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的现状与思路研究

时间:2022-10-19 09:24:47

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的现状与思路研究

摘要:基于重庆市出口贸易型、境外投资型和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型三类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情况,从区域、企业性质、产品结构上 “走出去”的特征分析,发现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总规模偏小,“走出去”和“引进来”比例不协调,“走出去”的区域市场风险性偏大,“走出去”的企业面临金融困难,竞争力不足,缺乏知名品牌,品牌竞争力小,“走出去”的产品结构上比例不协调、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进而对推进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43-02

一、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概况

近年来,重庆市在企业“走出去”工作上取得了长足进展,涉及的项目数和资金额度都在上升,在西部地区位于前列。但就全国而言,重庆“走出去”总量较小,与东部沿海相比差距明显。

1.出口贸易型。近几年重庆市出口贸易量增长较快,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起伏较大。2008年,重庆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5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值77.1亿美元,同比下降19.0%,其中出口42.8亿美元,同比下降25.2%,未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外贸出口增长10%的目标。 2010年,国际经济危机趋于复苏,重庆采取支持外贸出口的各项措施,出口贸易量大幅提升,外贸进出口总值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出口74.9亿美元,同比增长75.0%,重庆出口增长率比全国整体出口增长率高出43.7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中出口总值位居第5。

2.对外投资型。重庆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提升,但总量较小。2008年,重庆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0个,总投资14 888.2万美元。2009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38个,总投资18 456.54万美元,同比上升23.9%。2010 年重庆共核准境外企业(机构)46个,总投资共97 216万美元,同比上升426.7%,新批境外企业28个,新增股本投资61 000万美元,增资境外企业4个,增资金额36 216万美元,变更境外企业8个,新批境外机构6个,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重庆位居具全国第12名。

3.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型。重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数和营业额比重大幅上升,出境务工人员增多,但总体水平不高。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外出营业额3 047亿美元,签订的合同额5 603亿美元。与此对应,重庆在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规模还比较小。2010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咨询和设计咨询项目48个,合同金额为81 560万美元,同比下降23.2%;境外务工人员25 618人,同比上升21.6%。

二、重庆实体经济“走出去”的特征

1.“走出去”区域结构上,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贸易上,2010年重庆出口前十位市场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印度、香港、缅甸、阿根廷、越南、伊朗。从洲际比例看,亚洲出口市场最大,欧洲次之,拉美和非洲增长最快。在对外投资上,重庆的境外投资地主要集中在亚洲,2006年,重庆市现有经审批的85 个境外企业分布在 33 个国家及地区具体为:亚洲 60 个,欧洲 9 个,美洲 7 个,大洋洲 1 个、非洲 8 个[1]。

2.“走出去”的企业性质上,民营企业实力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体。出口贸易上多以民营企业为主,2008重庆出口三十强中民营企业占八成;2009年,民营企业占53.33%,国有企业占33.33%,合资企业占10%,外资企业占3.3%;2010年民营企业就达18家之多,其数量占到了60%。民营企业在出口金额也占主体地位,2010年民营企业累计出口 43.31 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 57.8%。境外投资中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主体,2008年重庆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0家,其中境外企业18家,境外机构2家。在以上20家企业(机构)中,民营企业16家,占80%。

3.“走出去”的产品结构上,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出口贸易上重工业产品占了8成以上,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上,2008―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分别为39.98亿美元、29.33亿美元和50.02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量的69.87%、68.5%和68.5%;对外投资上主要涉及能源、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开发及矿产资源收购;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型,主要是承担建筑工程。

三、重庆市实体经济“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

1.“走出去”总规模偏小,且“走出去”和“引进来”比例不协调。重庆作“走出去”的规模与同是直辖市上海相差甚远。2009年,上海“走出去”总规模为1 558.5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型1 419.14亿美元,对外投资153 644万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1 240 385万美元;而重庆“走出去”总规模只有52.8亿美元,只相当于上海的3%。同时,重庆市在对外经济活动过程中,“走出去”和“引进来”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出口贸易上,2010年,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24.3亿美元,其中,出口74.9亿美元,进口49.4亿美元;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上,2010年重庆市实际使用外资636 956万美元,而对外投资总投资共97 216万美元,两者之比为1∶0.15。这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人民币强势的背景下,属于一种极不合理的单向型资本流动方式,从结构上看也不利于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升[2]。

