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3 07:04:31

浅谈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新形势下的班主任,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级管理;应用

科技的发展,使得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新形势下的班主任,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在实际中的操作,谈谈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运用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合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就会像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联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过去,因为沟通工具和手段的缺陷,一直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家校联系的渠道,有助于形成家校合力。

1.校讯通

校讯通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致力于促进教育行业内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在学校与家长联系、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校讯通有利于增进家校的情感沟通。现在的家长多数因为工作太忙,除了家长会,一般情况下,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不多,有时双方会有一些误会和隔阂,而校讯通就起到了剂的作用。其次,校讯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隐私。我利用校讯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发到各自家长的手机上,既让家长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保护了其他人的隐私。再者,校讯通还可以及时传达学校的各种信息。“校讯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2.班级网站

现代教育都提倡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教育,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三位一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单独的班级网站信息平台,能直接明了地反映孩子周围发生的一切,促进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及时班级简讯或公告,特别是要告知家长的,避免了学生遗忘或传递信息时的错误。还可以通过成绩管理系统,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家长也可以通过论坛或电子邮箱留言,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取得教育的共识。

3.QQ群

家长QQ群,不仅便于教师与家长联系,还为家长开辟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现在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平时难有时间去家访,而利用QQ群和家长联系既省时,效率也高。通过QQ群沟通,教师和家长之间都是平等的,少了一些“特殊身份”,大家交流起来没有心理压力,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德育实效

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开好主题班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班会课模式呆板,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的兴趣渐渐都会被消磨光。我将信息技术作为班级管理手段后,增加了学生对班会课的兴趣,班会课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1.增强班级凝聚力

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其形成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在“争做主人翁”的主题班会活动中,我把班上学生参加献爱心捐款活动,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场景等素材制作成MV,再配上恰当的文字,在班会活动中播放。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集体意识,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2.增强教育感染力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发挥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点,降低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例如,针对班上男生课间喜欢打闹的行为,我开展了以“安全在我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上网搜索了一些由于安全防范措施不当引起的有关安全事件以及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内容形象、具体,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教育感染力,最终达到了主题班会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班级常规管理

1.加强常规信息管理

我利用信息化的班级管理系统管理学生的学籍、成绩、考勤,记录奖惩情况、个别教育档案、班级工作计划、班会档案以及班级工作日志、班费收支情况等,既使对学生的管理更规范,有据可循,又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学校每年的元旦晚会、校运会,18岁的成人仪式等,往往是学生终身难忘的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刻用数码相机、摄像机记录下学生们参与活动、不断成长的历程,而每次回放这些记录,也是学生总结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康平.新世纪德育的创新和发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林建华,曹树.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选择性使用配套软件,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下一篇:教育中的大数据如何改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