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08高考新方案亟待完善

时间:2022-10-13 04:12:42

江苏2008高考新方案亟待完善

2008年是江苏新课程改革后实施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检验江苏高考新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合理的第一年。该方案的精髓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即把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作为高考统考科目。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7门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其中选修科目2门:在历史、物理2门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1门,必修科目5门,是7门学科中除2门选修学科外的其余5门。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作为普通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在高考招生中的要求是“3条线同时满足”:(1)5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4C(除信息技术外的4门学科必须达到60分以上)1合格(信息技术合格)”,这是对学生高中毕业和取得参加高考资格的最低要求。(2)2门选修科目必须同时达到“2B”及以上,这是本科院校录取的底线。(3)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的总分必须达到省教育考试院划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

我们遗憾地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高考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课改的需求,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不公平、有太大的偶然性等诸多弊端,亟待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引领中学教学。

一、“木桶原理”式标准压缩了部分学生的发展空间,对高中教学形成不良导向

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这就是现代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江苏省高考新方案的录取原则,发现它与“木桶理论”是如此惊人地相似!

据《扬子晚报》报道:江苏某重点中学一名学习成绩一贯非常突出的优秀学生,其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总分达417分(超出省控第一批录取本科线87分),2门选修科目中的物理1门为A+(该选科的全省前5%),而另1门化学是C(该选科的全省前50%),在实施高考新方案的江苏,该考生就失去了被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大学录取的可能。

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很多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的原始总分均超出省控第一批录取本科线或第二批录取本科线,其中的一门选修科目的等级达B甚至是A或者A+,恰恰是由于另一门选修科目的等级是C而失去了跨进第二批录取本科院校的可能。

面对这些大量的案例,我们不禁要问:高考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似乎很清楚,那就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国家选拔人才。如果这些考生参加的是江苏省已往的高考,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进不了本科院校的,有的甚至能够被一流大学录取如果这些考生2008年不是身处江苏而是在其他省市,那么他们也不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如今江苏省的高考新方案给人的感觉是,既不是以综合实力来衡量考生,也不是以最高水平和能力来选拔人才,而是以那块“最短的木板”来制约学生,抓住学生的弱点做文章,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深造和今后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我们以2008年的高考为例对两个考生的情况作一比较,也许能够更清楚地看比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一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不含附加分)总分为300分,2门选修科目的等级为2B;而另一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不含附加分)总分为380分,2门选修科目的等级为1A1C。试问哪一位考生更优秀、综合素质更高?哪一种情况更符合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是相反:前一位考生也许能够顺利跨入本科院校,而后一位考生连上本科院校的机会都没有。

在实施高考新方案的背景下,江苏省的高中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学校指导学生选科时,选择的标准不再是已往的“兴趣+优势”,而是“平衡”,即不求最好,但求过关。教学的重心也已经发生了偏移。因为“2门选修科目必须同时达到‘2B’及其以上等级”是本科院校的录取底线,也是资格线,所以,很多学校喊出了“得2B者得天下”的口号,把大量的课时用到了两门选修科目上,使得教学本应该有的“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教学策略变成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单课突进,抢占先机”,无形中淡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因为那是“下一步”的事,如果学生2门选修不达标,那么其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再好,也无缘本科院校)。教学安排中出现的这些“厚此薄彼”的变化,也是无奈之举。

二、等级划分造成部分学生真实水平与录取机会间的严重落差

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对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划分作了如此说明:(1)选修科目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20分,根据考生数划出等级,前5%的考生为A+,前6%~20%的考生为A级;前21%~30%的考生为B+,前31%~前50%的考生为B级;前51%~90%的考生为C级,90%以后的考生为D级。(2)必修科目中,信息技术科目测试等级为合格和不合格;其余4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90分~100分为A级,75分~89分为B级,60分~74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

这里我们暂且不说必修科目的等级划分,只谈谈对高考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考生命运的选修科目的等级划分。选修科目不是凭学生的原始成绩,而是以参加该科考试的人数来划分等级的。这种等级划分的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原始分数上的落差,因而也就派生出一种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6个等级中人数比例最小的是5%,最大的则达到了39%。以江苏60万考生计算,在这样一个范围和群体中,同一等级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学生的原始成绩落差到底有多大?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即有的学生得到的可能是B等级,但却是B等级中的最后一名;有学生得到的可能是C等级,但却是其中的第一名,两人的原始分数可能仅仅相差一分,且后者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总分超出前者许多,但后者却可能从此失去进入本科院校的机会!

