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时间:2022-10-13 08:40:20

浅谈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一个设计巧妙的导入,就像戏剧的序幕,可以引人入胜,使学生心驰神往、兴致盎然,也像投石击水,能够泛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擦出智慧的火花……

盲生由于视力缺陷,视野相对比较窄,不容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更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多下功夫。这个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导入课教学比赛,其中有不少优秀的导入课,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借鉴。那么,在盲校语文教学中怎样导入新课才是比较成功的呢?我想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人入胜――导入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觉得导入不过是个花架子,可有可无,甚至还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讲新课时喜欢采取“直奔主题”的作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效果可想而知。

相反,如果教师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兴趣,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不但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甚至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这样,就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

二、“三要”――导入的原则

盲校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和学生的特殊性,在导入新课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要“目中有人”――符合盲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目中有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

在盲校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学活动要符合盲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需求。盲生由于视力障碍,无法通过视觉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但可以根据感觉补偿原理,充分调动盲生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导入课还要重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运用教材和教具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存在差异,不同的教师要根据的自己的特长和教学风格来去设计新课的导入方式,注意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所以,教师设计导入要知己知彼,既要全面了解盲生的实际情况,包括智力状况和心理特点,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

2、要“胸有成书”――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

教学活动除了要以学生为本,还要做到以教材为本。“胸有成书”,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去设计新课导入,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此外,有些导语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出发,违背教学内容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是不足取的。

3、要“物尽其用”――重视直观性教学。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物尽其用”,就是新课导入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乐学”,尽早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

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直观性教具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触觉、嗅觉优势,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多媒体等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要遵循以上的“三要”以外,导入新课还应该注意导入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精巧性。一方面,导入的设计方式不但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还要有效地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让新课一开始就富有吸引力和粘合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新课导入还要具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色,并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一般五分钟之内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