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与产能潜力评价

时间:2022-10-13 04:26:40

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与产能潜力评价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进行评价,揭示重庆市各县区土地利用强度状况以及耕地产能潜力分布规律。研究可知,重庆市耕地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分别为0.84、0.85,理论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县为忠县等地,可实现利用强度较高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渝西部分区县;重庆市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可实现产能潜力分别为2121.89kg/hm2、1643.26kg/hm2,理论产能潜力最高的区县是武隆县,可实现产能潜力较高的主要集中于主城区等地。

关键词: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耕地产能潜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62-04

引言

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在我国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质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积极探索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对耕地产能利用强度和耕地产能潜力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掌握各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和生产能力潜力分布的规律,也可以为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及土地流转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利用强度可以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耕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或干扰程度,它可以指导农业及土地集约化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强度增加意味着对耕地的干扰增强[1]。而耕地产能潜力反映了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所能提高的产量和产值,揭示了不同层次产能之间的差异。耕地产能潜力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论产能潜力。它反映了理论生产能力和可实现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反映了耕地的远景产能潜力。二是可实现产能潜力。它反映了可实现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反映了耕地的近景产能潜力[2]。本文在对重庆市耕地进行产能核算的基础上,从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两个层次对重庆市各区域耕地利用强度以及产能潜力进行评价。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市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简称“渝”,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业重镇和水路交通枢纽。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结合部。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和陕西省。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幅员面积82 403km2。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2007年全市共辖19个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17个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气候处于南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特别是农业立体气候显著,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9.0℃,年总降水量1 439.2mm,四季宜农,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截至2007年末,重庆市农用地为6 935 541.8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0%,其中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7.22%。 粮食生产在重庆市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2007年底,重庆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52.39×104t,总产量1 148.00×104t,其中,稻谷播种面积为71.60×104hm2,产量496.96×104t,分别占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28.39%和43.29%。玉米、甘薯、小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7.48×104hm2、41.13×104hm2、27.66 104hm2和234.88×104t、173.41×104t、81.13×104t,各占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18.81%、16.30%、10.88%和20.46%、15.11%、7.49%。2007年全市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生产播种面积的比重达71.42%,粮食产量在1000×104t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50kg以上[3]。

(二) 研究基础和数据来源

1.研究基础

对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的评价是以耕地产能核算结果为基础,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和调查数据等图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利用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重庆市耕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模型,计算确定重庆市耕地实际产能,并对产能进行核算,最终得到本文需要的三个基础指标:各县区理论、可实现和实际单产[4]。产能核算大致思路分为:

(1)耕地理论产能

耕地理论产能是依据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核算的,主要思路是建立耕地标准粮理论单产和相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即按照《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要求,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按照调查的样本单元的指定作物提取该单元相对应的指定作物自然质量等指数,并将提取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与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建立函数关系模型。产能核算过程中,首先建立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与相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数据库,然后建立分作物区试产量与自然质量等指数数学模型,在进行核算耕地分等单元理论总产后,最后进行行政区域理论产能核算[5]。

(2)耕地可实现产能

耕地可实现产能依据利用等指数进行核算,主要思路为建立抽样单元的可实现单产和相应的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即按照《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要求,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抽样单元可实现单产样本值与样本地块相应的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模型。在产能核算过程中,根据建立的函数关系,进行耕地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单产核算,然后核算耕地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总产的核算[5]。

(3)耕地实际产能

以水稻统计单产为基准,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把指定作物统计单产换算为水稻实际单产;根据标准耕作制度核算乡(镇)域实际单产;实际单产乘以基期年乡(镇)耕地面积得到乡(镇)域实际单产。乡(镇)域实际产能相加得到县域实际产能,县域实际产能除以县域耕地面积得到县域实际产能单产[6]。

2.数据来源

(1)农用地分等成果资料

分为各区县级和市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资料。

区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资料包括:农用地分等单元底图、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农用地分等相关参数、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资料、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数据库等。

市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资料包括:农用地分等单元地图、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数据库等。

(2)产能核算基础资料[7]

产能核算资料收集是在区县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区县国土资源管理分局负责协调区农林水利局和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农用地产能核算资料主要包括:

①县(区)各乡镇核算基期年耕地面积(2007年末);

②县(区)2008年统计年鉴;

③县(区)2005―200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

④县(区)2005―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

⑤县(区)2005―2007年农业种植结构和粮经比变化情况;

⑥县(区)2005―2007年自然灾害发生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方法

对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评价主要通过利用各区域理论、可实现和实际单产代入相关公式进行计算,获得的重庆市各区域耕地潜力数值通过比较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耕地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的关系采用的是回归分析法。

二、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评价

(一) 区域耕地理论利用强度评价

耕地理论利用强度反映耕地农业科技利用的水平,数值上等于可实现单产与理论单产的比值。

耕地理论利用强度评价按下式计算:

