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导”

时间:2022-10-13 07:16:03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导”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观为方向,以“学会学习”的素质教育观为目标,确定了“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下面我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作总结。

一、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教师要着力于引导

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觉地思维。

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教学中,我上课时先背诵并出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随后在重温唐朝诗人杜牧这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后,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移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2.教师要着手于指导

所谓指导,一方面是认知策略的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智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法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恰当运用。

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中,学习了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后,分组讨论,让各组利用手中的日常用品,互相合作,自己动手做并合作演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些能够促使学生动手练,动眼察,动脑思,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疑难,不要把现成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自己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3.教师要着重于疏导

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应给予指点,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思维顿开,疑云顿消,实现学习目标,从而完成认知上的飞跃。

例如,在讲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时,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就从身边的实例举起,从全班学生中挑出五位,让他们拿不同的氨基酸牌子演示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构成不同的多肽链,从而构成不同的蛋白质。由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巧化难点,并在这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化”,实现“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总目标,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教与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目标的展示,可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或通过师生的讨论、归纳、演绎补充进行展示。

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教师可根据本节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展示给学生:什么叫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条件、原料、产物各是什么?遵循什么原则?从过程中看二者的区别有哪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主攻方向,达到预期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内容后,让学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分析说明为什么做成这样的模型。使学生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

3.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

“学贵于思,思起于疑”,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精点细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则教师可以设问挑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正所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4.让学生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归纳总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进一步调节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1.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导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学统一。首先,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离了学生实际的导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次,学生的学要有助于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在角色上,实现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学生;在方法上,要“目中有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参与,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干,出现问题处,这正是教师“导”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综上所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好学生如何成为课堂主体这个核心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主动学习的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 下一篇:玉米营养品质的快速鉴定的模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