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在普通高校授课实践中的困境

时间:2022-10-13 03:36:49

定向运动在普通高校授课实践中的困境

摘要: 定向运动在普通高校授课实践中的困境主要包括:授课内容单一,较难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出发过程中的学生等待时间过长,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校园环境太过熟悉,学生的定向实践能力较难提高;布置、收集点标工作繁重,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关键词: 定向运动普通高校授课困境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集健身性、趣味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深受体育爱好者和广大学生的青睐。目前我国许多的普通高校已开设了此项目,并把它纳入了体育课程的教学之中。定向运动丰富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拓展了体育教学形式,定向运动的教学过程是一项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运动。然而,在实际的授课实践过程中,各学校普遍反映,针对定向运动的特点开展的校园定向运动教学存在相当多的困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定向运动在普通高校中的深入开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列举一二,以期为未来的定向运动教学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该项目在普通高校中的开展。

1.授课内容单一,较难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众所周知,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的运动就是那些能促进机体大量吸氧的运动,即有氧耐力运动。这些运动主要包括长时间的耐力跑、游泳、滑雪等。由于中长跑运动时,机体经受较长时间的单调刺激,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而导致疲劳,使人产生单调、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不少学生对中长跑运动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难以长期、自觉地坚持中长跑锻炼。因此,作为中长跑练习的一个替代项目,定向运动自然走进了各校的运动场。

定向运动的精髓在于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迅速决策,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多项任务,即找到点标。因此,定向运动的运动方式以奔跑为主,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在授课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练习方式也多以跑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的限制,各校的定向运动的练习方式还多是以前田径课上的内容,所以多次练习下来,学生普遍反映授课内容单一乏味,较苦、较累,因此很难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很多学生

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会找出多种理由来拒绝参与,使得授课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出发过程中的学生等待时间过长,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定向运动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要求每个人在定向过程中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单个出发,两人之间间隔60―90秒。各校一般体育教学班的人数为30―40之间,全班学生的出发时间约需半小时。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其后果是全部学生出发时间所占课堂授课时间比例过大,后出发的那一部分学生,在等待过程中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在冬、夏季,寒冷炎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因为上课学生较多,导致第一个出发的学生已经回来,最后一个学生还没有出发的结果。因此,有教师为了减少学生出发所占用的时间,缩短出发的间隔时间或者干脆集体一起出发,其结果是导致多个学生聚集在一起,失去独立定向的意义。

3.校园环境太过熟悉,学生的定向实践能力较难提高

普通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都在本校校园内进行,野外定向运动教学次数相对较少,除去简单的百米定向教学内容之外,高校定向运动教学都是在校园内布置点标、寻找点标。由于学生对校园环境一般都比较熟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在定向时,一般都不再需要使用指北针来定向,完全单纯地依靠自己对校园的熟悉程度,从而轻易地找到各个点标。学生在引导课中所学习到的各种定向运动知识,诸如图例识别、方位判定、路线选择等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学生的定向实践能力很难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定向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定向运动应有的作用和效果。由于环境熟悉,学生的定向运动练习最后也就演变成过去田径课中的中长跑练习。更糟糕的是,定向练习时,学生不是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跑与不跑、跑多与跑少,其结果是出现代跑、少跑甚至不跑的现象。

4.布置、收集点标工作繁重,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出于经费和安全的考虑,目前各开设定向运动教学的普通高校几乎都没有使用电子设备,授课所使用的点标旗、打卡器等教学器材都是机械设备或简易的自制设备。因而对于从事定向运动教学的教师而言,最繁重、辛苦的一个工作就是课前布置点标和课后收集点标,两者加起来的时间需要30―40分钟。由于点标的布置和收集必须在课前和课后来进行,因此,授课教师要提前布置点标,课后收集点标,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加大,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情绪和效果,对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是,部分教师为了省事、省力,直接让学生拿着地图去布置和收集点标,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定向练习的机会,变成了教师教学的助手。

5.结语

定向运动以它激烈的竞争性,广泛的知识性,浓厚的趣味性,强烈地吸引着广大学生。定向运动走进体育课堂,拓展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是学校体育实现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笔者所列举的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广大教师和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改进、改革现有的定向运动教学,更好地促进该项运动在校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素梅.试论定向运动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

[2]林恬,程丽珍.高校定向运动教学实践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王磊.对高校开展定向运动价值的探讨[J].商洛学院学报,2007,(02).

上一篇:独立学院篮球队的管理与实践 下一篇:“体教结合”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创新模式