2.“走出去”的区域经济政治形势不容乐观,市场风险偏大。在对外贸易上,美日德三国长期居于重庆进出口市场的前三名。2008年三大市场占进出口总额的32%,2009年为34%,2010年降为23%,贸易市场比较集中,承受的风险偏大。2009年,重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美欧贸易量明显下降,出口比同期下降25.2%,出口市场的多远化发展还有待提高。在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以及劳务合作上,非洲、中东和拉美项目逐渐增加。但由于部分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恶化,“走出去”也受到一定影响。

3.“走出去”的企业面临金融困难,企业竞争力不足。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重庆“走出去”的主体,但面临金融困难较多。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方面:一是,由于抵押资源有限,大额融资无法满足;二是,因为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和投资市场级别低、风险大,融资门槛高,由于境外投资风险高,企业获得境外投资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方面: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银行无法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贷和担保不足;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由于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远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质量。

4.“走出去”的企业缺乏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弱小,且相互形成竞争。出口贸易上重庆主打的机电产品,由于存在价格优势在发展中国家销售较好,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渝企优势不足。对外投资上,渝企较为知名的企业像建设、嘉陵、隆鑫、力帆、宗申等摩托车企业在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都设立工厂,这些企业产品雷同、进入区域一致,相互之间构成了潜在的竞争态势。对外承包工程上重庆建筑类名牌企业较少,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50强,重庆无一上榜。

5.“走出去”的产品结构上,比例不协调,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出口贸易上重工业产品比重高,轻工业和农产品比重很低。这一方面反映了重庆作为老工业地区在机电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2008―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分别为2.30、1.77、7.95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0%、4.1%和10.6%。对外投资上,集中于机电产品投资办厂和海外资源并购等项目科技含量也有待提高。

四、进一步推进重庆经济实体“走出去”的新思路

1.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区域的经济波动、政治变化和贸易政策都会影响到“走出去”的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证实了经济危机的全球波动性;局部冲突和动荡如近期埃及、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政局波动都严重影响我们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出口及劳务人员安全;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绿色壁垒也会影响“走出去”的整体形式。故在市场选择上应遵照具有国内市场容量大、经济增长率高、投资回报率高、贸易开放度高、进入地区市场的潜力大、政治经济形势良好的标准进行市场选择[3]。重庆应进一步巩固美欧日等原有市场,积极开拓非洲、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周边市场上要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之便,积极融入东南亚。

2.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和格局的变化,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重庆作为内陆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突出。一是中西部的承接地,中西货物的集散中心;二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经济高地,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集聚效益突出;三是西部的工业中心工业基础雄厚;四是国际化程度较高、国际知名度高。2010年重庆位于全国国际化城市排名第九位[4]。重庆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两江新区成立和国家产业机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扩大国内市场,缩小与东部沿海之间的差距,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提高“走出去”的水平。

3.调整对外商品和投资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加强科技投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出口贸易上要充分利用重庆的优势产业和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庆应发挥机电产品的主体优势,推动技术革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外投资上要支持大企业“走出去”力度,重点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切实提高科技含金量。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要改变传统的重复性工程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工程技术创新,学习当地的尖端技术,提升在承包工程领域的科技水平。

4.实施品牌和质量制胜战略,打造重庆品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在海外竞争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创建“重庆品牌”战略势在必行。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其次,政府要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重庆品牌。在“走出去”的产品中树立一批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同时要避免恶性竞争。在对外承包工程上,要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培养一批有实力、信誉较好的企业,继续加大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支持。

5.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和谐关系及发展的动态波动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5]。重庆要抓住建设内陆金融中心的契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企业信贷和担保规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海外网点布局、增加和更新金融产品种类。建立以信贷为基础、担保为依托、政府补贴为补充的发展机制,大力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对接,建立和提升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确保“走出去”的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瑜.重庆加快对外投资发展的现状透视与路径选择[J].中国商界,2010,(5):92-93.

[2] 方彦富,刘义圣.后金融危机与福建企业“走出去”[J].亚太经济,2010,(1).

[3] See Moses M.Ikiar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echnolgy Transfer,and Poverty Alleviation:Africa‘s Hopesand Dilemma,2003,P.30.

[4] 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年中国国际化城市排行榜[EB/OL].,2011-02-18.

[5]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上一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初探 下一篇:房地产利益冲突现状的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