STi =YPi / YFi(1)

式中:STi――i区域的耕地理论利用强度;

YPi――i区域的可实现单产;

YFi――i区域的理论单产。

(二)区域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评价

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反映目前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数值上等于实际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比值。

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评价按下式计算:

SAi=YOi / YPi (2)

式中: SAi ――i区域的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

YOi ――i区域的实际单产;

YPi ――i区域的可实现单产。

三、重庆市耕地产能潜力评价

耕地产能潜力包括理论产能潜力和可实现产能潜力。县(区)级耕地产能潜力的最小评价单元为乡(镇)域;市级耕地产能潜力的最小评价单元为县(区)域。

(一) 区域耕地理论产能潜力评价

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反映耕地远景产能潜力,数量上等于耕地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差值。

区域耕地理论生产潜力评价按下式计算:

LTi=YFi-YPi (3)

式中:LTi――i区域的耕地理论产能潜力;

YFi和YPi含义同上。

(二) 区域耕地可实现产能潜力评价

耕地可实现产能潜力反映耕地近景产能潜力,数量上等于耕地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的差值。

区域耕地可实现产能潜力评价按下式计算:

LAi=YPi-YOi (4)

式中:LAi――i区域的耕地可实现产能潜力;

YPi和YOi含义同上。

四、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和生产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一) 利用强度和生产潜力的评价结果

汇总重庆市各区县耕地理论和可实现利用强度及生产潜力如表1。各区县耕地理论和可实现利用强度及潜力图分别如图1、2、3、4所示。

从表1可知,重庆市耕地理论利用强度为0.84。由图1可知,理论利用强度较高的区县分布于渝东北中山区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理论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县包括忠县、梁平县、涪陵区、垫江县和石柱县,均为0.89;理论利用强度最低的区县分布于渝东南低、中山区,最低的区县为武隆县,为0.74;相对较低的区县包括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和黔江区,均在0.80以下。

重庆市的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为0.85。由图1可知,重庆市各区县可实现利用强度较高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渝西方山丘陵区的部分区县和渝东南低、中山区的秀山县,包括江津区、合川区、铜梁县、荣昌县、秀山县等,最高的是江津区,为0.97。可实现利用强度相对较低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渝东北中山区的部分区县和主城区周边,包括城口县、巫溪县、九龙坡区、江北区和大渡口区等,最低的是城口县,仅为0.56。

由表1可知,重庆市耕地理论产能潜力为2 121.89kg/hm2。由图3可知,重庆市理论产能潜力较高的地区分布在渝东南低、中山区和渝西方山丘陵区的部分区县。理论产能潜力最高的区县是渝东南低、中山区的武隆县,为3 313.50kg/hm2,渝东南的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的理论产能潜力都在3 000kg/hm2以上。理论产能潜力最低的区县为石柱县,仅为1 278.91kg/hm2,理论产能潜力相对较低的区县均分布于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包括涪陵区、忠县、万州区、梁平县和垫江县等。

重庆市耕地可实现产能潜力为1 643.26kg/hm2。由图3可知,可实现产能潜力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于三个部分,一是主城区,二是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的石柱县、丰都县和涪陵区,三是渝东北中山区的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和云阳县。可实现产能潜力较低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渝西方山丘陵区的合川区、铜梁县、江津区和荣昌县。

(二) 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的关系

在定义上,耕地利用强度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耕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或干扰程度,产能潜力为耕地的近景或远景生产潜力。在数值上,理论和可实现利用强度分别为可实现单产与理论单产的比值及实际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比值,理论和可实现产能潜力分别为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差值及可实现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值。因此,不论从定义上还是数值上可知,利用强度越高,则利用潜力越低;利用强度越低,则利用潜力越高。由此可知,耕地利用强度和潜力存在着较高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如图5、6所示。

由此说明,土地利用强度越高,其利用潜力越小;土地利用强度越小,其利用潜力越大。由图5、6可知,理论产能利用强度与理论产能潜力和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与可实现产能潜力的函数模型分别为:

理论产能:y=-146331x+14391R2=0.9194

式中:y――评价区域理论产能潜力;

x――评价区域理论产能利用强度。

可实现产能:

式中:y――评价区域可实现产能潜力;

x――评价区域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

从计算模型可以看出,理论产能利用强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理论产能生产潜力可以挖掘146.31kg/hm2;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实现产能生产潜力可以挖掘98.69kg/hm2。

参考文献:

[1] 崔永清,门明新,等.河北省不同耕作区综合产能空间分异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84-88.

[2] 李天杰,郧文聚,赵烨,等.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山西省耕地生产能力核算试验研究[R].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耕地生产能力核算试验研究研讨会,2006,(11).

[3] 郧文聚,王洪波,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农业统计的产能核算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4):32-37.

[4]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 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6]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S].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房地产利益冲突现状的应对机制 下一篇:中国影视旅游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