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13 10:20:16

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作用

摘 要:特色学校创建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教育,是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总和。本文针对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德育误区,以及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特色学校建设之路。

关键词:特色学校 德育 创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39-02

特色学校创建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教育,是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总和。“增加德育厚度就等于延长了教育的生命。”然而现实中,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和领导对“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德育与智育严重对立。工作中经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如何认识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作用,使我们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以确保特色学校创建科学、协调、有序进行。现结合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 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德育误区

(1)以德育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不能系统构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建主题与全员育人工作割裂开来,为创建而创建的倾向十分明显。二是德育创建主题不能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背景下实施,不能深入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创建元素。三是不能有效创建围绕德育主题的标准和内容。四是不能有效设计基于渗透和体验的活动载体。五是与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关联度不高。(2)把德育活动片面的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唯一途径。其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当作抵达特色学校的仅有工具,而忽视了其它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影响了学校发展的品质。二是特色学校的创建仅仅是举办诸如演讲、主题班会、升旗、环境文化创建等几项活动,忽视了创建活动的主渠道作用。(3)不能有效整合各学科隐含的德育资源。表现在:一是德育与知识技能严重对立,课堂中隐含的德育资源没有有效运用。二是在备课与上课环节上不能把握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违背了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的宗旨。(4)不能有效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教科研活动。课题研究还停留在教材、教法、学法研究上,学校对以德育内容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研究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指导。(5)特色学校创建不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协作与配合。表现在:一是家长、社会不知情。二是不能很好开发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社会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性。(6)重视显性德育教育,忽视隐性德育教育过程。孰不知隐性德育教育愈来愈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舍本求末的教育方法愈来愈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的瓶颈。(7)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缺乏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缺乏以激活人的潜能,解放人的思想为目的的内容安排,而是以管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自主管理培养。

2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特色学校建设之路

2.1 更加突显课程的功能作用

表现为学校教育各领域“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部分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特色化,特色活动多样化。特别重视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用有想法的教育去培养有想法的学生,”给学生以很大的选择空间。突显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身心的愉悦,思维的创造。”造就了大批“有想法的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希望。

2.2 更加注重教育求美、求善、求智的过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过程,不仅仅是结果。教育追寻的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由、快乐、爱与责任、成就感、价值观基础上的。要实现学生这些情智因素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在谋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搭建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平台,创造多种学生发展的机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2.3 更加重视教育机制的创新

北京十一学校做法是:是部分课程校本化,创建210门学生选修课程,取消班主任,设立导师制,其功能是规划学生的学习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等。可以说对传统教育是一种颠覆性改造。学校的每一次活动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盘设计,特别注重学生的整体参与,个性张扬,独立思维。用成功酿造学生的成功和自信,实施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管理梦想,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激活潜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教育带来的乐趣。

2.4 更加善于挖掘和提炼社会教育资源及学校历史文化积淀

中关村中学利用毗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开发了机器人活动室,野生动物标本馆,天象观察馆等一大批高科技校本课程资源和纪念馆,院士题词室等一批人文类德育校本课程。还有舞蹈训练馆,音乐活动室等一批文体类校本课程。并且纳入了学校整体教育发展规划。校园环境氛围创设做到了系统开发,整体发展。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利用紧邻武警国旗升旗班的优势开发了学校国旗升旗班、管乐行进表演校本课程,并代表北京市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教育远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她在于灵魂的感召,在于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丰富潜能。”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陆云泉校长如是说。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否立足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性,选修课程能否突出自主性,活动课程能否突出多样性,必修课程能否突出主导性。这是理念问题还是实践问题,不是简单地用“是”或“不是”能回答了的问题。

2.5 更加强调借经典文化,促境界提升。走进国学,提高人文素养水平

“经典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经典所传承的人文精神,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在北京所参观的一所小学,两所中学,不同程度地全部开发了以国学内容为主的校本课程。这样做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尽了教育者的职责。引领学生作为中国人走近国学,触摸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魂之所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品性和道德境界。(1)进一步的本土生长与进一步的世界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潜力。(2)教育与课程改革应具有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3)素质教育要通过文化熏陶来落实,课程以知识为媒介来呈现和传达文化。我们的国学教育开发需要做一些规划引导还是以民间形式自主发展?与世界接轨与弘扬传统文化是对立的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 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作用

3.1 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基础性体现在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基,说它是根基就是指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团队活动、创建活动无不浸润着德育固有的痕迹。如果没有深厚的德育根基,学校教育大厦将土崩瓦解。因为一切学校教育只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使人高尚,一个是使人聪慧。所谓“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不注重使人高尚的教育,那么发出“狼是谁培养出来的!”感叹并不奇怪。先导性体现在它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学校教育将走向何方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重视德育工作的特色学校注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3.2 独特性与人文性作用

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德育内容本身以及在一切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论传统教育文化的孝、礼、廉、忠、义、信、耻、悌还是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无不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人文性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与方法中,隐含知识媒介和德育载体中,存在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之根中,显现在境界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包含于公平、公正、关怀、宽容之中。为此,特色学校创建一定要遵循德育原则,深入挖掘创建主题的独特性和人文性元素,才能增加特色学校的内涵,显示特色学校的广度和深度。

3.3 主体性与融合性作用

“全员德育,育人为先”的德育理念与特色学校创建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因此,实现目标的策略与实现路径其实也是互相融合的。特色学校的创建要善于运用德育的主体作用,充分整合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德育校本研训的功能,深化德育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管理,提升教科研水平,增强特色学校创建的内驱力。教育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德育和特色学校创建过程都是主体性过程。因此遵循一般的实践途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2)体验式:强化情感教育,唤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3)小步子:逐步提出要求,摈弃一蹴而就的错误理念。(4)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避免抽象的理论说教。

3.4 显性作用与隐性作用

德育工作的显性作用不仅表现在德育本身固有的特征上。如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校本研训、德育渗透与体验设计,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而且表现在特色主题创建的全过程中。如:主题制定,“三风一训”制定,主题内容创建,活动载体设计、评价体系创建等方面。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就是显性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直接影响到特色学校创建的质量和成败。在关注显性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是感染而成,绝不是教来的。”德育的主体性和德育的隐性作用同时也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途径。深化特色学校创建不仅要关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更要挖掘和设计创建过程的隐性教育元素。隐性教育作用愈来愈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法。

特色学校创建是系统、渐进、长远的发展过程。德育是学校发展之魂。只要我们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德育与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养成勤于学习,精于反思,善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就一定会创造新的教育奇迹,做出无愧于人民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志鹏.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J].师道・教研,2012(12).

上一篇:虚拟软件工程实验班建设与实践 下一篇: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