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13 03:59:31

“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探索

问题自主解决”是当前开展数学课堂改革实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着眼于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实践来学习数学。经过一个阶段的试验,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务必突出五个“自主”。

一、问题――由学生自主发现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只有是发自内心的知识需要,才能真正形成认识动力而起“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认知矛盾,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利用围线和米尺上滚动的办法懂得了如何量圆的周长。此时,教师再用一个拴着线的小球在空中挥动几圈,让学生来计量小球飞旋一周所围成的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会发现用刚才的两种方法已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从而明白了要计算圆周长自己所缺乏的知识,产生了认识上的矛盾,激发起探索新方法的强烈欲望。

二、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

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需求欲望,要鼓励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同时要把问题情境创设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汲取新知识,积极参与整个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就如学生已产生不能用绕线量和米尺上滚动这两种方法计量各种圆的周长时,他们自认会提出诸如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如何计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以求得解决。

三、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知识的需求,明白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带着学生共同去研究、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适时点拨,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他们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动而积极地探索和发现规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要让学生发挥主体智慧的作用,又要让他们充分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也只有来自学生自己实践得到的知识经验,才能和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相吻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运用。同时,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新奥秘的心理,从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以高度集中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过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把量得周长的结果与圆的直径做比较,就能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既学到知识,又形成了新悬念,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埋下了伏笔。

四、知识――由学生自己归纳

由于班级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必定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利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把各自所学的知识叙述出来,这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的反馈,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行监控,特别是对后进生,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尚存在的知识障碍,让其他同学共同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求得共同进步。

五、知识――由学生自主应用

经过一番探索和研究,获得了新的知识,这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习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让他们实现知识的第二次大迁移――应用。也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来自生活实践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学生经过讨论、研究、推导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和圆周率的乘积,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飞旋的小球所围成圆的周长要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只要量得拴住小球的绳子长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这样就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圆周长的理解。

总之,“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长期运用此种方法,必定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产生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阜宁县合利镇老沙小学

上一篇:浅谈《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层次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 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