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3 11:47:29

浅谈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之后,我国各级党政组织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民生工作来抓,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准为基础,使困难群体、弱势群体、优抚群体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纵观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形势,概括起来说就是: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实施、教育救助有效开展、住房救助不断完善、就业援助稳步推进、应急救助制度不断健全、慈善事业救助不断拓展、优抚救助深入开展。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成员单位沟通少,存在有系缺统的问题。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其组成部门就应该在这个系统内发挥救助功能,不能游离于这个体系。按照工作职能和部门责任分工,社会救助隶属于民政部门,那民政部门就应该成为社会救助的主体。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各部门都成立了各自的救助体系,而主体的救助体系的功能还没有彻底发挥。

问题之二:救助信息不准确,存在交叉救助的问题。现在救助的办法大多为条块统计,部门救助。由于困难群体年龄、性别、困难程度和工作性质上的交叉,在统计和救助上也有不少误差,出现了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被多个部门列为救助对象并加以施救的问题。救助信息、救助对象部门间缺少沟通,使救助工作出现偏差。

问题之三:救助资源不统一,存在苦乐不均的问题。社会救助工作本应在一个系统的严格组织、周密考察、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套或几套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并在工作中逐步加以实施。但我们目前的救助办法基本上是各部门在其所管辖的工作人员中和所分管的工作范围内挑选困难较大的困难家庭为救助对象,这就出现了困难相对大的却因没有经济实力较强、人员较多的单位救助而无法摆脱贫困,而困难相对小些的困难户却因包保部门经济实力雄厚,人员众多,得到了过剩救助的问题,使社会救助工作出现了不公平、不合理、苦乐不均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对策之一:整合思想意识,使社会救助理念高位运转。社会救助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到不到位。因此,我们各级组织要抓好负责社会救助体系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只有认识提高了,对社会救助工作有责任感了,才能做好救助工作。

对策之二:整合建制体制,使社会救助成体系运作。为解决社会救助体系成员单位沟通少,有体系而系统差的问题。就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归口管理、适时调度、多元救助,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主体的作用,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体系运作,不能有系无统,职责不分。只有在“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城乡统筹、步调一致”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

对策之三:整合信息渠道,使社会救助对象更准确。对救助信息不准确,存在交叉救助的问题,社会救助的职能部门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对确实需要救助的对象要个人申请,逐级填表上报,并要搞好调查核实,一级对一级负责。要制定奖惩办法,建立救助对象档案,把被救助对象分成类,根据困难程度有针对性地安排救助单位和人员,在工作中要准确记录被救助对象的救助和解困情况,建立救助工作问责制和岗位责任追究制,增加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对策之四:整合资源配置,使社会救助资金合理运用。对救助资源不统一,苦乐不均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社会救助的资金、物品要统一收集,统一安排,统一调度,要根据困难程度施救。对每个被救助对象都要明确救助单位和个人,并要根据脱贫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对困难较大的要安排多个救助单位联合救助,对已经脱贫的要撤除救助单位,对因病因灾而致贫反贫的要及时纳入救助行列。并要搞好救助资金、物资的二次调配和重点使用。救助工作一定要情况明了、布局合理、安排得当、救助到位。同时,一定要改变年节救助全员出动,平时救助很少安排的做法,把社会救助工作逐步引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作者单位:长春市绿园区人大常委会)

上一篇:发挥基层人大作用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下一篇:环卫战线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