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考作文的“瓶颈”(上)

时间:2022-10-13 07:16:37

突破高考作文的“瓶颈”(上)

高考作文,因其分值高,在试卷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因而历来备受考生关注。但遗憾的是,作文现状不尽如人意,得高分者为数甚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颇多,在我看来,当前首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审题:高考作文的第一道“关口”

所谓审题,说白了,就是对作文题意和要求的审定。须知高考作文题最大的特点是“限制性”,题目、材料和提示都是对作文内容进行的限制,即高考作文不能信笔涂鸦,胡乱写就。它如果脱离了题意和要求的限制,必然造成偏题或跑题。这第一道“关口”过不去 ,整篇作文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即使看似十分简单的题目,也得在“审题”上下功夫。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的财富》,此题并无难度,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我们的财富》,例如写“书籍――我的财富”就太不妥了。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你将它垄断成“我的”财富,岂不谬谈?而有的获一类卷的作文则选择了“一双草鞋”、“一本剪报本”作为“我的财富”,就符合题意要求,因为“草鞋”或“剪报本”和“我”之间有着难忘的故事。往深处想一想,这个作文题包含了三层意思:1. 财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2. 财富是“我的”,未必是你的;3. 为什么是“我的财富”,需要在文中阐述清楚。审清了题中蕴含的这三层意思,才算弄清了题意,明确了要求。高考作文还曾出过一些比喻、类比型题目,如《清流与活源》、《鸟的评说》、《“回声”的启示》等,对这类题目,则要弄清被比喻物以及可类比的人事及社会现象,这是题意蕴含的要求,不能轻率地就事论事。

当然,除了作文内容外,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也应审视清楚,是记叙为主,还是夹叙夹议或议论为主,需心中有底。总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角度:高考作文构思的出发点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往往蕴含了多个写作角度。选择写作角度和选择写作内容同样重要,可以说,它是文章构思的出发点。拿命题作文来说,有的题目涉及认知冲突,蕴含了两个相反的角度,例如《我对“穿校服”的看法》,你可以赞成“穿校服”,认为它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服饰统一可以防止攀比;也可以反对“穿校服”,认为它忽视了服装的丰富多彩,抹煞了学生的个性。选择哪个角度起笔,决定了文章的构思;两个不相容的角度一旦混淆,构思必然陷入自相矛盾之中。2010年上海高考是材料作文,说的是丹麦人放养小鱼的事,很多考生选择了“维护生态平衡”、“爱护生命”的角度构思文章,但一位获一类卷的考生却以《我们人类自私的智慧》为题,选择了相反的角度立意,认为此举似乎很智慧,实质很自私,放养小鱼正是为了养肥后再捕捞,这不是很自私吗?看来他选择的写作角度确实不一般,构思不仅颇有特色,阐述的道理也富有新意。

我们说,角度选择决定了文章的构思,那么,构思有时还需辩证思维。譬如你不主张穿校服,但不能以此否定穿校服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反对在服饰选择上的攀比之风;能否辩证分析,体现了思维是否严密,对事物的看法是否全面。为避免立意的偏颇,我们要重视辩证思维,这也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对较长的写作材料,我们需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句,例如下面一则材料,画横线的词句蕴含了写作的角度: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一百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三百多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

我们依次可以选择“赞‘第一’”、“赞‘新生事物’”、“谈‘失败与成功’”、“谈‘信念’”、“谈‘追求完美’”这些角度,发表见解,因为从关键词句中引出的上述写作角度都符合材料的本质含义;反之,抓不住关键词句,也就抓不准写作角度,作文必然会造成偏离材料的差错了。

选择写作角度应注意三点:一是选择的角度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对此角度心中无甚积累,文章难免空泛;二是角度要小,如果选择的角度过大,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文章无法写得集中而深刻;三是要有新意,老生常谈的角度一般弃之不用,如果此角度他人已谈过,那么你选用的材料则必须有新意,否则文章也就难免平庸了。

(三)联想:作文内容充实的关键

联想在高考作文中至关重要。选准写作角度后,要使作文内容充实而不单薄,必须借助联想。如要表现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跃升,应联想最近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如各行各业涌现的志愿者,以及最美司机、最美女警、最美教师、最美护士等,不然就易流于空谈。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面对大海》,一篇获一类卷的文章阐述了三个问题:“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懂得什么是浩瀚,什么是博爱;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感受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征服;只有面对大海,才能领悟什么是人生起伏,什么是潮起潮落……”作者在阐述中能运用贴切的联想材料,如论述“要懂得博爱”,联想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那位老画家用生命救助他人,“北海道面馆”的老板为身处逆境的母子多煮一碗阳春面;论述“要征服困难”,联想到《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与海浪搏斗以及他的颇有气魄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论述“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联想到历史上的贾谊和苏轼遭受朝廷不公正待遇的不同心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贴切的联想材料,使文章内容厚实,令人信服,发人深思。

联想材料来自积累,一是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可忽视,俗话说“两耳要闻窗外事”,说的就是做生活中有心人的重要性。二是从阅读中积累,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见亲历,因此阅读积累十分要紧。教材需要精读,它荟萃了文质兼美的范文,其中很多材料值得记取,上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碗阳春面》和《老人与海》均为教材内容;报刊时文也需选择阅读,重大时政消息需要知晓,发表的优秀佳作,尤其是哲理散文、杂文更要多读,重视“引进时代的活水”,可使笔下的文章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平时做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练习中也有一些好材料,如上海有一年高考作文题要求对文化遗产进行思考,一些考生手头备有“圆明园废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等练习材料,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联想入议论,灵活运用材料,文章何愁不充实? (待续)

上一篇:职场人要学会在碎片时间中工作 下一篇: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