再者,等级划分也使得学生永远失去了“补救”的机会。按已往的江苏高考方案和现行的其他省市的高考方案,一门学科成绩比较突出是完全有机会“补救”另一门略薄弱学科的不足的,即两门学科原始成绩相加的总分并不一定达不到录取要求。但是,从整体来看,江苏高考新方案使学生没有了“以长补短”的机会和可能。

这种考核方式,实际上是以一种“全才”的眼光来衡量学生,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得原本学有优势的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适当放弃自己的优势,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弥补有可能达不到B等级的那一门学科上。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优势逐渐丧失,造成各科均是“中不溜”的现象。因为在这种高考招生模式下,“1C1A+”不如“2B”,各科“中不溜儿”的学生比那种“优势明显,但略有欠缺”的学生更有可能跨进大学的校门。2008年“1C型”考生四处碰壁就是一力证。

三、“文理同线”忽视了文理科生源的实际差异,造成无序竞争

如前所述,江苏省高考新方案选修科目的等级是依参加考试的人数来划分的,文科、理科的各种不同组合均按照该组合参加考试人数的50%来划定达到B等级的人数。例如:文科必考历史,参加历史学科考试人数的前50%即为B级或B级以上;理科必考物理,参加物理学科考试人数的前50%也为B级或B级以上,依此类推。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生源整体质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笔者在江苏省一所“四星级高中”从事教学工作,我所在的学校及周围学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在很多层次比较高的重点中学中,物理方向也就是传统的理科方向集中了学校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而历史方向也即传统的文科方向的学生整体生源质量要相对薄弱一些。笔者所在学校本届高三共计16个班级,其中物理方向的就有11个,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大都集中在这里。以点带面,从全省范围来看,生源的整体状况也大致如此。

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从大的范围来看,历史和物理两个不同选科方向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对等的生源的状况。生源状况不对等,却要人为地以同一尺度去圈定一个等同的范围,这本身就很不合理!因此,“文理同线”不符合考生生源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高考的竞争和选拔失去了公平性。由此,很可能会带来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弊端:

第一,理科方向异常残酷的“强强竞争”使得一部分优秀学生成了高考新方案的牺牲品。因为按照正常情况,这部分学生本来是能够也应该进入本科院校甚至是一流大学的,但“文理同线”把他们挡在资格线外,这对于这部分优秀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50%的“生死线”成了很大一部分优秀理科考生心中永远的痛。

第二,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不对等的“强强竞争”。因为2008年的高考使得部分理科方向的优秀学生“吃了大亏”,因而在2009年及以后若干年的选科安排上,极有可能出现大量优秀学生涌向历史方向的现象,事实上这种情况目前就已经出现。那么这样,以后高考中惨烈的“强强竞争”的一幕就会出现在另一选科(如历史方向)上。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选科上的恶性循环,使高考的公平竞争成为一种无序的竞争,形成一种“田忌赛马”的格局,为投机取巧者提供机会。

“文理同线”的现状如果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对高中教学尤其是学生的选科带来直接的影响。2008年高考结束后,就有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高考达线和录取的实际情况,迅速对学生的选科作出了调整,而调整的原则不再是已往所强调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而是某一选科竞争的强弱和达“2B”的可能性。这样,就迫使一部分原本对某门学科有兴趣也有特长、但另1门稍弱的学生在选科中转而“投奔”那种自己既无兴趣更无特长但能顺利达“2B”的组合。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眼下有些学校已将物理化学方向的组合削减一半甚至只保留个别班级。假如每所学校都这样做了,2009年的高考会怎样呢?恐怕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此,高中教学将会陷于一种始终动荡不定、疲于应对的状态。

我以为,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文理分开划线,依据高校文理招生的规模并结合中学报考文理不同选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文理科不同的达到B等级的百分比,而不是目前的一刀切的50%。

写下这些,并不是对江苏高考新方案的全盘否定,而是希望这一新的方案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能更好地体现高考作为部级选拔考试的公平性,更好地引领中学的教学。

上一篇:由“状元”的尴尬看江苏高考新模式 下一篇:以学科管理推进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