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10-13 05:09:40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摆在中学生物教师面前的艰巨的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几十年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探索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途径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而一个平庸的教师则是把真理直接送给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尤为迫切。下面,笔者从中学生物教学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探索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大自然、动物、植物以及生命现象的研究,这最易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创新。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思考一些常常见到却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产生兴趣。比如,春天来了,柳树发芽是嫩黄的,到了夏天又是浓浓的翠绿,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最终让学生了解到光合作用的效果和作用。师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的分析探索,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增强了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积累、学习,运用一些民间谚语、音乐以及简笔画,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有新奇感,使学生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思想和行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关键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学会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即使一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可笑的看法和见解,教师也不要批评,而是要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因为这才是创新活动的开始。在进行初中生物“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试验中,个别学生将碘水直接滴在洋葱表皮上,接着就盖上了盖玻片。我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冷静地进行了比较,结果我发现这些学生的染色比其他学生的效果好,而且速度还快,我及时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也同时指出,常规做法能够用来制作各种材料的临时装片,直接染色对一些材料是行不通的,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使学生体会到了实验的严谨性。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不要事先对学生的思想强加一些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开手脚,活跃思维,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科技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发明,就没有创新。科学家由青蛙联想到了雷达,由飞鸟联想到了飞机,特别是在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对现实中的物质进行比较、综合、迁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在“生物的进化”一节学习后,提问学生:今后的人类还会继续进化吗?未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以后地球的生存环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开动大脑机器,用语言把大脑中的想象大胆地描述出来,使学生产生新的表象。教师在讲授“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产生思考和联想,在什么季节适宜移栽树木且成活率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纷纷拿出方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逆向思维,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充分想象,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想象、联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一些显微镜等仪器的操作技能,能够通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试验操作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课题,让学生组成实验小组,设计、研究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步骤,检验试验效果,一步步达到本节实验教学目标。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生物学科实验的优势,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试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准确、严密、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此达到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

中学生物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营造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怎样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