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主要道路的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0-13 04:07:13

广州市主要道路的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选取广州市有代表性的道路,实地记录道路绿化植物种类、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实地拍摄,通过对主要道路绿化植物的结构层次、功能作用和景观效果等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寻求一种较好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模式,为道路绿化设计提供合理的依据和科学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州道路道路绿化道路模式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1.1 广州道路绿化概况

近几年,广州道路绿化采用了许多色彩丰富、层次丰富和景观多变的大中小乔木、灌木、绿篱、宿根花卉、草坪结合的种植方式,已建成了一批以色块为基调的多板多带的道路形式,植物的选择突破了原有用高大乔木为主题的格调,采用乔木甚至中小乔木配置开花或观叶灌木及地被植物,追求层次、季相、质地和色彩的丰富。在老城区,其道路一般采用一板两带的方式,且行道树多采用栽种容易,成长快的普通树种,景观设计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大多数以榕树作为绿化骨架,或衬以地被,形成简单的带形绿化。

2材料与方法

2.1选材

道路绿化由中央绿化带绿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的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化或路旁空余用地绿化、广场绿化、停车场绿化以及立体交叉绿化和街头休息绿地绿化组成。为了了解广州主要道路的绿化状况,我们按照道路的中央绿化带绿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的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化,把广州市道路绿化分为四种类型:四板五带、三板四带、二板三带和一板二带,根据这些绿化模式,在广州市内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分析研究。

2.2研究方法

对选定代表道路的绿化进行逐一、详细分析,包括植物的种类、观赏特性、生长状况、结构层次,绿化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及与外部环境(公共设施、道路沿线建筑)的协调性等各方面,并对道路各种中央绿化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隔离带、人行道的绿化进行分析对比,确定比较适合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方式。

3.结果与分析

3.1广州常见的道路绿化模式

3.1.1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隔离带绿化+中央隔离带绿化

机场路:中央绿化带宽4m,采用灌木+地被的形式的标准段设计,有3种不同的标准段,每隔50m变换一种形式,主要植物为苏铁,黄叶假连翘、大叶油草、黄金榕、大红花、美人蕉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隔离带绿化宽1.2m,以中乔木+灌木球+地被,主要植物有大王椰子,七彩大红花,黄金榕,大叶红草;人行道绿化采用乔木+灌木的形式,主要植物有海南蒲桃,黄槐,大红花,路旁绿化用乔木+灌木+地被,主要植物有红花羊蹄甲,夹竹桃,红绒球,黄叶假连翘。

3.1.2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中央绿化带绿化

广园路:中央分隔带宽4m,并在棠下站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逐渐缩小消失,采用了4种不同的标准段重复组成的,形式为灌木+地被,色彩比较鲜艳,

所用植物有苏铁、大红花、红花美人蕉、黄花美人蕉、黄叶假连翘、福建茶、黄金榕、大叶红草等,其行道树用乔木,为大叶榕或高山榕,路旁绿化采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常用植物有黄槐、夹竹桃、大红花以及大叶油草。

黄浦大道西:中央采用比较宽的中央绿化带,宽25m,植物种植以不同层次的灌木为主,有色植物和开花植物的地被间种,主要植物有苏铁、黄金榕、大红花、美人蕉、假连翘、大叶红草等。行道树一边为乔木,一边采用灌木球,主要植物为洋蒲桃和黄金榕,路旁绿化根据公路的背景不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背景为围墙时,设计使用和围墙差不多高的灌木进行遮挡,植物分为四个层次,所用植物有垂叶榕、花叶榕、美人蕉、黄金榕;后面背景为建筑时,采用花坛式种植,所用植物有洋蒲桃、大红花、大叶红草和黄叶假连翘等。两种方式的植物绿化都能和背景协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手法,值得借鉴。

花城大道:花城大道在植物设计的变化上比较多,而且绿化力度也比较大,主要设计意图为体现南亚热带的风光,所以采用了较多的棕榈科植物和观叶、观花植物。有25米宽的中央绿化带,采用点和曲线组合的形式,由希美莉曲线种植,大红花点缀。主要植物有大王椰子、希美莉、鹅掌藤、大红花、福建茶、日本星花、芒果、桂花和黄叶假连翘、黄槐、大叶红草等。

综合看来,这种道路属于二板三带型,路面显得比较宽广,中央分隔带采用的方式也比较多种,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为色块,采用鲜艳颜色的花卉和叶片,一类为体现南亚热带风情植物组合,常用棕榈科植物和修剪整齐的绿篱配合。

3.1.3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隔离带绿化

广州大道中:分车道宽1m,采用乔木+矮绿篱或地被的形式,所用植物有木棉、黄金榕、美人蕉;人行道用乔木,树种为芒果,路旁绿化采用比较规整的手法,乔木+灌木+地被,构成多层次、多空间的植物群落,所用植物比较丰富,有白兰、黄槐、散尾葵、朱蕉、大红花、福建茶、美人蕉、白蝴蝶、大叶油草等。

