性化肉身运笔,以舞抒情,以情传情,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表达形式的契合点,从古典名著、历史故事、社会现象到武术、太极、书法及其他民族的舞蹈,他都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符号成功的转化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行草》就是最好的代表。为了让舞者更好的感受身体与行草的关系,舞者的训练:静坐、拳术、太极导引、书法,这些应变成舞者的基因,由内而外散发着;写书法时就是运气,意念对其进行螺旋式的运作,是缠丝,笔断意连,舞蹈动作断,气还在走,这种训练方法对东西方舞蹈传统的精神本质有更深刻地体会。个性化的多媒体概念里,运用直轴,横卷的方式,得到了美得享受。创作思维与个性化肢体的再现,这两个词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汇与大量的形态肢体价值,研究、探讨、挖掘、创新屹立在其中,使价值在不停的上升,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24个妙招让你活到一百岁 下一篇:散伙,在距离与差距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