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革新

时间:2022-10-13 05:54:23

浅析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革新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时期。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大幅扩招,到2003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7%,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2006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22%,2008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2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且还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一、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的必要性

(一)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是高校学生管理现状的必然要求

现代大学物质基础条件已有根本改观。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一系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使得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高校之间逐渐进入有序竞争状态。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建设规模庞大、学生数量剧增、专业分化过细、知识结构单一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专业技能难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矛盾,不仅使得高校无法打破债台高筑之困局,而且还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更高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80后出生的,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弱,身体、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缺乏自控能力,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缺乏自觉性,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大学里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自主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奉献精神等不足,没有追求的目标,把一切东西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强调自己的个性,不愿意人云亦云,很多事情上,都要求要有自主选择权。高校规模效应也要求寻找新的管理方法。首先,大规模的扩招以后,生源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这样使原本很容易实现的管理要求,变得开始有难度。其次,管理思路和制度相对滞后,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或应付差事,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我国已从精英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高等教育,而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认识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再次,高校有责任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转变“精英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高端就业”思维方式,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就业的社会定位,到基层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创业。

(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一直习惯于按照事业单位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和从事教学工作,行政本位的思想较普遍。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缺少变化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生活而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令人心痛的行为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缺乏对人才的统一认识,造成了人们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

(三)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内在需要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对应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具有同等法人人格的新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参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民主管理观。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和管理观,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才需用,同时也能及时准确发现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学生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与学生的接触相当多的,从事学生非专业教育的重要教育者。学生的非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了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作为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对生活有极大的热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地让学生感到有所追求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同时,学生管理者应用具体的行动代替说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再次,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发表他想说的。当他把他想讲的都说了,我们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了。所以,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处理学生时,在与学校秩序不产生严重冲突时,要将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处理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作为管理者,我们存在的价值在帮助学生变得更好,在我们之间更重要的是做朋友,而不是长辈。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只是要根据经验告诉他做某些事需要的代价是什么,让他根据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替他做好决定。总之,在刚性管理的同时,实行人文关怀,辅以人性化管理,刚柔并济,才能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调过程管理,优化管理制度

现在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结果的考评,缺少对过程的充分关注,而学生的培养恰恰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没有一个终极点,所以无论我们用何种结果式的考核都会给学生长期发展造成影响。所以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一定要帮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平时的过程式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展变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着制度变革、规模效应等带来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人才观,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并优化管理制度,最终成为工作有效率,有成效,惠及学生的教育管理者。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

由于高校专业课程制度僵化,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事实证明,近百年来,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从21世纪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增长。当今世界平均每天发表一万余篇论文,平均35秒有一篇论文问世,各种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了。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10年。所以高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引起学生对所从事的领域的浓厚兴趣,尤其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老师应提供学生目前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科学发展动态和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但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所以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的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的应用有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实习还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目前高校建立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分析 下一篇:高校教育管理价值的冲突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