环市东路、天河路:设计所用植物比较简单,分车道绿化宽度也比较窄,结构层次也最简单,乔木+地被,所用植物也是广州70年代用的最多的大叶榕和蜘蛛兰,行道树也用大叶榕,天河路在交叉变换时还采用了木棉、小叶榕、黄槐、福建茶等植物。

体育路:体育西路和体育东路的设计说法大致相同,只是选用植物有一点小小的区别,分车道宽1m,采用乔木+绿篱或灌木的形式,所用植物有麻楝,海桐、福建茶,行道树用乔木,为红花羊蹄甲。

这种模式属于三板四带型,在广州市区用的比较多,这类道路中央用栏杆分隔,一般比较强调整体的绿化效果和绿荫效果,大多数这种道路绿化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改造的,属于广州道路绿化的中期成果。

3.1.4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

中山路段:采用乔木+绿篱的发式,把车流和人分隔开来,主要植物为大叶榕、福建茶。

滨江大道:采用大型的乔木小叶榕,那下垂的气根和苍虬的枝条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那深邃的空间,让人体会古城的悠久。

珠江大道:珠江大道采用两条相同设计手法的道路夹着一条比较宽阔的绿化带,其人行道绿化手法主要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手法,所用植物为芒果、黄金榕及黄叶假连翘,其主要特色是把路灯与绿化结合的比较好。由于绿化施工时间不是很长,移植过来的芒果为保持水分平衡而采取的修剪措施,使得很多的树型不太美观。

这种模式属于一板二带式,最简单的一种绿化形式。

中央绿化带的景观效果

以上为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绿化带形式,图3-11为连续性种植,采用植物3种,形式为灌木+灌木,其特点是比较整齐大方,整个绿化带都修剪得比较整齐,造型,给人开敞的视觉享受;图3-12为绿化标准段变化,采用植物8种,形式为灌木+地被,该图采用了4种不同色彩色调的标准段,循环使用,给人很好的节奏感;图3-13为种植形式的变化,采用植物13种,形式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设计时采用优美、流畅的曲线,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图3-14为种植植物的规则栽植,采用植物5种,形式为灌木+地被,由于绿化面积比较宽,在两排苏铁之间种植低矮的灌木类和地被类植物,给人清新亮丽的感觉。

3.3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的景观效果

根据不同的结构层次,把隔离带的绿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乔木 如图3-11

(2)灌木+地被如图3-17

(3)乔木+地被如图3-16,

(4)乔木+灌木如图3-15

(5)乔木+灌木+地被 如图3-1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大多采用乔木+灌木或地被的形式,有时也用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偶尔也用灌木+地被的形式,结构层次为2~3层,采用乔木有很好的景观效果、遮荫效果和空间分隔作用。

3.4.人行道的景观效果

(1)由乔木或灌木构成的单层结构,大多数采用这种形式,如广园路、东风路

(2)由乔木+灌木(地被)的两层结构如大通路、临江大道

(3)由灌木+灌木+地被的三层结构

图3-25

(4)由乔木+灌木+地被构成的三层结构或复层结构,这类绿化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山路

(5)乔木+地被的绿化带形式如冼村路(图3-29)、华夏路,这类道路的人行道绿化带比较宽,其形式比较优美,并且能和车道完全隔离起来,给人以安全感和秩序感。

3-29

4结论

4.1结论

4.1.1常用植物

就调查结果来看,比较常用而且景观效果比较好的植物材料有:

乔木:大叶榕、小叶榕、石栗、芒果、麻楝、木棉、红花羊蹄甲、黄槐、洋紫荆、桃花心木、樟树、秋枫、扁桃等。

灌木:苏铁、福建茶、九里香、大红花、红绒球、夹竹桃、希美莉、黄金榕、桂花、黄叶假连翘、红继木、日本星花等。

地被:大叶红草、美人蕉、蜘蛛兰、小蚌花、常春花、台湾草等。

4.1.2道路绿化模式

道路设计时,如果考虑机动车辆行驶需要开敞空间以及道路面积不是很足时,可以不用中央绿化带,只用栏杆分隔,从用地面积和景观效果、环境效益综合分析,主干道最好采用三板四带的模式。由于景观效果和环境效益不仅与绿化面积有关,而且与绿化的结构层次有关。因此,充分利用周边边角地,增加绿地面积,增设街心、街边休闲绿地,提高绿化植物的种类和立体结构,至少保证2~3层的群落结构,才能使环境美化和空气净化达到较好的体现。

上一篇:浅析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下一篇:高空气象探测与天气变化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