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10-13 06:14:53

由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引发的思考

最近下校考察学习,到某校听了一节初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

教学内容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上一节课复习巩固了公式,讲解了相关的例题,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三导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讲解课后作业题,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讲解的时间约为35分钟)。笔者认为教师讲解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分析透彻,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认为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听讲(仅有一名学生睡觉),学生基本能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为进一步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水平,笔者在教师讲解的几道题目中随机抽取了五道小题(都是教师讲解的原题)进行当堂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如下题目:

答题时间为10分钟,可以不写过程,直接写答案,学生答完后,笔者与另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后进行了批阅每题20分,抽测成绩如下:全班43名学生,实际收取试卷36人,(7人未交)平均分34.3,成绩如此之差让笔者和学校领导大吃一惊。是学生太差?还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如果教师一道题都不去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小组合作交流,遇到不会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完成,学习效果又会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该校又选取了初三年级的另一个班(这个班与前一班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基本相同,并且这个班的教学进度慢,学生没有进行这些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没有去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由笔者执教,用另外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基本过程如下:

(1)分学习小组

课前将全班36名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由所任班数学课

教师完成),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坐座位。

(2)明确学习目标

上课后教师将本节课要复习的公式、完成的学习任务告诉给学生。

(3)独立训练与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由于该班学生带练习册,教师只好将题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训练,遇到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4)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在学生独立训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由每小组抽取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讲,进行小组学习汇报,师生共同点评。

(5)当堂反馈测试

用前一班中测试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测试结果为,班级人数为36人,实际收取试卷30份(6人没交),平均分51.76分,虽然成绩仍然很差,但与前一班相比较,却提高了17分之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课改实施已有十年之多,广大老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变化,课堂效益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老师拿着新教材,用着老办法,课堂上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糊糊涂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知道,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

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重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教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自己的做法讲出来,教师讲和学生讲是不一样的。学生讲其他同学会感到平等,敢于批评、主动提出质疑。对待同一个问题,同学之间有不同的观点、体验和理解。他们说出来,即使是漏洞百出,依然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整体参与互动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

附:两种教学方式比较: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新区〈新市区〉教研室)

上一篇:艺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夕阳真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